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得機緣,力行善業,精進而不放逸——即「已生善令增長」。
學做聖人
來人間而不迷失人性,能做人榜樣的人,就是聖人、賢人。
世間人可分爲叁種——聖賢、凡夫、衣冠之人。
有覺悟的智慧,具足良知良能,領導人間、教育人群、淨化人心者,是聖賢。
佛陀自幼生長在幸福如意的環境中,卻能不受迷惑;他只有一個心念——愛普天下的衆生。他要給衆生的,不是物質上的滿足,而是心靈上無窮無盡的喜樂。這種超越凡夫的清淨智慧、高風亮節的氣質和行爲,正是聖人典範。
菩薩也是聖人,他以佛陀的教育身體力行、拳拳服膺,不但上求佛道,還要下化衆生,儒家的孔子也是聖人。總之,來人間而不迷失人性,能做人榜樣的人,就是聖人、賢人。
第二種是凡夫。盡管有善念,但心念不定:如能遇到好的緣或受到很好的宗教教育,就會好好隨著這分善緣付出愛心,發揮救人的功能。但凡夫的心就是欠缺「定」力,很容易遭受外界的引誘和旁人的煽動,被境所轉而回複到凡夫的心念。
第叁種是衣冠之人。看起來像人,但所做的卻是非人的行爲,這樣的人目前社會上很多,是穿著衣服卻迷失了人性的人。
人都有過去,也都難免會犯錯,但是及時改正錯誤,就可以去除前愆,甚至超凡入聖,成聖成賢,作爲人世的典範。
說「錯話」
一個人做錯事是難免的,但是若一而再、再而叁地說「錯話」就不可原諒了。
人有不同的習氣、不同的形態,所以做錯事是難免的。可是如果一而再、再而叁地說「錯話」,就不可原諒了。所謂的錯話是指:妄語——謊話:兩舌——搬弄是非:绮語——無意義的花言巧語:還有惡口——粗暴的言語。
一個會說謊的人,他的行爲就會有偏差,多數說謊的人是爲了掩藏自己的錯誤:也有很多說謊的人對許多事情根本不知、不見,甚至是非顛倒,卻還一派胡言、強詞奪理。
「兩舌」是指故意搬弄是非,使朋友間相互仇恨、感情破裂。這種誣是爲非、積非成是、東家長西家短,口舌苛利如劍的人,除了傷害他人、暗埋衆生之間的仇恨種子外,同時也替自己種下無量的惡果。
「绮語」意謂專愛說甜言蜜語的話。這種好聽的話只能維持短暫的時間,因爲缺乏誠意,久而久之,就會顯露出言行不一的虛假面目。
能說不能行會顛倒是非,花言巧語會迷亂人心,口蜜腹劍的行爲更是不可原諒的。對治這些毛病,應加強「聲」與「色」的修養。
「聲」指言語,「色」指形態,前者爲「口」、後者爲「身」。口業不修,要修身就難了。所以我們要以平等大慈的心念修口業,所說的話,一定要以利益衆生爲前提,與人相處應該多多宣揚好人,時時表揚好事。
月光的聯想
人間的光明除了日之外就是月。佛教將日光比喻爲智慧,月光比喻爲慈悲。
月亮晶瑩的柔光,能使人心地澄清。
人間需要光明,而人間的光明除了日之外就是月。佛教將日光比喻爲智慧,月光比喻爲慈悲。因爲日光可分別世間的真理現象,照遍宇宙萬物的形象:而月亮柔和、清明的銀光就像菩薩的慈悲心一樣,照遍衆生心地的暗處,使欲念瞋心得到清涼。
佛陀修行成佛的時刻就是在半夜天將亮時,月亮即將隱入山中,而星星仍停留在天際,月光與星光同時映入佛陀的心地,他的心中湧出一股清淨的光明。因此,佛陀覺悟了宇宙間的真谛。
所以說,慈悲柔和可消除人心的黑暗,引發智慧的光明。
人生的苦惱來自人的貪心、瞋怒心。我們平時修福修善就像在造林一樣,從埋下種子、發芽,到茁長成一片樹林,其間若貪瞋心一起,就如同一把火,會將過去所培養的慈悲心行完全燒光。
因此,要常以法水滋潤心地,時時培養慈悲心、實踐慈悲行:就像一股靜柔的月光,光明而清涼,以此來消除衆生的煩惱苦焰。
希望人人將心比月,將月的清淨光明映入心中,時時刻刻將慈悲清涼的氣氛散布于大地衆生,使人人共享「月愛」的光芒。
良藥苦口
真理如苦口良藥,要能感覺到苦、能觸到痛處,這個人才有救。
一般人都以爲聰明就是智慧,其實不然。聰明不一定具有智慧,但智慧一定包含聰明。
什麼是智慧
智慧是一顆仁慈、善良的心,是能辨別是非善惡的慧根,能發揮對社會人生貢獻的力量。所謂「計利當計天下利」,能「樂人人之樂爲樂,利人人之利爲利」,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什麼是聰明呢
是一種計量利弊得失的能力,以一己之利爲利。利己之利、貪婪詭詐,就是聰明而無智慧之人的象征。
現代人大多偏重在聰明,對于良言正語偏不聽從,視追求人生真理爲畏途並敬而遠之。
他們反而比較容易接受感應、神通、命相、消災等玄談異行,往往去求相命仙指點迷津。
上印下順上人曾如此說:「這有如肚子痛的時候,吃鴉片可鎮痛,但不會根治,鴉片愈吃會使病情更嚴重,造成慢性中毒,中毒會愈來愈深。 」
大部分的人都喜歡聽好聽的話、聰明的話以及一味曲意奉承的話,被捧得高高的,就感到心花怒放。然而,人生中能真正根治病源的卻是苦口良藥。
真理如苦口良藥,要能感覺到苦、能觸到痛處,這個人才有救:如果沒有感覺,就像鴉片中毒太深,良藥對他也無可奈何。
所以,很多人聽到真理時會覺得不好受,因爲每句都像針鋒一樣刺中他的心。但是如果不逃避,誠懇接受忠言之勸,且承認已做錯的事,就能增長智能善根。
人生不能留白
人一旦「無所事事,虛度光陰」精神就會萎靡不振,失去生命的意義。
多數人常在睡夢中消磨掉寶貴的時間。
睡夢不專指「睡覺」,還包括「無所事事,虛度光陰」。人一旦「無所事事,虛度光陰」,精神就會萎靡不振,失去生命的意義。有句諺語說:「少年易老,學難成。」時光總是稍縱即逝,若不把握現在還年輕時努力學習,等到年邁時想再學習,往往就時不我與了。
一切事業都得經由時間的累積,才能漸次達到目標:除了把握時間,還要下功夫、聚精會神地學習。在這個世間,我們都是初學者,當要提起勇猛精進之心,以刻苦的精神、耐勞的毅力來學習。
有一幅對聯——「靜裏常思前日過,老來補讀少年書。」在一日之中,我們要常靜下心來省思過往的不是:縱使到了老年,也要再溫習年少時所讀的書籍。年輕時就應及早向學,即使年歲已經老人,也不可輕易服老,仍舊要努力學習,切莫浪費生命。
在長時期的忙碌中,難免會有疲累之時,但是我們要懂得利用時間,切莫懈怠放逸,更不要在睡眠中虛度光陰。
讓每個時刻都保持清醒,讓生命過得更充實、更有意義。
《歡喜自在·自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