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的智慧·說修行▪P3

  ..續本文上一頁境所牽動。

  

  ⊙我負責行政部門的工作,由于處事細心,要求較嚴謹,而被人家戲稱爲「管家婆」,實在不甘心。

   處理事務應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爲依止,其中的「同事」,指的就是大家共同完成工作,彼此合作,互相配合,才能夠做得你歡喜、他快樂。

   對于別人的議論,應該「用耳看,用眼聽」的細心體會,檢討自己若有缺失,一定要修正改善,如果問心無愧則放下它,不去聽它。

  

  ⊙修行和修養有什麼不同?

   修行就是修心養性,每個人的習氣不同而佛性卻是一樣的,修行就是要好好保持這分善良的本性,所以修行也就是修養。

  

  ⊙如何保持幸福的人生?

   要保持幸福的人生,就必須要保持「歡喜心」,不要動不動就發怒。每個人都愛看溫和的笑臉,也都喜歡聽柔和的聲音,所以要好好培養形象,隨時挂著慈悲的微笑,講話的態度要注意柔和善順。開口動舌無不是在教育,對自己、對子女、對周圍的人,都要隨時注意形態、聲音,我們的舉止行動都是由心在指揮,所以好好的保持心念歡喜是很重要的。

  

  ⊙同事間常爲某些是非而爭執不休,怎麼辦?

   聽話要聽直接的話,好的撿起來,壞的丟掉。人生有多長?內心存放寶藏的空間有限,爲什麼不儲存好的東西?過去的就忘掉,要心存感恩!

  

  ⊙我全心全力在做事,爲什麼人家都不能諒解我,還要時常罵我呢?

   其實碰到這些情況,你也要心存感激才對,因爲人事的艱難,彼此互相的琢磨,就是對你的一種考驗,就像一支劍要有粗石來磨,劍才會鋒利;一塊璞王也要有粗石來磨,才會發出耀眼的光芒。

   有句話說:「真金不怕火煉」,純正的心不怕別人來毀謗,只要行正、心誠,任人怎麼去毀謗,反而更能升華你的人格。

  

  ⊙一般人如何才能做到最基本的慈悲?

   在日常生活中以愛心、信心、寬大的心和人相處,使得人事圓滿。與朋友相交,能做到「無我不愛的人:無我不信的人:無我不原諒的人」就是慈悲。

  

  ⊙曾因工作關系,接觸過各類宗教,感覺到某些宗教給人一股神聖而不可親近的凜然之感,如一堵高牆。

   宗教應像一座橋,把分隔的連結起來,而不是一堵牆,把連結的分隔開來。

  

  ⊙很多人對于現實生活,都感到很無奈。

   今生不如意乃前世因緣,凡事逆來順受,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學佛者應安處在逆境中,視爲增上緣、是修行琢磨自己的好機緣;若處于順緣中,就應及時精進,成就福慧良田。我們應信受因緣果報。

  

  ⊙什麼叫因果?

   因與果,本來就是連環在一起。一棵果樹必須先有因,才有這棵樹;樹長大結果,果落地又成因,因果不斷循環。唯有截斷因,就不會産生果。

   其實,應該說是因緣果報;因爲有了「因」,欠缺「緣」,也不成「果」,沒有果就沒有「報」了。

  

  ⊙日常生活中,常生氣,造諸口業,要如何改正?

   人與人之間應互相尊敬、感恩。人生本來多坎坷,如人人保持逆來順受,對外來的唠叨也會認爲是關心的表示。應時時警惕自己,提防犯錯,不可事後再忏悔……談改正都已遲了一些。

  

  ⊙自從學佛以後,我整日什麼事都沒興趣做,只想專心念佛。起初先生還答應將努力賺錢,好讓我當慈濟的榮譽董事,現在卻不知何故變了心,不再理我。我如此虔誠,卻落到這後果,真是煩惱。

   你只知天天念佛,家中的大小事務都放著不做,這樣的念佛,不但佛陀覺得吵,公婆也被妳惹得生氣,當然先生也不滿意。

   妳要認真地將本分事做好,克盡爲人妻、爲人媳的職責,做得讓公婆、先生歡喜。

   念佛,是要在心中念、事中現,而不光是在嘴中念而已。

  

  ⊙如何做才算做到平等?

   每個人妳都愛,那就是平等。

  

  ⊙我是自己生命的主宰者,對一切所發生的事負責任,積極參與人生。

   這是見仁見智的想法,人生本來就應該有自我的信念。不過,人生很有趣,過于投入時,我執我慢就産生了,于是「自大」成爲人生最大的毛病,以爲世界沒有我不行,我能運轉世界,一切都應以我爲「最」。然而,自我擴大後,心量就被擠小,容納不下別人來侵占自己的地盤,這在佛教稱爲「我執、慢心」,就像有人過于負責任,爲顧好自己的地盤而變得霸道,大有天下事非我莫屬……。極少數人有「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的胸襟。

   人生最高的智慧是:能縮小自我,無礙地映入人們的瞳孔、埋藏在人們的心中,如此才能擁有人心,深植人緣,使自己處身在積極奮鬥的人群中而不被排斥。

  

  ⊙師父,我心情不好的時候常到各道場去小住、清修,爲什麼還是解不開苦悶的情緒?

