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谦
自我修养如同开辟一畦良田,先前一定要下功夫去除杂草、乱石,也就是要先清理自己的心地。
我们在人群中,哪一个人特别有才能呢
世间并没有一个特别能干的人,放大心胸来看,比我们贤能、有德的人比比皆是。学无止境、德无止境,道也是无止境的: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自谦。
一个人如果骄慢,一定会受人群排挤。因为自我骄慢的人,处处想与人一较高低,即会产生排除别人的心理:表现在日常的行为上,当然也会成为别人所排挤的对象。
有的人说:「这是我的习气。」你我他各有不同的习气,将我的见解、思想与行为,全部归纳成习气而不肯改过:任由自大骄慢、与人争斗的心态一再产生,以致不能自制。
自我修养如同开辟一畦良田,先前一定要下功夫去除杂草、乱石,也就是要先清理自己的心地,才能谦虚宽纳别人。
心田中最容易陷于罪恶深渊的,莫过于高傲骄慢。所以我们一定要谦虚,将自高自大的心理赶紧收敛缩小。要小到能容进别人的眼里、走进人的心里,常常让别人的心中映有你的形象,却不会感到有所障碍。若能做到这种程度,对人有敬重的心,自然自己也会成为被他人所尊敬的对象。
要求镜中人笑,要自己先笑:要求镜中人可爱,自己要先表现得可爱。
立信
一个人若无信,说再好的话,都很难使人放在心底。
人生最有价值的,就在一个信字;若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就是半个人生,也是不健全、残废的人生。因此要走上人生的康莊大道,必须先在人群中建立让人信任的人格。
要获得别人的信任,就要先相信别人。对别人疑神疑鬼,如何获得别人的信任
因此,我们要互相培养这分信心。佛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所有的功德都是从信开始,有一分信就能发挥一分功能:发挥一分功能,就得一分功德。
功德的意思是内能自谦(自信)、外能礼让(信人),想修养到内谦外让,就要下功夫。
一个人若无信,说再好的话,都很难使人放在心底:因此,我们要让别人信任,要先建立自己的信用。
如何让别人相信
也是要「缩小自己,放大心胸」,将自己缩到最小,小到放在别人眼底决不会刺眼,还能钻到他的心中,获得他人的信任。
建立自信,然后相信别人,这样世界必会和睦相让而无争斗。
存诚
以「诚」待人,则人人可爱、人人可亲。
人生最美丽、最宝贵的特质,莫过于「诚」与「信」。
什么样的人最可爱
什么样的人最可亲呢
以「诚」待人,则人人可爱、人人可亲。
人生若能以「诚信」作为待人处世的准则,则彼此就能以纯真的本性,来利益人间。
在我们尚未认识道理之前,因受到社会的熏习,使清明的本性受到污染而迷失了自我:我们了解宗旨后,就要快快去掉无明,回归纯真的本性,回归自己可敬、可亲、可爱的本来面目。
以一分诚于内的感恩心待人,以一分彼此信赖的心意从事人间事业,这是多么幸福的人生,多么纯真恳切的人生轨道。
凡夫由于受到后天的污染而多心、多欲,一心直向欲境奔驰,一切的恶皆由此所致。人必须去掉多心多欲的习气,去杂还纯、去伪归真,才能回归自我的真如本性。
人生的道路究竟从何而来
目标又何在
在学佛的境界里明白的显示,它是一条至纯至诚,与真理相合的正确道路。我们要走上这条道路,必定要诚心求佛道:理在内、行在外,诚于中、形于外,一切举动配合自己所了解的道理。设若只为装饰自己的名位,道就不纯不诚,自然也无信可言了。
能诚必定能取得别人的信任,能互相信赖就没有欺骗的形态。所以具备诚信,是做人应有的基本态度。
希望人人心怀纯诚厚德,培养诚信,用最纯真、最诚意、最信实的态度来共创人间净土。
从善
若时时从附善人,承受他们的教化,就能增加福德。
君子和小人的差别,就在于义与利之间而已;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则完全贪图利益。
我们若要避开无义之事,就得「不亲愚人」——愚者是指没有智慧,完全只为自己着想,以自己为中心,自私自利的人。人必须时时「思从贤善」——常常追随贤人善士,如此,就可增长智慧:若时时附从善人,承受他们的教化,就能增加福德。
善恶的标准,很难做一个绝对的评价,我们要判断一个人是智慧或愚痴,可以观察此人平时所喜好亲近的人、事、物,以便作为评论的依据。
人生在世,很多人不知从何而来,更不知往何处去
在这茫茫的人生旅途上,我们应该寻找自己未来的去处,求得一个正确的方向。假若常常亲近愚痴之人,则前途将茫茫然,方向也容易偏差。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自己已经迷惑不清了,若再亲近愚者,很容易随波逐流,舍义求利,迷失自我。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既不求山珍海味的饮食,也不求高楼华厦的居处,看轻物质上的享受,也看淡了私利,不去追逐。平时待人做事敏捷勤快,谨慎深思,选择有意义的事情,趋向正义之道,并跟从贤德之人,能思从贤善,亲附上士,引导我们增长慧根慧力,修福修德。
