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歡喜自在·自謙

  自謙

   自我修養如同開辟一畦良田,先前一定要下功夫去除雜草、亂石,也就是要先清理自己的心地。

   我們在人群中,哪一個人特別有才能呢

  世間並沒有一個特別能幹的人,放大心胸來看,比我們賢能、有德的人比比皆是。學無止境、德無止境,道也是無止境的: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自謙。

   一個人如果驕慢,一定會受人群排擠。因爲自我驕慢的人,處處想與人一較高低,即會産生排除別人的心理:表現在日常的行爲上,當然也會成爲別人所排擠的對象。

   有的人說:「這是我的習氣。」你我他各有不同的習氣,將我的見解、思想與行爲,全部歸納成習氣而不肯改過:任由自大驕慢、與人爭鬥的心態一再産生,以致不能自製。

   自我修養如同開辟一畦良田,先前一定要下功夫去除雜草、亂石,也就是要先清理自己的心地,才能謙虛寬納別人。

   心田中最容易陷于罪惡深淵的,莫過于高傲驕慢。所以我們一定要謙虛,將自高自大的心理趕緊收斂縮小。要小到能容進別人的眼裏、走進人的心裏,常常讓別人的心中映有你的形象,卻不會感到有所障礙。若能做到這種程度,對人有敬重的心,自然自己也會成爲被他人所尊敬的對象。

   要求鏡中人笑,要自己先笑:要求鏡中人可愛,自己要先表現得可愛。

  立信

   一個人若無信,說再好的話,都很難使人放在心底。

   人生最有價值的,就在一個信字;若不能獲得別人的信任,就是半個人生,也是不健全、殘廢的人生。因此要走上人生的康莊大道,必須先在人群中建立讓人信任的人格。

   要獲得別人的信任,就要先相信別人。對別人疑神疑鬼,如何獲得別人的信任

  因此,我們要互相培養這分信心。佛經雲:「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所有的功德都是從信開始,有一分信就能發揮一分功能:發揮一分功能,就得一分功德。

   功德的意思是內能自謙(自信)、外能禮讓(信人),想修養到內謙外讓,就要下功夫。

   一個人若無信,說再好的話,都很難使人放在心底:因此,我們要讓別人信任,要先建立自己的信用。

   如何讓別人相信

  也是要「縮小自己,放大心胸」,將自己縮到最小,小到放在別人眼底決不會刺眼,還能鑽到他的心中,獲得他人的信任。

   建立自信,然後相信別人,這樣世界必會和睦相讓而無爭鬥。

  存誠

   以「誠」待人,則人人可愛、人人可親。

   人生最美麗、最寶貴的特質,莫過于「誠」與「信」。

   什麼樣的人最可愛

  什麼樣的人最可親呢

  以「誠」待人,則人人可愛、人人可親。

   人生若能以「誠信」作爲待人處世的准則,則彼此就能以純真的本性,來利益人間。

   在我們尚未認識道理之前,因受到社會的熏習,使清明的本性受到汙染而迷失了自我:我們了解宗旨後,就要快快去掉無明,回歸純真的本性,回歸自己可敬、可親、可愛的本來面目。

   以一分誠于內的感恩心待人,以一分彼此信賴的心意從事人間事業,這是多麼幸福的人生,多麼純真懇切的人生軌道。

   凡夫由于受到後天的汙染而多心、多欲,一心直向欲境奔馳,一切的惡皆由此所致。人必須去掉多心多欲的習氣,去雜還純、去僞歸真,才能回歸自我的真如本性。

   人生的道路究竟從何而來

  目標又何在

  在學佛的境界裏明白的顯示,它是一條至純至誠,與真理相合的正確道路。我們要走上這條道路,必定要誠心求佛道:理在內、行在外,誠于中、形于外,一切舉動配合自己所了解的道理。設若只爲裝飾自己的名位,道就不純不誠,自然也無信可言了。

   能誠必定能取得別人的信任,能互相信賴就沒有欺騙的形態。所以具備誠信,是做人應有的基本態度。

   希望人人心懷純誠厚德,培養誠信,用最純真、最誠意、最信實的態度來共創人間淨土。

  從善

   若時時從附善人,承受他們的教化,就能增加福德。

   君子和小人的差別,就在于義與利之間而已;君子重義輕利,小人則完全貪圖利益。

   我們若要避開無義之事,就得「不親愚人」——愚者是指沒有智慧,完全只爲自己著想,以自己爲中心,自私自利的人。人必須時時「思從賢善」——常常追隨賢人善士,如此,就可增長智慧:若時時附從善人,承受他們的教化,就能增加福德。

   善惡的標准,很難做一個絕對的評價,我們要判斷一個人是智慧或愚癡,可以觀察此人平時所喜好親近的人、事、物,以便作爲評論的依據。

   人生在世,很多人不知從何而來,更不知往何處去

  在這茫茫的人生旅途上,我們應該尋找自己未來的去處,求得一個正確的方向。假若常常親近愚癡之人,則前途將茫茫然,方向也容易偏差。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裏」,自己已經迷惑不清了,若再親近愚者,很容易隨波逐流,舍義求利,迷失自我。