   知識分子,文字看得多,在事理無法圓融時會掙紮、苦悶,這是因爲明理而不實踐的緣故。你應該放寬心胸,該做的放手去做,該舍的毅然舍下,不要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無謂的苦惱中!我

  

  ⊙我平常雜念很多,心老是定不下來,怎麼辦?

   要一個人什麼都不想是不可能的,想歸想,不要管它想什麼,只要認真做眼前的事即可。有雜念是很正常的,並不是心不定,如果在雜念中認爲自己心不定,那就是在煩惱中又多了一個煩惱。

  

  ⊙學佛是否有令人「即刻開悟」的法門?其根基有何不同?

   我吃飯,你是不會飽的,即使是佛陀,也無法令人即刻開悟。

   學佛修行要腳踏實地,自己真正投入去做,做到忘我。因爲有我才有病、有煩惱,若無我就沒病沒煩惱了。

   其實心病只有貪瞋癡叁項,但藥卻有多種——八萬四千法門——這是爲了要適應不同的根機。人雖有同一本性,但卻有叁種根機:有下品、中品、上品之分。

   下品根性的人,雖然知道向善,但需有人不斷教導他、鞭策他,讓他時時保有善法,不令忘記。直到他可以真正深入時,才能擇善固執,不受外界影響。

   中品根性的人較麻煩,因爲他對于道理似懂非懂,有時好像道理都知曉,卻不能與人事合在一起運用。這便如海綿本身已有很多汙水,無法再吸收淨水。

   上品根性的人有兩類:一類是過去沒有任何宗教信仰,所以只要對教理有所體會後,便能不受外界影響,心能如如不動,認清方向,再也不會有所偏差。

   另一類是天資慧性,一旦認清道路,走上正法,便能持守中道,心不退轉。大體而言,下品根性的人是從事而入;上品根性的人是事理並入;自命不凡的中品根性,較難走入中道。

   總之,要站穩自己的腳步,去踐行實在的道理,不要人雲亦雲,否則差之毫厘,可就失之千裏了。

  

  ⊙師父,我們一起到印度去朝聖好不好?

   我常常去呀,而且天天不離靈山道場啊!

  

  ⊙師父,您對人生有什麼看法?

   今生今世,願如一葉小舟,于人生人海中,不管大浪、小浪,起起落落總要駛到彼岸,才不虛度此生……。人都是從原諒自己的那一分鍾開始松懈,應該時時警惕!

  

  ⊙要怎樣才能做到真正的「舍」?

   人生想得透徹一點,沒有一樣東西可以永遠與我們爲伴,再親愛的人,再多的財物也都有離別聚散的時候,所以,又有什麼東西舍不得呢

  

  

  ⊙尼加拉瓜瀑布的景色好美,師父,您一定要抽空去走走!

   精舍庭院小水池的滴水聲,在我感覺上,已經很美了!一般人所追求的是感官的享受;聖者心中的境界,皆是美麗風光。六祖雲:「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

  

  ⊙佛教講神通,真有神通嗎?神通是不是可以改運?

   是有神通,但是並不重要。依我做慈濟對神通的解釋是「精神貫通」即有神通。譬如當初我要開始建慈濟醫院時,有些人認爲那是天方夜譚,但是,現在我們已將天方夜譚變成事實,這是人間的神通。將大家的精神貫通在一起,産生力量,這就是神通。至于,如何以神通來轉運

  很簡單——心開運通;心若不開,即使佛菩薩在你面前,也拿你沒辦法。

  

  ⊙昨夜騎車回去,看到一堆黑色物體,心起一念,管它是什麼東西,壓過去算了。

   次日,一向對我搖尾相迎的小黑狗,居然對我又叫又追。

   起心動念,無不是業。因果可怕,言行要多注意!有人常怨自己命苦,需知衆生舉足動步,無不是造業,要小心啊!

  

  ⊙碰到憤恨不平的事,具相心「打」下去。

   這是不對的。「打」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惡化,用「摸」的才能撫平啊!

  

  ⊙師父,我已經改變很多了,您不知道我以前是愛玩、愛睡,又不士吾歡讀書的!

   以前你是凡夫,所表現的都是被汙染的行爲;你現在所表現的,才是你真正的本性!衆生顛倒,總是以假爲真。

  

  ⊙我們看到苦難的景象,心中會很痛苦,這樣不是增添煩惱嗎?

   佛陀見到苦難也會流淚啊!爲憐憫衆生而流淚是「覺有情」的淚;爲了自己的欲念而煩惱,則是凡夫迷情。

  

  ⊙要怎樣才算是真正的有愛心?

   愛心的先決條件是要有智慧——沒有色彩、沒有欲念、清清淨淨,真正的愛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人傷我痛,人苦我悲」。

  

  ⊙凡夫在人我是非中常迷失了自己,怎麼辦?

   凡夫常被因果所轉,所以造業、受報不斷;而聖人卻能以平常心去轉業。

   能受天磨方鐵漢,不遭人嫉是庸才。不要擔心載重,只要方向盤把穩,任何車種都可以開,當別人能到達平坦道路的同時,你自己也過關了。

  

  

《清淨的智慧·說修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