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的智慧·说信仰

  清净的智慧

  证严法师 著

  目录

  缘起

  说信仰

  说病苦

  说往生处理

  说经营理财

  说斋家之道

  说修行

  说社会现象

  说宗论教

  说慈济世界

  

  缘起

   一九八九年,证严上人发表了第一本著作「证严法师静思语第一集,」出版以来,匆匆已经第十个年头,一九九九年了。

   一九六六年,证严上人开创了慈济世界,「慈善」、「医疗」、「教育」、「文化」志业,一路走来,也已经第三个年头,一九九九年了。

   无论是过去十年里,还是过去三十三个年,世界的变化很大。

   沈浮在变化里,匆匆忙忙的;全球的人类,已经共同挤到公元二千年的门槛外了。

   大家探头望进二千年的门里,也望着二千年以后的未来,试图探寻,公元二千年以后,我们将会去到那里?

   随着「千喜年」步伐急促地靠近,人们不安地探询,何处以我们到让我们「心安」的答案?

   然而,现代社会一般的价值观,所能提供给我们的答案,似乎除了造成「忙碌」与「慌乱」以外,也不容易再有其他了。

   社会上,如此焦急、忙乱,不安的心情,总是让上人深觉心痛;

   因此,只要上人在花莲,无论如何疲累,在许许多多天未破晓的清晨,总会听见上人轻声透过静思晨语,试图唤醒沈醉的梦魂,抚慰不安的心灵。

   就像音符一样精炼,十年来,这些清晨的话语,谱成一本又一本的著作。

   每天,全球各地,总有数不完的访客,志工与志业体同仁,怀抱着疑虑与这安,殷殷期盼上人开示。

   如此疑虑与不安的心情,也总让上人内心不忍;因此,无论多忙,上人总是耐心而慈悲的教诲,试图轻柔的以智的话语,抚慰不安的心灵,拔除苦痛的根源。

   就像利剑一样的精确,十年来,这些坚定与柔美的智慧话语,解除了无数烦恼心灵的苦痛与焦躁;也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化成一本又一本简单易懂的著作。

   十年来,上人的著作,超过了二十册。

   无数的失望生命,因展读上人的书而回头;

   无数的禁锢心灵,因展读上人的书而开放;

   许多的破碎家庭,因展读上人的书而和乐;

   许多的美善因缘,因展读上人的书而具足。

   因此,站在这跨越「千喜年」的关键时刻,为了让不安的社会与烦恼的心灵得以平安自在,静思文化有责任将上人过去十年出版的著作,逐一校对,稍加增删;并结集成套,以虔诚的心,全球发行。

   虔诚祝福,全球的读者们,「心安」。

   结集成套,分三阶段出版:

   一九九九年五月,全球慈济日,出版平装套书二十册;

   其中,佛与系列五册,人生系列十五册。

   一九九九年八月,出版精装佛典系列套书五册。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跨入公元二千年的最后一个月,出版静思语系列七册:

   其中静思语第一及第二集,平装精装同时出版;

   此外,五册中英文对照的口袋型迷你静思语,也同时平装出版。

   静思文化,藉著一九九九年〖证严上人著作,新版集结发行〗,能在感恩的心中,享受「心安」的无限宁静与幸福。

   静思文化谨识

  

  说信仰

  ⊙师父,我们平常烧香

   拜佛是一炷香好,还是三炷香好?

   如果家里空间够大、空气流通,可以烧三炷香,可是如果空间狭小、空气不流通,那么一炷香就可以了。不要让整个屋子烟雾弥漫,心理反而烦恼:有时也可以满心虔诚的双手合十,「心香一束」不是也很好吗?

  ⊙建医院、盖寺庙和放生三者,何者功德大?

   功德很难讲,见仁见智,一切全在自己的判断。建医院即是放(人)生。一个人得救即是一个家庭得救,进而减少社会问题。因此,建医院与盖庙、放生何者功德大,希望大家以智慧判断,只要欢喜做的,即有一分随喜功德。

  ⊙诵经与素食,真有功德吗?

   有人以为只要念经,佛就会保佑他,为他消灾,这是错误的观念。要知道,经者道也,道者路也。众生浑沌,时常迷失而误入岐途。佛陀讲经说法,即是要指导人生的去向——不要走错路。

   至于诵经的意义,则如行人问路。现在距佛陀住世时已经两千多年,我们既不得佛陀当面授教,但他所说的教法,都记载于经典中。因此学佛者,必须依循读诵,藉以了解当初佛陀所教导的方式。依经文而行解修证,如此即可消灾。若光念而不深入了解,不好好修正自己的行为,即使每日念得数十万遍,也是枉然。

   信佛不一定要素食。但素食乃是培养爱心与慈悲心,因为蠢动含灵皆有佛性:生灵也是血肉之躯。「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见其生不忍视其死。」根据医学研究,素食不仅对血液循环有帮助,甚至可防止传染病。

  

  ⊙念何经可消何种业障?

   念各部经均要诚信,发愿深切,希望好事都甘愿做,果报则欢喜受:如念《地藏经》即应有地藏菩萨一样的愿力。念《普门品》即需要有观音菩萨一样的慈心悲怀,造福人群。

  

  ⊙近来民间流传一种宗教,只拜《法华经方便品》,不拜佛、不念佛,您的看法如何?

