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謂“叛教”,並不是背叛原始的基督教,而是背叛那個教會。因爲那個教會裏頭,所傳所言已經不是真實的基督福音了。馬丁路德就是這種“叛教”精神的代表。他其實是要回歸到基督的本懷。在這個過程中面對著很多的爭戰,也産生很多思想的暴沖,到最後大家才有機會回到“基督的本懷”。
我常常在閱讀印順導師的著作時,用不同的方式,看到了另外一個馬丁路德的形象。同樣的,佛教系出多門,有著很多不同的教義解讀與修行方法。當“無量法門悉現在前”的時候,一般人是無法選擇的——並不見得通達諸法,得大智慧。我在讀他的書籍時,認爲這對很多人而言,是“當頭棒喝”。例如針對天國化的“西方淨土”,他提出了“諸佛世尊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這樣的主張,其實是很重要的,因爲這正是“人間佛教”的基礎精神。
昭慧法師,你可不可以跟大家談一下你學佛的過程?有這麼一段經文的解釋,回歸到人間佛教,這對你個人的意義是什麼?
釋昭慧
我常常在想,現在許多學生跟著我學法,他們起步踏入佛門,就跟著我聽課,那些思想,宛若空氣與水那般自然。當然這樣也好,一開始就培養出了“回歸佛陀本懷”的正見。但也因爲如此,他們會將一切答案,視作理所當然,所以“思想會遇”的珍惜感沒那麼強烈。
回顧我自己出家的年代,那還是佛教剛剛由弱轉強的時期。佛教僧尼長期以來被社會藐視,僧團內部也充滿著僵化、保守而令人窒息的空氣。無論是在思想面還是製度面,很多的“佛言佛語”,讓我感受到的不是智慧與慈悲,而是“不很人性”,可是以我那時的佛學素養,也沒有辦法找到思想的出路。也就是說,雖然感覺它不正確,但到底什麼才是正確的答案?我自己也搞不太清楚,我只是在尋尋覓覓。
當時印順導師的著作,在傳統的佛教圈,是被很有默契地封殺的,我不太有機會讀到它。等到我終于有緣接觸導師著作,真覺得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是生命境界的豁然開朗,是傳道法師所說“忽然間打通了任督二脈”的那種感覺。
正因爲導師的智慧,是我們在生命無數個跌跌撞撞,尋尋覓覓之後悄然會遇的,所以珍惜感總是油然而生。他們這一世代跟在我們身邊的人,反倒不容易産生這樣強烈沖擊與突破困境的感受。可以說,導師思想之于我個人的生命,不是一聲遙遠的呼喚,一個不切實際的願景,而是在佛門歲月的生命探索過程中,在“此路不通”的懸絕心境中,峰回路轉的無限風光。
“此路不通”的情況有兩種,一種是屬于個人任情發揮的思想觀念,完全不管原典在說什麼,一味裝神弄鬼,或是自由心證。另外一種人也很討厭,他自認爲抱住了經典,可是卻完全沒有經典中再叁申明的“緣起”智慧,因此陷于“依文解義,叁世佛冤”的險境。
經典的流傳,與聖經一樣,是經過很多世代,不斷在結集過程中沈澱下來的文字紀錄。裏面難免會摻雜佛弟子的個人意見或學派觀點,並且映現部分社會文化的價值觀。如何可以把這其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當作是佛陀的遺言呢?讀過佛教文獻史就知道,我們是無法這樣“挂保證”的。
可是這第二種人,往往一口咬定一切經語皆是佛說,聲稱教製不能有絲毫變動,這就形成基督宗教所說的“法利賽人”,死在教條底下,讓人感到沒有人性,冷酷無比。
這自由心證與不知變通的兩種人,落于兩個極端,打造的都是“不通之路”。可是印順導師卻不落入兩極,直下把握“中道”。一方面他極其嚴謹地解讀原典,另一方面,他依據佛法的精神,以更高廣的視野來看待原典內容。凡諸不符合根本佛法(緣起、無常、無我等)的言詞,即使信誓旦旦指是“佛說”,吾人都不可不善加揀擇。我認爲他這樣的治學態度,在佛教界是一項很大的突破。當然,這樣也會觸惱一些認爲“經典就等于聖旨”的人。
楊憲宏
我們知道,印順導師整個佛教思想的核心,可以說是相當程度地認同龍樹中觀。中觀的核心思想是“緣起性空”,我們在他的著作中,常常讀到這種精神,其實這正是最深刻的佛教哲學反省。就臺灣來看,這些思想到目前爲止,對新生一代的佛教信仰者,依然是深重的沖擊。另一方面,印順導師的圓寂,在文化界也引起了非常钜大的震撼。我們談論他的思想,都會觸及到龍樹、中觀,可是中觀似乎在佛教思想中,又是一個很艱深的概念,它的思想層面甚至超過了宗教層面。我想請教昭慧法師的是,你怎麼去理解印順導師跟龍樹中觀之間一脈相承的關系?
