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雖然看到大乘有叁種不同的思想,但是他又認爲:真常唯心才是最高、最完美的教理,其次是性空與唯識,他還是沒有擺脫中國傳統佛教的影響。當時支那內學院歐陽竟無的系統,認爲大乘只有中觀與唯識,真常唯心非佛說;而太虛大師卻扞衛真常唯心,認爲那是最究竟的佛法,而且是正統的大乘。這引起印順導師的思考,使得他後來到普陀山閱讀藏經的時候,特別注意這個問題。經過閱藏之後,他做了如下結論:第一,不管我們認不認爲真常唯心思想是對的,也得承認它是佛教的一部份,不能不承認它事實上在佛教中是存在的。因此他反對支那內學院把真常唯心排除在大乘佛教之外。另外從曆史的眼光來看,他認爲太虛大師講的不對,應該是性空大乘先出現,其次才是唯識,最後發達的才是真常。
第二,在了義不了義的抉擇方面,他也跟太虛大師不同,因爲他認爲性空大乘才是最究竟、最了義的[5],尤其是龍樹,一方面把握了《阿含經》的緣起論,一方面把握了般若的性空思想,把「緣起」與「性空」結合,非常正確地掌握佛法精義,而且有關「緣起性空」的辯證,利不可當,任何外道或不脫自性見的佛教部派,都沒有辦法做有力的抗辯。所以導師認爲中觀性空的思想是大乘叁系中最究竟的了義教;其次的唯識思想,還能夠大部份把握「緣起」,但已經屬於有宗的領域,終究要將「諸法皆空」建立在「假必依實」的方法論上;最不究竟的就是真常思想,因爲那已經脫離「緣起」而陷入「本有論」了。導師提醒我們:「緣起」與「真常」之間,是完全不相應的,既然講「緣起」,就不可能有一個什麽樣的東西是本來的存在,不需要因緣條件的存在,而且永遠不改變的存在。可是「真常」的如來藏是本來如此,真實如此,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是如此,不需要因緣條件的組合就如此的,這怎麽還算「緣起」呢?而且如果有是真常不變的佛性,又怎麽會「無始無明一念妄動」,一動就變成了凡夫衆生?這樣「去妄歸真」以後,會不會有一天「一念妄動」,又轉真成妄了?那豈不變成無始循環、沒有窮盡的努力?證得佛果到底有沒有保險啊?所以印順導師抉擇叁系,做了非常清楚的教判。這個判教方式迥異於傳統的天臺、華嚴,甚至跟太虛大師也不相同。而當今不管是佛教界或學術界,一般都已經公認,他的教判比較符合曆史的事實。
大乘重在悲願大行
從這樣的基礎上,導師看到逐漸發展出來的中國淨土宗或禅宗,或者是西藏的密教,他都提出一些不同的見地。對於禅宗,導師認爲這「不立文字」的「教外別傳」,越傳越偏,不能夠把握佛法的精髓,只能夠稱性而談,說一些無頭公案,這種不重義理的傾向,使得義理的研究慢慢衰微,導致佛教面對外道各種尖銳思想攻擊的時候,沒有辦法做強有力的抗辯;還有,明心見性,桶底脫落,到底怎樣循序到達那樣的境界?好像沒有次第可言;次第不明確,完全靠師徒之間彼此的自由心證。
還有,「淨爲叁乘共庇」,淨土宗也不是不好,但是過度發揚以後,很多人認爲這是「叁根普被、利鈍全收」的唯一法門,因而貶斥義理研究的佛教,貶斥學術型、知識型的佛教,他覺得這也是不公道的。(坡主按:這裏謗佛謗法謗僧叁寶謗盡。)他無形中挑戰了中國傳統淨土宗根深蒂固的觀念,因爲他認爲淨土法門不見得是「叁根普被」的,反而是龍樹《十住 婆沙論》的看法,認爲淨土法門是對那些「志性怯懦者」所開的方便道,而不是大乘正常道[6]。
