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耕耘,不問收獲
開願法師
要去做,多做少說,做出來成績。因爲現在大家的心都很亂,主觀意識很強。一個人想改變另外一個人難哪!佛菩薩也感覺難哪!我們都是帶著很深的有色眼鏡來看這個世界,來看每一個人的,都是一個評論的方式。不是我要學習某一件事情,而是我要評論某一件事情是對是錯。都是評論,沒有學習。所以這是不容易成就的一個最大的問題。評論那你要比佛菩薩都高你才能評論呢。不是學習,現在是評論:哎呀,哪個事情好哪個事情不好,哪個法門好哪個法門不好。學了一點佛法常識就評論,亂加評論,這是錯誤的。
所以我們的原則是:我們念“阿彌陀佛”,修淨土,不評論任何一個法門,我們只默默地去耕耘,把自己做好,就對了。評論佛法我們沒這個資格,他修禅也好,修密也好,跟我們有緣很好,沒有緣也是一家,都是一家,所以我們做好自己就行了,不能夠有分歧、不能有矛盾,這是我們要把握好的。每一個人都在耕耘不同的因緣,我們念佛人也在耕耘,也在做,把自己管好,把自己這份應該盡的責任盡到,就是對的。我們不評論任何一個法門,別人誹謗淨土,誹謗念佛,誹謗就誹謗吧,淨土不是哪個人創造的,這是佛說的,那你誹謗佛法、誹謗佛嗎?那怎麼能學佛呢?所以現在這一幫和那一幫有矛盾,這個團體和那個團體有障礙,障礙不間斷地發生,都是心量太小了,災難的起源在這個地方。兩個人都會有障礙,兩個人還會天天吵架,那何況一個團體那麼多人呢?
這一生真正要能成就、想成就的人,要明白要有堅定的信心,這才行。修行不是爲哪一個人修的,做事也不是爲佛菩薩做的,也不是爲衆生做的,你每一分都存在你的命裏邊去了,都開顯自己生命裏面的智慧和福報了,你真正把心量拓展到像佛一樣,拓展到了虛空法界了,那你也成佛成菩薩了,那你得到的是究竟圓滿的。誰得的便宜最多?誰得的好處最多?自己。這才是真的。
現在大家都是戴一個有色的眼鏡,學一點常識,來觀察社會,來觀察別人,沒有去反過來觀察一下自己,觀察一下怎麼樣把自己不斷地往上提升,反而怨天尤人。沒必要怨天尤人。極樂世界多好啊,那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大菩薩都在那裏了,我們還去不了,我們天天還在這裏起煩惱!不是我們這個方向的錯誤。那天堂光有善的沒有惡的我們也去不了?是我們的這個善業達不到!這個人間有苦有樂有煩惱,爲什麼我們想到好的地方去不了,不想在這個地方還走不了?因爲共業、業障,和這個時代感應啊,和這些災難感應啊。每天所接受的都是痛苦,是誰造成的?自己業力造成的。《彌陀經》上說得很清楚,極樂世界但有諸樂,無有衆苦,那你怎麼不去呢?如果天天在這個世間,天天那麼執著,天天沒有放下這些是非人我,你哪一天才能覺悟到極樂世界?念佛也不能去。所以念佛也好,放生也好,關鍵是把自己的心念清淨了,把自己念覺悟了,那你就成就了。
首先,有“自己”就是最大的一關,輪回出不去了,所以“舍己”才是真正的爲自己,初學很難做到,老修也很難做到,但這是真理,誰做到一分,誰得到一分,做到不是爲別人看的,也不是爲別人贊歎的:你看他做到了,真了不起,真的是值得贊歎。沒必要啊,你得不得受用,別人不知道。每一個人所能夠感受的,每一個人所能接觸到的,都是自己的福報和因緣變現出來的,痛苦也是自己變的,快樂也是自己變的,自己的業力在牽引著你受著酸甜苦辣,受著這個種種現象的這種常識,我們明白了以後就知道了,六道輪回和自己是一體的,什麼時候自己沒有了六道輪回了,看衆生都不輪回了,什麼時候自己的苦難消除了,看這個世界就沒有苦難了,是這個道理啊。所以我們還有共業,還能看到那麼多災難,還能感覺到有那麼多的苦,雖然是我們慈悲心的展現——這是我們學佛有進步啊,沒學佛的人,看到這些災難就恐慌了,就有恐怖,他們不知道所以然,只知道在這種情況之下,把自己由高度的緊張送入很痛苦的邊緣,而學佛的人就明了了,看到這些災難,看到這些現象,我們自身有一個調解的方式,同時把自己的慈悲心生出來了,這個慈悲心就把我們和衆生的緣分拉近,和衆生的緣分拉近就是和我們的真心拉近,衆生和我們是一體嘛。我們現在有更多的心思、更多的時間去想衆生了,去慈悲衆生了,就意味著我們這個心開始逐漸地顯示真心了,真心是一片慈悲啊。所謂“同體大悲,無緣大慈”,一切是同一個體,我們現在還沒有覺悟到看一切衆生似自己一樣在受著苦,但是我們應有這種感受,這就是說明我們學佛了有進步。
