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潭清水,映月无痕——印顺导师圆寂“焦点访谈”录
主 持 人:杨宪宏
受 访 者:释昭慧
节目策画:温金柯居士
时间:民国94年8月2日
地点:中央广播电台
节目:“为民服务——杨宪宏时间”焦点访谈
整理:德发、德风
近日检阅电脑,尚有十余篇演讲或访谈纪录,早经学生或义工逐字整理,却因笔者无暇润稿而暂予搁置。其中一篇访谈纪录,是94年8月2日,笔者应温金柯居士之邀而至中央电台,于杨宪宏先生所主持的“为民服务——杨宪宏时间”节目里接受访谈,向观众介绍印顺导师其人、其事、其思想的访谈纪录。录音时间约一小时,全文长约一万字。温居士嗣后寄赠录音资料,德发与德风两位居士乃发心逐字聆听,整理为文字稿。
笔者于十余年前,与杨宪宏先生及其爱妻蒋家语女士,因动物保护的理念相近而成为至交。杨先生是虔诚的基督徒,思想非常敏锐,言谈的内容,时常闪耀着慈悲与智慧的光芒,除了担任媒体工作之外,亦兼任大爱电视台顾问,于大爱电视制作“印顺导师传”时,即曾与新闻部何建明主任莅院录影,与笔者展开深度访谈。他所提出的问题,极其精采而深刻,他的观察也极其细腻,令笔者在回答时,有着遇到“善问者”,而能“扣之以大则大鸣”的喜悦!
本次节目中亦复如是,因此笔者思之再三,认为本文可以让读者了解到:一位智慧敏锐的基督徒,从佛门之外,对印顺导师或中观智慧,竟能作出如此细腻的陈述与高度的推崇。因此虽极忙碌,依然在许多篇有待整理的演讲文字纪录之中,优先将本篇讲记作了一番润稿,于印顺导师一○一岁诞辰前夕,交由《弘誓双月刊》刊载。
(昭慧记)
杨宪宏
今天我们来谈印顺导师——佛教近代以来,最具批判性的思想家,他的一生以及他的影响。我们非常欢迎昭慧法师来到我们的节目。
法师好!
释昭慧
杨先生您好!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
杨宪宏
我们今天要谈的是,今年六月四日,以一百岁高龄圆寂的,台湾佛教界最具有批判力的佛教思想家印顺导师,他的一生和他的影响。
昭慧法师可以说是印顺导师生前最亲近的学生之一,他现在是玄奘大学宗教学系所的教授,是佛教弘誓学院的指导法师,同时也是社会团体关怀生命协会创会理事长,跨足学术界、宗教界和社运界,是台湾青壮年一代出家人中的重要人物。
我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印顺导师的生平。
印顺导师是中国浙江海宁人。一九○六年出生,一九三○年出家。导师出家以后,很早就展露他在佛学研究方面的长才。当时佛教革新的倡导者太虚大师非常赏识他,也让他协助讲学。一九五二年受邀来台湾以后,数十年来着述不断,至一九九三年八十八岁才停笔。导师提倡重新认识佛教的真面目,主张开展出具有现代性、理性与人文精神的人间佛教,并对汉传佛教的思想和信仰形态,提出温和但是犀利的批判。印顺导师的思想在台湾影响非常深远,许多佛教学术界的领袖,以及宗教界的大德,像是慈济功德会的证严法师、活跃在学术界、宗教界、社运界的昭慧法师,都是印顺导师最着名的学生。
昭慧法师!容我先回忆一段往事。在他九十九岁的时候,我曾经在花莲慈济静思精舍里,见过印顺导师,我见过他两次。这中间有一次,是证严法师带领一起去看他的。非常有趣,当场有这样的一个局面:第一、导师非常和善,他开口说话,可是他的浙江口音非常重,所以我很尴尬,因为他的话我大概只能听懂三、四成。因此一下子没能听懂他说什么。他其实是在告诉我,他小时候,在海宁,有着钱塘潮。他讲那钱塘潮如何如何!他是思乡的,是想家的,所以他才会讲这些话。
我是没听懂太多,但“钱塘潮”三个字,我总算是听懂了。证严法师问我:“你听懂多少?”当着印顺导师的面问我听懂多少,我说:“我真的听不懂。”(这时候不能假装说我听懂)证严法师忽然告诉我一句话,她说:她也没全听懂。那时我产生了两个疑问——后来我也以此请教过证严法师。
我说:“印顺导师是你的老师,他的话你没听懂,这师生关系是怎么建立的?”她闻言笑而未答!我想,佛教可能不只是运用言传,身教可能更为重要吧!
我今天要请教你的是另一个疑问。当时我听他讲这些话,忽然发现:这个大和尚,其实是很想家的。可是他不回去,他以台湾为家。那么,佛教是否必须离乡背井,进入一种修为?
可是人还是人,那一本《平凡的一生》,文字非常简练,我看了很感动!印顺导师到最后,……我没有机会讲他这件事情,是因为有所不尽。不过现在他已圆寂,我可以说说自己的感觉!他在六十岁写了这本书,当时他就说:有一天,有人会这样记载,某年某月某日,这人就这样死了。就这样结束,像落叶在流水中一样。落叶落在流水中,不知飘到何处。
这段话,看起来好像蛮虚无的,可是他又是这么重要的佛学导师。这样的一个意境,所代表的是什么?我很想知道!昭慧法师,我们过去在谈到印顺导师的时候,因为他的人还在世,有些话我仿佛不方便多问。可是这个时候,我觉得可以总结他的一生,你怎么看呢?你怎么去盖棺论定他这样的一生呢?
