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介绍印顺导师▪P3

  ..续本文上一页虽然看到大乘有叁种不同的思想,但是他又认为:真常唯心才是最高、最完美的教理,其次是性空与唯识,他还是没有摆脱中国传统佛教的影响。当时支那内学院欧阳竟无的系统,认为大乘只有中观与唯识,真常唯心非佛说;而太虚大师却扞卫真常唯心,认为那是最究竟的佛法,而且是正统的大乘。这引起印顺导师的思考,使得他後来到普陀山阅读藏经的时候,特别注意这个问题。经过阅藏之後,他做了如下结论:第一,不管我们认不认为真常唯心思想是对的,也得承认它是佛教的一部份,不能不承认它事实上在佛教中是存在的。因此他反对支那内学院把真常唯心排除在大乘佛教之外。另外从历史的眼光来看,他认为太虚大师讲的不对,应该是性空大乘先出现,其次才是唯识,最後发达的才是真常。

  第二,在了义不了义的抉择方面,他也跟太虚大师不同,因为他认为性空大乘才是最究竟、最了义的[5],尤其是龙树,一方面把握了《阿含经》的缘起论,一方面把握了般若的性空思想,把「缘起」与「性空」结合,非常正确地掌握佛法精义,而且有关「缘起性空」的辩证,利不可当,任何外道或不脱自性见的佛教部派,都没有办法做有力的抗辩。所以导师认为中观性空的思想是大乘叁系中最究竟的了义教;其次的唯识思想,还能够大部份把握「缘起」,但已经属於有宗的领域,终究要将「诸法皆空」建立在「假必依实」的方法论上;最不究竟的就是真常思想,因为那已经脱离「缘起」而陷入「本有论」了。导师提醒我们:「缘起」与「真常」之间,是完全不相应的,既然讲「缘起」,就不可能有一个什麽样的东西是本来的存在,不需要因缘条件的存在,而且永远不改变的存在。可是「真常」的如来藏是本来如此,真实如此,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是如此,不需要因缘条件的组合就如此的,这怎麽还算「缘起」呢?而且如果有是真常不变的佛性,又怎麽会「无始无明一念妄动」,一动就变成了凡夫众生?这样「去妄归真」以後,会不会有一天「一念妄动」,又转真成妄了?那岂不变成无始循环、没有穷尽的努力?证得佛果到底有没有保险啊?所以印顺导师抉择叁系,做了非常清楚的教判。这个判教方式迥异於传统的天台、华严,甚至跟太虚大师也不相同。而当今不管是佛教界或学术界,一般都已经公认,他的教判比较符合历史的事实。

  大乘重在悲愿大行

  从这样的基础上,导师看到逐渐发展出来的中国净土宗或禅宗,或者是西藏的密教,他都提出一些不同的见地。对於禅宗,导师认为这「不立文字」的「教外别传」,越传越偏,不能够把握佛法的精髓,只能够称性而谈,说一些无头公案,这种不重义理的倾向,使得义理的研究慢慢衰微,导致佛教面对外道各种尖锐思想攻击的时候,没有办法做强有力的抗辩;还有,明心见性,桶底脱落,到底怎样循序到达那样的境界?好像没有次第可言;次第不明确,完全靠师徒之间彼此的自由心证。

  还有,「净为叁乘共庇」,净土宗也不是不好,但是过度发扬以後,很多人认为这是「叁根普被、利钝全收」的唯一法门,因而贬斥义理研究的佛教,贬斥学术型、知识型的佛教,他觉得这也是不公道的。(坡主按:这里谤佛谤法谤僧三宝谤尽。)他无形中挑战了中国传统净土宗根深蒂固的观念,因为他认为净土法门不见得是「叁根普被」的,反而是龙树《十住 婆沙论》的看法,认为净土法门是对那些「志性怯懦者」所开的方便道,而不是大乘正常道[6]。

