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淨的智慧
證嚴法師 著
目錄
緣起
說信仰
說病苦
說往生處理
說經營理財
說齋家之道
說修行
說社會現象
說宗論教
說慈濟世界
緣起
一九八九年,證嚴上人發表了第一本著作「證嚴法師靜思語第一集,」出版以來,匆匆已經第十個年頭,一九九九年了。
一九六六年,證嚴上人開創了慈濟世界,「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志業,一路走來,也已經第叁個年頭,一九九九年了。
無論是過去十年裏,還是過去叁十叁個年,世界的變化很大。
沈浮在變化裏,匆匆忙忙的;全球的人類,已經共同擠到公元二千年的門檻外了。
大家探頭望進二千年的門裏,也望著二千年以後的未來,試圖探尋,公元二千年以後,我們將會去到那裏?
隨著「千喜年」步伐急促地靠近,人們不安地探詢,何處以我們到讓我們「心安」的答案?
然而,現代社會一般的價值觀,所能提供給我們的答案,似乎除了造成「忙碌」與「慌亂」以外,也不容易再有其他了。
社會上,如此焦急、忙亂,不安的心情,總是讓上人深覺心痛;
因此,只要上人在花蓮,無論如何疲累,在許許多多天未破曉的清晨,總會聽見上人輕聲透過靜思晨語,試圖喚醒沈醉的夢魂,撫慰不安的心靈。
就像音符一樣精煉,十年來,這些清晨的話語,譜成一本又一本的著作。
每天,全球各地,總有數不完的訪客,志工與志業體同仁,懷抱著疑慮與這安,殷殷期盼上人開示。
如此疑慮與不安的心情,也總讓上人內心不忍;因此,無論多忙,上人總是耐心而慈悲的教誨,試圖輕柔的以智的話語,撫慰不安的心靈,拔除苦痛的根源。
就像利劍一樣的精確,十年來,這些堅定與柔美的智慧話語,解除了無數煩惱心靈的苦痛與焦躁;也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化成一本又一本簡單易懂的著作。
十年來,上人的著作,超過了二十冊。
無數的失望生命,因展讀上人的書而回頭;
無數的禁锢心靈,因展讀上人的書而開放;
許多的破碎家庭,因展讀上人的書而和樂;
許多的美善因緣,因展讀上人的書而具足。
因此,站在這跨越「千喜年」的關鍵時刻,爲了讓不安的社會與煩惱的心靈得以平安自在,靜思文化有責任將上人過去十年出版的著作,逐一校對,稍加增刪;並結集成套,以虔誠的心,全球發行。
虔誠祝福,全球的讀者們,「心安」。
結集成套,分叁階段出版:
一九九九年五月,全球慈濟日,出版平裝套書二十冊;
其中,佛與系列五冊,人生系列十五冊。
一九九九年八月,出版精裝佛典系列套書五冊。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跨入公元二千年的最後一個月,出版靜思語系列七冊:
其中靜思語第一及第二集,平裝精裝同時出版;
此外,五冊中英文對照的口袋型迷你靜思語,也同時平裝出版。
靜思文化,藉著一九九九年〖證嚴上人著作,新版集結發行〗,能在感恩的心中,享受「心安」的無限甯靜與幸福。
靜思文化謹識
說信仰
⊙師父,我們平常燒香
拜佛是一炷香好,還是叁炷香好?
如果家裏空間夠大、空氣流通,可以燒叁炷香,可是如果空間狹小、空氣不流通,那麼一炷香就可以了。不要讓整個屋子煙霧彌漫,心理反而煩惱:有時也可以滿心虔誠的雙手合十,「心香一束」不是也很好嗎?
⊙建醫院、蓋寺廟和放生叁者,何者功德大?
功德很難講,見仁見智,一切全在自己的判斷。建醫院即是放(人)生。一個人得救即是一個家庭得救,進而減少社會問題。因此,建醫院與蓋廟、放生何者功德大,希望大家以智慧判斷,只要歡喜做的,即有一分隨喜功德。
⊙誦經與素食,真有功德嗎?
有人以爲只要念經,佛就會保佑他,爲他消災,這是錯誤的觀念。要知道,經者道也,道者路也。衆生渾沌,時常迷失而誤入岐途。佛陀講經說法,即是要指導人生的去向——不要走錯路。
至于誦經的意義,則如行人問路。現在距佛陀住世時已經兩千多年,我們既不得佛陀當面授教,但他所說的教法,都記載于經典中。因此學佛者,必須依循讀誦,藉以了解當初佛陀所教導的方式。依經文而行解修證,如此即可消災。若光念而不深入了解,不好好修正自己的行爲,即使每日念得數十萬遍,也是枉然。
信佛不一定要素食。但素食乃是培養愛心與慈悲心,因爲蠢動含靈皆有佛性:生靈也是血肉之軀。「聞其聲不忍食其肉,見其生不忍視其死。」根據醫學研究,素食不僅對血液循環有幫助,甚至可防止傳染病。
⊙念何經可消何種業障?