释昭慧
如果光从呈现他的人生意象的那一段话,拿来“盖棺论定”,可能是不足的。对他的盖棺论定,牵涉到的层面很广。
至于他以“落叶”自况的心境,个人以为,一方面他本身一向谦逊为怀,他以因缘观照此生,感觉到诸多不可思议的因缘,推动他走着这段人生旅程。所以他不会以个人的成就而自豪,反倒谦逊地以“落叶”自况。
另一方面,在他这一生当中,身体不好,再加上战乱频仍,所以他认为,个人健康因素与时势因缘都推移着他,连生死也由不得他做主。抗日战争时,他没有想要逃难,可是因缘推移着,他也就很自然的到达大后方。国共战争时,他也没有想要走避,却被因缘推移着,离开大陆而到达香港。他没有想要居住在台湾,却又被因缘推移着,竟也就定根台湾。所以他会觉得,一生宛若被流水推移着漂泊的一片落叶。
再一方面,他的佛学成就非常伟大,但是整个大环境的佛教传统,还是非常保守,他走到那么前面,一般佛弟子,乃至追随他的学生,都很少能理解他的思想。尤其是在那个时代(在他六十岁写《平凡的一生》的时代),还是很少人听懂他真正在讲什么,更遑论身体力行。他在书中很感慨地说,他离中国佛教愈来愈远了。他又曾说,新义如故,讲与没讲还是一样,无足重轻。可以说是先知寂寞!也许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有这样苍凉的感怀吧!
杨宪宏
我们把话题回归到他的出家——他很努力想出家,差一点出家不成,到最后终于出家成功的那段往事。那时候出家真难啊!当时的中国社会,是战乱社会,佛教一般帮人念经送亡的经忏僧,相当程度可以说是一种堕落。那是做一种身份,过一种生活,然后赚一点钱来糊口。我想,他是在那个时代里,憬悟到这样的佛教,已经离释迦牟尼佛的本怀太远。所以他要回到那佛之本怀。
这个过程,他凭借着一己之力,熟读整部藏经,有所领悟,然后将他的领悟写了出来。那样的意志力,影响了整个佛教与社会。他曾经有过很重要的思想辩证,包括回应当时儒家人士[1]对佛教的批判。他将这份憬悟最后定调为“人间佛教”。我知道,昭慧法师你也曾经有一段时间,非常亲近印顺导师,有这样的因缘,你怎么看这一段——他思想的转折,以及非常批判性、革命性的想法?
释昭慧
我亲近他的时间,算是相当长。一直到他圆寂之前,我都时常亲炙座下。从民国七十一年认识他,一直到他圆寂的民国九十四年,算起来足足有二十四年之久。我看他的情形是这样的:他从来没有改变自己的中心思想,那就是:对于佛教在印度趋向神化,在中国趋向鬼化,在两个国度里,被两种文化拉扯着而几近面目全非,他不但极表关切,而且深不以为然。
但是,要跟文化对抗,简直像是跟空气对抗一样!文化是无所不在的。为什么中国佛教会导致(你刚才所说的那种)经忏佛事盛行的局面?其实也跟中国“厚葬久丧”的儒家文化有关。也就是说,文化的顽强力量,拉着一群出家人,不知不觉或是自甘堕落地,不断往这条应赴僧之路沉沦。
他像他的老师太虚大师一样,都想在强大的文化惯性中力挽狂澜。两人最大的不同是生命特质:太虚大师是革命型的人物,气象恢宏,有过“大闹金山寺”的革命纪录,想要让整个佛教改革体质,因此喊出教制革命、教理革命、教产革命的口号。这位革命和尚不但意志坚强,而且情感澎湃汹涌。
印顺导师呢,我曾形容他“寒潭清水,映月无痕”。他是一个感情非常平静,生活非常淡泊的人,思想深邃而行动务实。他看到了太虚大师改革失败的殷鉴,深深知道:改革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下手就抵触那么多人的既得利益,人家当然会为了维护利益而来个大反扑。这样还不是等于在原地打转!因此他从更根源处着手。
思想问题正是根源问题,必须让人从心灵深层来作改造,也就是从思想与观念来下手改革。所以终其一生,他并没有实际在制度层面,展开革命的霹雳手段,但是他几乎革了所有人的命——就佛教界而言。他可以说是把佛教大地全面铲了一层表土,把汉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所有他看得到的错误,通通给它捅了出来。这可说是捣了好几个大蜂窝,难怪会让许多宗派徒裔与利益人士错愕、惊骇、反弹、攻击!
杨宪宏
他不停做着精密的经典训诂工作。回到经典,其实正是“正觉”。我看他的文稿,时常出现“正见”这样的字眼。无论是佛教界或学术界,常常不求甚解。一个不求甚解,两个不求甚解,一百个不求甚解,这样下来,就容易以讹传讹。其他宗教也有这样的问题。
基督教在过去很长的一段岁月,也很重视所谓“叛教”的问题…
《寒潭清水,映月无痕——印顺导师圆寂“焦点访谈”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