釋昭慧
這是很有意思的問題!我想,一般宗教的生命探索,會承認現象界是有些虛幻而不美好的成份,于是要去尋求真實而美好的境界。在這樣的探索過程之中,總認爲,應該有一個實在的、本質的X,無論要把它叫作上帝,還是叫作神我、大我、真心、本體。大都會認爲,如果沒有那個更真實的本質作爲依據,又怎麼會出現這些虛幻的現象?那就是“假必依實”的方法論——承認現象界虛假不實,相信它來自更高的真實,于是從而探索真實。
可是,龍樹哲學卻是逆向思考的。他認爲虛幻的現象,本就不必來自更爲本質的實體。如果有一個所謂本質的X,那就表示這個X是不須依靠因緣條件而就存在的。如果這樣,那麼X在過去、現在與未來永不變易,一個人倘若是凡人,他將永遠是個凡人,而不可能轉凡成聖。
他的辯證非常犀利,他也確實回歸佛陀的本懷——直指諸法是來自因緣和合,所以呈現或此或彼的現象,並且忠告吾人,不須依于現象來尋求永恒不變、獨立自存、真實不虛的“自性”(svabhava)。性空,即是自性空,這不是空空蕩蕩,也不是虛無主義。他反倒提醒我們:當你能夠打破尋求自性的迷思時,才能夠真正的掌握現狀,改變現況,並且對諸如實體、本質之類的事物,不再心存幻想。
楊憲宏
我自己讀這部份的意外收獲,倒不是佛學上的問題,也不是思想上的問題,而是非常基本的,人的大腦的問題。昭慧法師把這樣一段哲理,用這樣淺白的方式講出來,我相信很多聽衆,聽了以後就會似有若無的感受到那樣的存在。雖然中觀的境界不曾體悟,可是仿佛可以理解。
從龍樹中觀思想的形成,一直到我讀到印順導師有關中觀的論證,我時常不免驚歎:這麼複雜的思維,人的大腦竟然可以想得出來!這是了不起的邏輯連系,看起來好像一堆神經眼與神經線在連來連去,虛實之間有非常多可以論證的東西。
達賴喇嘛從一九八七年以後直到現在,每兩年一次,他就著佛學理解,與許多意識研究、認知科學研究、精神醫學研究的科學家,針對意識與心靈問題(包括西藏“靈童轉世”的觀念)來作對話。當然,論證到目前爲止,都還沒有答案,可是他已經在那個方向往前邁進了。
我看龍樹的中觀概念,其實已觸及到人類意識流的深層。很多看起來有點表演性質的事情正在發生。有些高僧能夠完全用意識來控製自己的呼吸、心跳等等,然後慢慢把它放下。這證明人類的思想,是可以直接指揮肉體的。但思想又是什麼呢?思想不是一個很具體、真實的東西。要描述思想是怎麼一回事,其實非常困難。意識是怎麼回事?有一塊叫做“意識”的粒子,在細胞內穿來穿去嗎?不是,但它又真的存在。我的學習背景是大腦研究,所以對它非常有興趣。我們今天談到龍樹與印順導師思想一脈相承的中觀,它開啓了一個在科學上非常值得探究的內容。兩千年前它竟已存在,這不是用科學方法獲得的答案,而是用另外的思維方式,貫串出了一套解釋現象的體系。在這裏我請教昭慧法師,中觀這樣的思想內涵,是怎麼吸引著佛教的信仰者,包括昭慧法師你自己呢?