念各部經均要誠信,發願深切,希望好事都甘願做,果報則歡喜受:如念《地藏經》即應有地藏菩薩一樣的願力。念《普門品》即需要有觀音菩薩一樣的慈心悲懷,造福人群。
⊙近來民間流傳一種宗教,只拜《法華經方便品》,不拜佛、不念佛,您的看法如何?
佛教乃教導世人轉迷爲覺,要智信而不可迷信,念佛拜佛即以佛之精神爲己之表率:念觀世音則是追求如大士觀世音之精神,在惶恐時有一分自在的定力與勇氣。而經文的佛言佛行,指引我們護持的方向道路。《法華經》是佛陀所說之法:如只信奉《法華經》,而不敬重開導的說法者——佛陀,豈不自相矛盾?
⊙有人說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不能住生西方,要念「阿彌陀佛」才可以,真的嗎?
若平時行爲不端,念什麼都不能往生西方。觀世音菩薩是「西方叁聖」之一,念觀音聖號,爲什麼不能往生西方呢?
⊙師父!爲何靜思精舍都持念本師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佛傳法住世,我們應有「難遇」的感恩之心。
入佛門應明了成佛之道在于行,而不只在文字相上鑽研。佛門弟子應忍人不能忍之苦,行人不能行之事,方顯學佛本色。時時發「我不救度衆生,誰救度衆生」弘願,心輪不得轉,*輪焉得轉?
⊙一般民間所說的「普度」,與佛教中的「普度」有何不同? 民間的「普度」,據說從七月初一即開鬼門關,讓孤魂野鬼遊蕩人間。許多好事的活動都不喜歡選在七月份,怕鬼找上門來。在街頭巷尾,到處都可看到家家大開殺戒。多少無辜的牲畜,都被萬物之靈的人類,串殺作犧牲(禮)品,以巴結鬼神。
佛教所謂「普度」,按字面解釋,「普」是普遍、普及的意思,也具有平等的意義:「度」即是從極苦的彼岸,度他到快樂的彼岸。也就是說:六道衆生,在最危急厄難、困乏之中,能幫助他解脫出來,得到身心自在,這才是真正佛教中所謂的「普度」。
現代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平時吃喝都相當富饒,尤其知識水平提高,更不應妄信而濫殺牲畜。拜拜是表示誠意,只要香花、水果即可,這是一分虔誠的恭敬心。總而言之,佛陀教給我們的是端正心智的教育,絕對不可顛倒迷妄。
人間有餓鬼,也有地獄,人間到處都有饑寒苦難的衆生。那些饑寒苦難的衆生,時而可見,這些人猶如處在人間餓鬼道中,要靠我們來幫忙拔除他們的饑寒,使其得以飽暖自在。
人間的地獄道——醫院,是可以用我們的力量去幫助的。有很多人因爲缺少醫療費用,而無法獲得妥善的治療,只要給予幫助,就可使他們得救而站起來,幫助他們更生,解決他們的痛苦。這就是將「普度」精神表現于行動,一如觀世音菩薩發揮了聞聲救苦的聖行。
⊙聽說躺著聽法師講經的錄音帶,會五百世墮入畜生道,真的嗎?
人應該要有智識。錄音帶既是法師所講,法師是叁寶之一,講的內容又是佛法,聽時就應該端端正正的,好像面對著講話的人一般,表示尊重。如果說因爲很累,所以躺著聽,這是放縱自己,是不重道。你應該自己去思惟:「我應該怎麼做……」,而不是:「聽說不可以……」。
⊙有人說出家功德很大,居士做得再多也是居士,這話可信嗎?
佛性平等,衆生皆是未來佛。
⊙佛是神嗎?
不是。佛與我們一樣也必須生活,肚子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服,疲倦時要休息,壽命終了就要離開人間。所以我常常說:我們不可將佛神化,不要認爲佛是神;佛是真真實實的人,而且是聖人,他與我們凡夫境界不同之處是:
第一、佛有智慧:第二、佛有仁德:第叁、佛陀福慧具足:佛是一位完人——完美、圓滿的人。
⊙有人說皈依愈多位師父愈好,是嗎?
這是不正確的。僧即僧衆,皈依叁寶後,每一位師父都是我們的師父。
⊙有人說,建寺是救 心,建醫院只救人,哪個功德大?
佛住世時,寺院很少,僧衆每天行腳托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因此,在當時如果有人建精舍,讓僧衆安心修持,功德很大……。而今,東部需要救人、濟世,故以佛教精神致力于千秋的志業,何況佛陀親口說:「八大福田中,看病功德爲第一。」
⊙「拜佛」與「拜忏」的意義何在).
拜佛是信仰的目標:而拜忏則是:改善人生,美化心地,至真至誠地反省——忏悔。衆生心地汙染,昏沈黑暗,一切事理不明,就會常起人我是非的爭執、計較。忏悔,就是要洗掉我們這分惡劣的心思習氣。
⊙「西方叁聖」中,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都是大家所熟悉、恭敬的,就只「大勢至菩薩」乏人禮拜,爲什麼?
我們常說「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是輔助阿彌陀佛度化衆生的二大脅士。衆生因爲各有業因,才會來到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很苦,所以又稱「堪忍世界」,衆生在「堪忍」中需要有人關懷,才能解脫身心的…
《清淨的智慧·說信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