對於密教,他(坡主按:他以爲他是誰??是“學術權威”還是“高僧”???)很反感,因爲他覺得印度的後期大乘佛教,「天化」傾向非常厲害,遠離了純正質的佛法,這可以從密教的修持法門之中看出來,比如重視低級天的咒語,凶暴的本尊, 欲念意含強烈的歡喜佛 兩佛交抱的偶像,揉和了印度民間「性力崇拜」的味道在裏面,他們希望透過本尊的修法「即身成佛」,即身可以轉化成「天色身」而成佛。所以總的來說,他認爲那是一種嚴重的天化思想,導致於他們從不貪不慢的佛法中,變成大貪大大慢。大貪從梵行清淨的佛法,變成出現男女欲合的雙身法,甚至有所謂的「明妃」、「歡喜佛」;從慈悲柔和的菩薩形相,出現了各種本尊的凶暴形象,那是夜叉形相的菩薩化身;大慢希望以人道的肉身直接轉成天色身,懷藏著深刻的「天慢」[7]。
除了這些批判,導師對佛教思想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建立,那就是,他認爲初期大乘的菩薩願行是最偉大的,而且初期大乘還保留了原始佛教的那份質,比較沒有嚴重的天化傾向,而且比較不會把質 的、修行的、成道的佛學,講成高妙不可攀的玄學。所以他提出的「人間佛教」,是符合「緣起」的佛教本質,本於原始佛教質 、親切的人間性、親和性,行初期大乘兼顧慈悲心、菩提願與空性慧的菩薩願行。但對於後期大乘的一些長處,導師認爲還是不妨加以吸收,但是要讓菩薩「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不忍聖教衰,不忍衆生苦」的精神,徹徹底底地發揚;在往生他方淨土的法門之外,能夠發揚「成熟衆生,利樂有情」,從而建立人間淨土的精神。所以導師畢生的佛法研究,以及研究結論的「人間佛教」之提倡,不但還原了佛教史的原貌,掌握了佛法的本質與精髓,而且還能夠適應乃至主導此時此地的民情風俗和社會習慣。
印公思想在臺灣
我們應該要覺得非常幸運!生在印順導師之後,使我們少走了許多迂回摸索的道路。導師的思想不但改革傳統佛教專度死人或隱遁山林的風貌,而且很坦然地回應了那些重視現實功利的儒家學者的質疑,所以臺灣佛教能夠從傳統被認爲是「逃塵避世」的佛教,到今天轉變成人人都認爲是大菩薩的宗教,是救世型的宗教,不能不說印順導師「人間佛教」的思想革命,是非常徹底而成功的!
我們也不妨想像一下:以前的佛教徒甚至都不敢對人承認自己是信仰佛教的,出家人面對社會大都是很畏縮的。一九九二年,我和另外叁位法師,到天津參加一個論文研討會,一位文化局的官員就對我說:「奇怪,爲什麽你們臺灣的出家人流露出來的,是這麽大的自信,這麽活潑,這麽果斷,跟我們在本地所看到的出家人不一樣?他們總是很畏縮的。」現在我們可以很坦然地以做佛教徒爲榮,我想,如果我們沒有經過印順導師思想的洗禮,我們不會表現出那麽大的自信和果敢的。今天臺灣的佛教學術,有非常多佛學論文的成就,其實也是奠基在印順導師思想成就的基礎之上,起碼我個人就是如此。
以前我在「妙雲集」看到默如長老所寫的文章談「大乘叁系」,總覺得:這位老人家也是飽讀經書的人,爲什麽談到這個問題就攪不靈清呢?後來,我意會到:我們很幸運,較默如長老晚了一個世代,長老和印順導師是同時代的人,所以他當時弄不清楚的問題,今天我們經過印順導師的教導,都能非常清楚簡潔地掌握重點。
印順導師已經九十四歲了,願今天在這裏聞法的所有功德,回向印順導師:讓我們共同祝願印順導師能夠長久住世,以佛法的無量光壽照耀世間,使得正法久住,*輪常轉!謝謝大家!
《介紹印順導師》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