那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呢?我們盡心盡力去做,達到如如不動,不是沒有慈悲心,而是我們去付出,去做,真正地是發菩提心。“菩提心”,菩提是覺悟啊,覺悟的心是什麼狀態的?是大心,大心就叫“菩提心”。大到什麼程度你就成佛了?真正的把“自己”沒有了,一切衆生都圓滿解脫了,那個時候你也就解脫了,你也成佛了。現在我們之所以煩惱去除不了,妄念還很多,就是我們自身覺悟的程度不夠,修行的功夫不夠,尤其是這個時代當中,現在人修行十年,趕不上過去一個沒有修行的普通人的心那麼清淨。因爲現在表面上是很享福啊,其實是很糟糕,汙染得很嚴重,痛苦比過去要多了許多倍,過去人很單純很簡單,吃飽了肚子沒有什麼事情了,沒有那麼多的信息,電腦、網絡、電視都沒有,那個時候的人生活是很清淨的。清淨,靈性就能發光。現在是一天二十四小時也難有這麼一個小時、半個小時的清淨時間,每天都浸泡在這個信息流裏面,你說你不浮躁誰浮躁?肯定浮躁。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學佛也是浮躁的,因爲你是一顆浮躁心去學的。所以今天跑這個地方,明天跑那個地方,今天發菩提心了,明天又忘了,不能怪他,應該是可以理解他,可以體諒他,原諒他就對了,爲什麼?由不了他嘛!每天被這個世俗,被這個妄想、妄念熏習得太多了,沒有辦法清淨下來,又沒有辦法把這個事情轉化成菩提心,自自然然就跟著走了,就出問題了。但是總有一天都會回歸到清淨,都會回歸到本來面目的,這是早晚的問題。不是哪一個法門不好,也不是學哪一個法不圓滿,都是圓滿的。主要的是,契不契機。
像開始啓建安樂閣的時候,也是這個樣子,學什麼法門的都有。每一個團體別人永遠不會把你給壞了,外面的力量再強,不會摧毀你,誰能摧毀你?自己能摧毀。時間久了後,慢慢地業障都現前完了。動的心是有限度的,動到一定程度就不動了,我們的心是不動的,如如不動,雷打不動,所以一定要有正知正見,才能真正地守護佛法。
不求神通,不求這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因爲這個是自然的,這個宇宙的能量是圓滿的,你求什麼有什麼,求什麼來什麼,因爲他是一個圓滿的。我們真能夠把握的一點原則就是依教奉行,佛菩薩怎麼教我們怎麼做,這就沒毛病了。我們跟誰學?跟佛學,這就是正確的。很多人問,現在法門那麼多,講法那麼多,到底聽誰的好呢?學誰的好?我說很簡單,也不聽誰的,也不學誰的,學佛的呗,跟佛學就沒問題了,這就正確了,這多簡單。
尤其是我們現在處在知識爆炸,所謂“高速運轉”的時代,任何一個行業淘汰人,很快呀,學佛同樣,不是佛菩薩淘汰自己,是自己淘汰了自己,自己沒有辦法真正了解佛菩薩的意旨,又不能夠有信心,不能夠有那麼一個堅定的願望,很快就會被世俗的煩惱像大山一樣壓下去了,打下去了,很快。任何一個行業都是這樣的。現在衆生的生命是個高負荷運轉的狀況,跟過去不一樣,過去的家庭一套房子住上幾百年,甚至于裏面的家具擺設都不會變,那時候的心,都真的是很定,很清淨的,其實那些人不修行,都不一定能墮叁惡道,因爲心清淨啊。現在很拼命努力去修行,還不能夠把自己這些汙染的煩惱給洗刷掉,因爲汙垢太多了,從小就沒有遇到一點清淨,都是一些五花八門的,把自己的腦子本來就搞亂掉了,再想把它給清洗掉,再想把它給恢複到清淨,那可不容易呀。
八萬四千法門,任何法門,包括前幾天那個去持八關齋戒,也是同樣一個道理,讓你恢複清淨了,餓也不要嫌餓就對了。餓就是習慣呀,到點要吃飯,不吃就餓了,是這個道理。爲什麼要持這個戒?就是希望你用這個方式能夠突破這個關口,不斷地往上進步,所以一切的助緣,一切的方法,無過于是讓我們恢複到清淨,讓我們把內心的汙垢雜念都給洗除掉。洗除掉以後,那怎麼樣呢?洗除掉以後“自己”沒有了,要度衆生哪。真正的菩薩是以衆生爲自己,把衆生當做自己啊,你看哪個菩薩是躲起來的?觀世音菩薩是古佛再來的,他成佛的時間比釋迦牟尼佛還早,他不辭辛苦變成菩薩來度衆生,如果他說:哎呀這個娑婆世界太苦了,自己趕緊躲到極樂世界多好啊,那就不是菩薩了,最高變成阿羅漢了。自己清淨不是目的,目的是自己清淨了以後去幫助衆生才是目的,這就叫菩提心。
爲什麼修行到一定程度,有了瓶頸修不動了?就是到這個時候你菩提心,幫助別人的心起不來,還害怕:哎呀,我不能去幫助別人,我不能去做這些事,多影響我的清淨心那,多影響我。那這一聽,你對佛法認識不到啊,你對佛法誤解了。《金剛經》上說得最簡單的:“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你還沒入門嘛,你還有我嘛,處處“哎呀我要不清淨了怎麼辦?”“我要受到損失怎麼辦?”這叫自私自利呀。用自私自利的心去修,去消業障,你哪一輩子能消掉?因爲不相應。業障是你“有我有私”才有業障,你“無我”了那個業障從哪裏來呢?人家要殺你了,你沒有“我”了,他殺誰呢?沒有了。所以你有你自己,你才怕被人家給殺了,如果沒有了,你愛殺就殺吧。沒有了,到哪裏去呢?一切衆生就是自己,這個時候你就不會受到傷害了,所…
《默默耕耘,不問收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