  对於密教,他(坡主按:他以为他是谁??是“学术权威”还是“高僧”???)很反感,因为他觉得印度的後期大乘佛教,「天化」倾向非常厉害,远离了纯正质的佛法,这可以从密教的修持法门之中看出来,比如重视低级天的咒语,凶暴的本尊, 欲念意含强烈的欢喜佛 两佛交抱的偶像,揉和了印度民间「性力崇拜」的味道在里面,他们希望透过本尊的修法「即身成佛」,即身可以转化成「天色身」而成佛。所以总的来说,他认为那是一种严重的天化思想,导致於他们从不贪不慢的佛法中,变成大贪大大慢。大贪从梵行清净的佛法,变成出现男女欲合的双身法,甚至有所谓的「明妃」、「欢喜佛」;从慈悲柔和的菩萨形相,出现了各种本尊的凶暴形象,那是夜叉形相的菩萨化身;大慢希望以人道的肉身直接转成天色身,怀藏着深刻的「天慢」[7]。

  除了这些批判,导师对佛教思想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建立,那就是,他认为初期大乘的菩萨愿行是最伟大的,而且初期大乘还保留了原始佛教的那份质,比较没有严重的天化倾向,而且比较不会把质 的、修行的、成道的佛学,讲成高妙不可攀的玄学。所以他提出的「人间佛教」,是符合「缘起」的佛教本质,本於原始佛教质 、亲切的人间性、亲和性,行初期大乘兼顾慈悲心、菩提愿与空性慧的菩萨愿行。但对於後期大乘的一些长处,导师认为还是不妨加以吸收,但是要让菩萨「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的精神,彻彻底底地发扬;在往生他方净土的法门之外,能够发扬「成熟众生,利乐有情」,从而建立人间净土的精神。所以导师毕生的佛法研究,以及研究结论的「人间佛教」之提倡,不但还原了佛教史的原貌,掌握了佛法的本质与精髓,而且还能够适应乃至主导此时此地的民情风俗和社会习惯。

  印公思想在台湾

  我们应该要觉得非常幸运!生在印顺导师之後,使我们少走了许多迂回摸索的道路。导师的思想不但改革传统佛教专度死人或隐遁山林的风貌,而且很坦然地回应了那些重视现实功利的儒家学者的质疑,所以台湾佛教能够从传统被认为是「逃尘避世」的佛教,到今天转变成人人都认为是大菩萨的宗教,是救世型的宗教,不能不说印顺导师「人间佛教」的思想革命,是非常彻底而成功的!

  我们也不妨想像一下:以前的佛教徒甚至都不敢对人承认自己是信仰佛教的,出家人面对社会大都是很畏缩的。一九九二年,我和另外叁位法师,到天津参加一个论文研讨会,一位文化局的官员就对我说:「奇怪,为什麽你们台湾的出家人流露出来的,是这麽大的自信,这麽活泼,这麽果断,跟我们在本地所看到的出家人不一样?他们总是很畏缩的。」现在我们可以很坦然地以做佛教徒为荣,我想,如果我们没有经过印顺导师思想的洗礼,我们不会表现出那麽大的自信和果敢的。今天台湾的佛教学术,有非常多佛学论文的成就,其实也是奠基在印顺导师思想成就的基础之上,起码我个人就是如此。

  以前我在「妙云集」看到默如长老所写的文章谈「大乘叁系」,总觉得:这位老人家也是饱读经书的人,为什麽谈到这个问题就搅不灵清呢?後来,我意会到:我们很幸运,较默如长老晚了一个世代,长老和印顺导师是同时代的人,所以他当时弄不清楚的问题,今天我们经过印顺导师的教导,都能非常清楚简洁地掌握重点。

  印顺导师已经九十四岁了,愿今天在这里闻法的所有功德,回向印顺导师:让我们共同祝愿印顺导师能够长久住世,以佛法的无量光寿照耀世间,使得正法久住,*轮常转!谢谢大家!

  

《介绍印顺导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