釋昭慧
在諸多的信仰形態裏,照理說,追求真實,認爲有一個本質的東西是至善的,是深深在內或高高在上的,這樣在我們心裏,會有一種比較踏實的感覺。例如說:人性本善,只要回歸到原點就好。這給人的激勵是很強大的。龍樹這把手術刀卻極其猛利,他讓這樣踏實的感覺瞬間粉碎!你確實問到了關鍵——中觀思想爲什麼會吸引人?
就我個人的生命經驗而言,有兩個原因,一是在理性層面,一是在經驗層面。就理性層面而言,我體會到佛陀所說的因緣生法——確實沒有“終極實在”可言。這是一個很高明的方法,而且是一個如實觀察世間的忠誠態度。原來,只要你以任何一個X作爲“終極實在”,那將不是一般常識所能經驗到的,往往須要透過想像與信仰來接受它。這種東西你只能說:要信,不能不信!等到你信了以後,心裏接受這個答案的暗示以後,它很有可能會忽然間呈現在你的心中,于是你就更是視爲真實不虛的美妙見證,證明“那就是了”。
但是對那些沒有相同經驗的人而言,這些見證永遠是“雞跟鴨講”,無法對焦。佛說“緣起”,龍樹接著講“緣起性空”,印順導師將它作爲佛法綱領,這套思想體系有一個好處:理解它不須透過想像與信仰——這是在理性方面的思辯。
在經驗的層面,我深深感受到,世間有許多的苦難,來自意識形態的鬥爭。意識形態往往使人覺得:真理站在他這一邊,真理就在他的身上。至于對方所說的,他會認爲:那不是真理,有時甚至會很粗暴地意圖征服對方,強迫對方接受這個“真理”。意識形態往往産生人與人間、國與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非常殘酷的鬥爭。
回到原點來看,佛說“緣起”,這提醒著我們:你、我,我們每一個人,我們的生命經驗都是有限的因緣生法。例如,我們跟中國大陸土生土長的人,很難有完全相同的生命經驗、曆史情懷與思想訓練,許多因緣是不一樣的。我們被抛在各自接觸的衆多因緣裏,就宛若水面落葉,各自不知飄向何方。在這諸多因緣之中,我們要怎樣自處?彼此之間要怎樣互動?這正須有觀照因緣的智慧。否則動辄將自己視作真理,一定要把對方全盤否決。由于對方未必見得會從地球上自動消失,那麼,他的存在,豈不就永遠礙著你的眼目!若要處心積慮讓他消失,那你肯定會跟他産生激烈的鬥爭;縱使你把對方消滅掉了,到頭來也會遍體鱗傷、面目全非。
中觀智慧提醒了我:意識形態正是一種虛幻的“自性見”,因此佛法帶給我無比平安的感覺,讓我有能力與統派和獨派這兩極意識形態的人士真誠共處。讓我能跟基督宗教的教徒,或是主張“真常唯心”而不認同“緣起性空”思想的佛教徒成爲好友。原因是,在因緣推移之中,你、我,我們都是緣起性空的相對穩定個體。所以我不要把自己或他人加以定格,而要時時易地而處,尊重對方的曆史情懷與生命經驗。這樣,我們之間自會開啓一道明朗的溝通渠道,它搭建在雙方善意的平臺之上。以上這種思維的本身,同樣是很好的因緣生法。這是中觀智慧在經驗層面帶給我的啓發。
楊憲宏
這可說是中觀思想的實踐。我自己是透過印順導師的著作,方才認識到龍樹中觀,如果不是透過印順導師,我沒有辦法完整地透視整個中觀思想。剛剛我們的那一段對話,其實透露了我自己的思想訓練。即便到今天,我認爲這套思想,還是二十一世紀最爲先進的思想,而它竟然出現在幾千年前的佛教之中。然而就我的理解,龍樹的中觀思想,在兩千年來中國佛教的主流是並不重視它的,到了印順導師以後才又受到重視,是不是這樣呢?