   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君子既不求山珍海味的飲食,也不求高樓華廈的居處,看輕物質上的享受,也看淡了私利,不去追逐。平時待人做事敏捷勤快,謹慎深思,選擇有意義的事情,趨向正義之道,並跟從賢德之人,能思從賢善,親附上士,引導我們增長慧根慧力,修福修德。

   願我們都能從世間萬法中得到超越的智慧。

  自在的生活

   世間所有的物質與生命,沒有常住不滅的;「煩惱」徒令人度日如年。

   一般人的心念常常變幻不定,有時生歡喜之念,有時起怨怒之意,有時則萌恨之心;原因在于面對各種不同外境時受到了影響。

   面對喜歡的人,我們往往生起占有自私的愛念。

   事實上,愛是苦啊!世間有多少人,爲了愛而受盡痛苦折磨,造成終身遺憾!尤其是男女之愛,很多人爲了不能獲得對方的愛,由愛生恨而造下殺業。因此,人際之間一分狹隘、占有的自私愛念,往往不是變質,就是遷移了。

   人爲了自私的感情,可能造成終身的遺憾,更會連累到愛他的親人也受到痛苦的煎熬。

   一個人自私愛念的生起,尚落得如此淒慘的下場,而仇恨、怨怒,更易造成罪業。

   人對仇恨能永記在心,但對恩情卻無法長記不忘,感恩之念通常非常短暫,很容易變異。一般人常用一句話來形容:「十餐米糕飯,一餐吃稀飯。」即使以前享用了許多豐富的美菜佳肴,全都忘得一幹二淨,只記得別人今天讓我吃了一餐剩余的稀飯而憤恨難消,輕易將別人往日的恩情一筆勾消。這就是反恩爲仇,變異的凡夫心。

   世間所有的物質與生命,沒有常住不滅的。若能夠有這種心理准備,則無論發生任何事情,都會覺得很平常而能淡然處之。

   我們應該提起勇氣,勇敢面對無常的生與死、順與逆、樂與苦,因爲這些事實隨時都會來臨,不管人願意或不願意、歡迎或不歡迎。「煩惱」徒令人度日如年,若能坦然接受就會過得更輕安、更自在。

   世俗人的心,往往變滅無常,因外境的左右而浮動,身不由己。我們要訓練自我,心念不執著:水遠以歡喜的心來迎接每一個當下,就能掌握人生幸福快樂之舵。

  盡本分

   我們若能把一切工作、一切付出,都認爲是自己的本分事,這就做到了謙虛的修養工夫。

   一個愈有修養的人就愈是謙虛,愈有學問的人愈覺得德學不足。因爲世間的學問浩瀚如大海,何況出世的教育,更是無量無邊。了解道理後,才知道自己距離真理尚遠:自覺渺小,才愈會向前精進。

   人最怕的就是自大。自以爲一切功能皆具備,這樣便容易驕傲自大。人應該縮小自我,擴大心胸,以謙虛的心求取學問。

   佛陀的叁藏十二部經,陳設在圖書館中,占地有限:假設能將之放在自己心性的藏經閣中,則潛力無有限量。能以自己的心靈來吸收人生真理的教育,不斷地精進、不斷地發揮效用,則「一理通,萬理徹」。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個人,無不是我們應該容納接受的教育。

   人人應該自謙,在一個團體中生活,才能培養「和」的氣氛。不要自認爲事事比人能幹而耀武揚威,敗壞了修善的形象,也破壞了別人對己身的觀感。 

   所以我們應謹守本分,若有人稱贊你「功德無量」時,即應出自內心來回答:「這是本分事,是我應盡的本分。」

   我們若能把一切工作、一切付出,都認爲是自己的本分事,這就做到了謙虛的修養工夫。

  增長善念

   人生無常,再不趕緊結善緣、生善念,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呢?

   對一個還沒有生起善念的人,要善加培養同情、愛愍的善念。

   每一個人的本性都有「愛」,只是有些人還未生起一分「同體大悲」的心。

   一般人遇到病人或死人,都不免産生畏避的心理;若能將病人當作自己的親人,便知道自己該如何對待:若能體會到往生者也是自己「同體大悲」的親人時,難道還會堅持不肯接近死去的人

  

   很多人雖然有愛心,但卻無法培養「同體大悲」的平等愛念,這樣的人我們應該趕緊鼓勵他,使他培養博愛、慈悲的善念,去參與慰問病患,甚至願意親手去扶持、照顧:敢爲往生者換壽衣,來表達至誠的善念。只要善加培養訓練,自然能使他也生起同體大悲的平等愛念。

   所以,我們應當要「未生善令速生」——讓善念盡快地長養。人生無常,再不趕緊結善緣、生善念,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呢

  因此我們要自我鼓勵,並鼓勵他人培養慈悲愛念。

   他人若已擁有一分愛心,我們要積極鼓勵他,使他的愛心綿延不斷。不只是一時短暫的愛心善念,還要使他們能保持長期不斷的精進心,去完成菩薩的道路。

   大地萬物都在演說「成、住、壞、空」四種道理,人的生理也有「生、老、病、死」四相:有誰來到人間能夠常住不滅呢

  所以我們要把握生爲人身的難…

《歡喜自在·自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