   佛教乃教导世人转迷为觉,要智信而不可迷信,念佛拜佛即以佛之精神为己之表率:念观世音则是追求如大士观世音之精神,在惶恐时有一分自在的定力与勇气。而经文的佛言佛行,指引我们护持的方向道路。《法华经》是佛陀所说之法:如只信奉《法华经》,而不敬重开导的说法者——佛陀,岂不自相矛盾?

  

  ⊙有人说念「观世音菩萨」圣号,不能住生西方,要念「阿弥陀佛」才可以,真的吗?

   若平时行为不端,念什么都不能往生西方。观世音菩萨是「西方三圣」之一,念观音圣号,为什么不能往生西方呢?

  

  ⊙师父!为何静思精舍都持念本师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佛传法住世,我们应有「难遇」的感恩之心。

   入佛门应明了成佛之道在于行,而不只在文字相上钻研。佛门弟子应忍人不能忍之苦,行人不能行之事,方显学佛本色。时时发「我不救度众生,谁救度众生」弘愿,心轮不得转,*轮焉得转?  

  ⊙一般民间所说的「普度」,与佛教中的「普度」有何不同?  民间的「普度」,据说从七月初一即开鬼门关,让孤魂野鬼游荡人间。许多好事的活动都不喜欢选在七月份,怕鬼找上门来。在街头巷尾,到处都可看到家家大开杀戒。多少无辜的牲畜,都被万物之灵的人类,串杀作牺牲(礼)品,以巴结鬼神。

   佛教所谓「普度」,按字面解释,「普」是普遍、普及的意思,也具有平等的意义:「度」即是从极苦的彼岸,度他到快乐的彼岸。也就是说:六道众生,在最危急厄难、困乏之中,能帮助他解脱出来,得到身心自在,这才是真正佛教中所谓的「普度」。

   现代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平时吃喝都相当富饶,尤其知识水平提高,更不应妄信而滥杀牲畜。拜拜是表示诚意,只要香花、水果即可,这是一分虔诚的恭敬心。总而言之,佛陀教给我们的是端正心智的教育,绝对不可颠倒迷妄。

   人间有饿鬼,也有地狱,人间到处都有饥寒苦难的众生。那些饥寒苦难的众生,时而可见,这些人犹如处在人间饿鬼道中,要靠我们来帮忙拔除他们的饥寒,使其得以饱暖自在。

   人间的地狱道——医院,是可以用我们的力量去帮助的。有很多人因为缺少医疗费用,而无法获得妥善的治疗,只要给予帮助,就可使他们得救而站起来,帮助他们更生,解决他们的痛苦。这就是将「普度」精神表现于行动,一如观世音菩萨发挥了闻声救苦的圣行。

  

  ⊙听说躺着听法师讲经的录音带,会五百世堕入畜生道,真的吗?

   人应该要有智识。录音带既是法师所讲,法师是三宝之一,讲的内容又是佛法,听时就应该端端正正的,好像面对着讲话的人一般,表示尊重。如果说因为很累,所以躺着听,这是放纵自己,是不重道。你应该自己去思惟:「我应该怎么做……」,而不是:「听说不可以……」。

  

  ⊙有人说出家功德很大,居士做得再多也是居士,这话可信吗?

   佛性平等,众生皆是未来佛。

  

  ⊙佛是神吗?

   不是。佛与我们一样也必须生活,肚子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服,疲倦时要休息,寿命终了就要离开人间。所以我常常说:我们不可将佛神化,不要认为佛是神;佛是真真实实的人,而且是圣人,他与我们凡夫境界不同之处是:

   第一、佛有智慧:第二、佛有仁德:第三、佛陀福慧具足:佛是一位完人——完美、圆满的人。

  

  ⊙有人说皈依愈多位师父愈好,是吗?

   这是不正确的。僧即僧众,皈依三宝后,每一位师父都是我们的师父。

  

  ⊙有人说,建寺是救 心,建医院只救人,哪个功德大?

   佛住世时,寺院很少,僧众每天行脚托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因此,在当时如果有人建精舍,让僧众安心修持,功德很大……。而今,东部需要救人、济世,故以佛教精神致力于千秋的志业,何况佛陀亲口说:「八大福田中,看病功德为第一。」

  

  ⊙「拜佛」与「拜忏」的意义何在).

   拜佛是信仰的目标:而拜忏则是:改善人生,美化心地,至真至诚地反省——忏悔。众生心地污染,昏沉黑暗,一切事理不明,就会常起人我是非的争执、计较。忏悔,就是要洗掉我们这分恶劣的心思习气。

  

  ⊙「西方三圣」中,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都是大家所熟悉、恭敬的,就只「大势至菩萨」乏人礼拜,为什么?

   我们常说「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是辅助阿弥陀佛度化众生的二大胁士。众生因为各有业因,才会来到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很苦,所以又称「堪忍世界」,众生在「堪忍」中需要有人关怀,才能解脱身心的…

《清净的智慧·说信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