釋昭慧
認爲“個體生命內在有一種真實本質”的如來藏思想,確實是中國佛教的主流。
楊憲宏
在中國佛教而言,中觀的想法,是到了印順導師以後才被重新認識的,現在的情況如何?
釋昭慧
印順導師的思想逐漸普及,知識份子思考力比較敏銳,相當能接受這套“立破無礙”的辯證方式。所以他們大都歡喜導師思想。再加上世界佛教交流的資訊豐富,西藏佛教有大量中觀論疏,南傳佛教則一本“緣起”以貫徹佛法要旨。他們會在文獻之中互相印證,發現印順導師的思想確實比較接近佛陀本懷。但“回歸佛陀本懷”不等于“回歸佛陀時代”。印順導師拒絕複古,思古幽情往往無視于時空差異,障蔽了觀照因緣的能力;把複古視作真理,已經又落入自性見了。
楊憲宏
這個思想是很珍貴的!很多人是借古說今,不免訴諸古老的權威。我們不能將古早狀況完全置之不理,因爲古人有他們的智慧。可是幾千年前的現況要完全複原,這也未免是一種愚昧。
想來最可貴的不是複古,而是善念吧!善念被集中,就産生了一種力道。這股力道最後還是要在俗世之中獲得伸展。印順導師因低俗化的中國佛教現況而受到沖擊,于是進行一種對社會貢獻钜大的思想改造工程。當然那是俗世,是“即人間而淨土”的俗世工程。所以,昭慧法師可不可以跟大家介紹,如何從亘古以來的中觀思想,化作一種善念,發爲實踐而兌現在當前?
釋昭慧
楊先生,你提問題高明而切中要害。對導師個人而言,本來是研修佛法的喜悅,使他選擇過出家生活,但佛教現狀又使他深覺困惑。他在學院的象牙塔裏其實是很平安的,因爲他淡泊自甘,悠遊于學術之海,大可自我滿足,法喜無量。
新儒學的開山祖師梁漱溟先生有一次在漢藏教理院演講,提及“此時、此地、此人”的觀念。他爲自己的“棄佛入儒”而現身說法,他看到民生凋敝,國難方殷的現況,這使他不但選擇了重視現實事功的儒家,而且實地進入基層的農村,想要施行社會改造。這段與新儒大家的思想會遇,給印順導師帶來很大的思想反省。如果說,這麼傑出的思想家竟然會棄佛入儒,那佛教必須痛下決心,反省到底問題出在哪裏。這對導師是一個很大的增上善緣,激發了他力挽狂瀾的善念,使他提供了“人間佛教”的理想藍圖,讓衆生得到更多佛法的饒益,讓佛教能夠更爲健康而寬廣地幫助廣大衆生。
楊憲宏
昭慧法師談到“此時、此地、此人”,六個字看似簡單,可是卻像叁根利劍,直穿佛法真義的叁根利劍。想來釋迦牟尼佛,正是依“此時、此地、此人”,而建立了悲天愍人的教法,相傳數千年而延續至今。
今天非常高興,有這樣的機會訪問昭慧法師,來談論印順導師其人其學。我們正是在此時、此地,討論此人——虔敬地追思印順導師的生命故事!
--------------------------------------------------------------------------------
[1] 編按:在此應是指新儒學者梁漱溟先生。
《寒潭清水,映月無痕——印順導師圓寂“焦點訪談”錄》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