愿我们都能从世间万法中得到超越的智慧。
自在的生活
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没有常住不灭的;「烦恼」徒令人度日如年。
一般人的心念常常变幻不定,有时生欢喜之念,有时起怨怒之意,有时则萌恨之心;原因在于面对各种不同外境时受到了影响。
面对喜欢的人,我们往往生起占有自私的爱念。
事实上,爱是苦啊!世间有多少人,为了爱而受尽痛苦折磨,造成终身遗憾!尤其是男女之爱,很多人为了不能获得对方的爱,由爱生恨而造下杀业。因此,人际之间一分狭隘、占有的自私爱念,往往不是变质,就是迁移了。
人为了自私的感情,可能造成终身的遗憾,更会连累到爱他的亲人也受到痛苦的煎熬。
一个人自私爱念的生起,尚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而仇恨、怨怒,更易造成罪业。
人对仇恨能永记在心,但对恩情却无法长记不忘,感恩之念通常非常短暂,很容易变异。一般人常用一句话来形容:「十餐米糕饭,一餐吃稀饭。」即使以前享用了许多丰富的美菜佳肴,全都忘得一干二净,只记得别人今天让我吃了一餐剩余的稀饭而愤恨难消,轻易将别人往日的恩情一笔勾消。这就是反恩为仇,变异的凡夫心。
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没有常住不灭的。若能够有这种心理准备,则无论发生任何事情,都会觉得很平常而能淡然处之。
我们应该提起勇气,勇敢面对无常的生与死、顺与逆、乐与苦,因为这些事实随时都会来临,不管人愿意或不愿意、欢迎或不欢迎。「烦恼」徒令人度日如年,若能坦然接受就会过得更轻安、更自在。
世俗人的心,往往变灭无常,因外境的左右而浮动,身不由己。我们要训练自我,心念不执着:水远以欢喜的心来迎接每一个当下,就能掌握人生幸福快乐之舵。
尽本分
我们若能把一切工作、一切付出,都认为是自己的本分事,这就做到了谦虚的修养工夫。
一个愈有修养的人就愈是谦虚,愈有学问的人愈觉得德学不足。因为世间的学问浩瀚如大海,何况出世的教育,更是无量无边。了解道理后,才知道自己距离真理尚远:自觉渺小,才愈会向前精进。
人最怕的就是自大。自以为一切功能皆具备,这样便容易骄傲自大。人应该缩小自我,扩大心胸,以谦虚的心求取学问。
佛陀的三藏十二部经,陈设在图书馆中,占地有限:假设能将之放在自己心性的藏经阁中,则潜力无有限量。能以自己的心灵来吸收人生真理的教育,不断地精进、不断地发挥效用,则「一理通,万理彻」。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无不是我们应该容纳接受的教育。
人人应该自谦,在一个团体中生活,才能培养「和」的气氛。不要自认为事事比人能干而耀武扬威,败坏了修善的形象,也破坏了别人对己身的观感。
所以我们应谨守本分,若有人称赞你「功德无量」时,即应出自内心来回答:「这是本分事,是我应尽的本分。」
我们若能把一切工作、一切付出,都认为是自己的本分事,这就做到了谦虚的修养工夫。
增长善念
人生无常,再不赶紧结善缘、生善念,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对一个还没有生起善念的人,要善加培养同情、爱愍的善念。
每一个人的本性都有「爱」,只是有些人还未生起一分「同体大悲」的心。
一般人遇到病人或死人,都不免产生畏避的心理;若能将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便知道自己该如何对待:若能体会到往生者也是自己「同体大悲」的亲人时,难道还会坚持不肯接近死去的人
很多人虽然有爱心,但却无法培养「同体大悲」的平等爱念,这样的人我们应该赶紧鼓励他,使他培养博爱、慈悲的善念,去参与慰问病患,甚至愿意亲手去扶持、照顾:敢为往生者换寿衣,来表达至诚的善念。只要善加培养训练,自然能使他也生起同体大悲的平等爱念。
所以,我们应当要「未生善令速生」——让善念尽快地长养。人生无常,再不赶紧结善缘、生善念,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因此我们要自我鼓励,并鼓励他人培养慈悲爱念。
他人若已拥有一分爱心,我们要积极鼓励他,使他的爱心绵延不断。不只是一时短暂的爱心善念,还要使他们能保持长期不断的精进心,去完成菩萨的道路。
大地万物都在演说「成、住、坏、空」四种道理,人的生理也有「生、老、病、死」四相:有谁来到人间能够常住不灭呢
所以我们要把握生为人身的难…
《欢喜自在·自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