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緣起、護生、中道──出世與入世之間的平衡杠杆▪P2

  ..續本文上一頁然法則,“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這是一個自然現象的原理歸納,又如何能啓發我們“應該做什麼”的答案呢?我在那兩本書裏,用了許多綿密的推論來證明:“緣起”法則是能導出“護生”結論的。緣起法則在佛陀的教導之中,很快從一般性的法則“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導入十二緣起的有情生滅法則。

  從有情生滅的法則中,我們看到了衆生痛苦的問題症結──有情的“無明”與“愛”、“取”,這知、情、意叁方面的錯亂,導致頑強的我執,由此而起惑、造業、受報。我愛于是變成了雙面利刃,一方面傷己──因而産生了煩惱、業和種種的果報;另一方面也傷人──由于煩惱、業的緣故,爲了擴充自己的利益,滿足自己的需求,往往不惜傷害他者。

  而我說它是雙面利刃,是因爲我愛不只能傷己、傷人,也能利己、利人。從緣起法來看,衆生有強烈的無明與我愛,確實非常關切自己的處境,也非常重視自己所期盼獲得的美好待遇,因此也可培養出對自己的正面態度,例如:自尊、自重;除了撷取物資以外,也期望能獲得社會的接納、他人的尊重,這是一種正常發展的人性期待。因此我愛也有正面的建樹。另外一方面,我愛也可以導引出護生之心。就因爲人深愛自己,知道自己趨生畏死,趨樂避苦的意向,因此他也有能力將心比心,去設想其他有情的共同意向與需要。佛教稱此爲“自通之法”,儒家稱此爲“推己及人”。這樣的同情心或同理心,使人可以展現他的道德關懷,這也就是倫理學所說的“道德黃金律”,有著自、他標准的一致性、古今中外皆然的普遍性。道德黃金律,其實正植基于“我愛”的人性。

  我們說應該護生──關懷生命,但關懷生命的工程浩大,是永遠做不完,也沒有能力做完的事情。到底要怎麼下手進行呢?我于此提出了“中道”的實踐綱領。依《阿含經》教所作的歸納,我將“中道”下了一個定義:“在見聞覺知的有限因緣條件之下,無私地做相對最好的抉擇。”

  這個定義,隱藏了兩個伏筆:

  第一,我們要謙卑地承認:我們的認知受限于因緣條件,不要常以真理自居,而只是謹慎地把它視作“相對最好”(而不保證是“絕對最好”)的抉擇。這或許可對臺灣的統、獨、藍、綠爭議,提供一項另類思考──你爲什麼不保留一點“別人也可能有點道理”的空間呢?“相對最好”而未必是“絕對最好”,原因是:有些自己沒有覺知到的因緣,或是當時還沒有呈現的因緣,很有可能會使得原本覺得最好的抉擇,變成了最壞的抉擇。我們既然在空間上無法全盤掌握,在時間上無法預見一切,那我們只能說:這樣的抉擇,只是目前看來“相對最好”而已。

  其次,這裏有一個前提:必須是在“無私”的心態下所作“相對最好”的抉擇,才稱得上是“中道”。如果不具足“無私”的要件,而僅是在自我(或大我)利害考量下,所作“相對最好”的抉擇,那麼政客與企業家所做的,也是“相對最好的抉擇”,但是政客爲的是要掌握權力,企業家爲的是要攢積財富,這可不能叫做“中道”。

  大致而言,有關出世、入世的平衡杠杆,我是本諸《阿含經》教與印順導師思想的啓迪,在“緣起、護生、中道”的如上脈絡之中,提出了入世與出世無礙的理論。

  四、社會適應:以解嚴以前之政教關系爲例

  上海複旦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所長王雷泉教授提到宗教與社會互動的叁個層面:社會適應、社會關懷與社會批判。

  首先是“社會適應”。當今中國大陸的佛教法師,時常在公開言談中,呼應著當局的政治主張,這還在社會適應的階段。而臺灣在解嚴以前,提倡“忠黨愛國”,愛國必須忠黨,忠黨才算愛國,因此長老法師們多半是忠貞的國民黨員,這也不足爲奇,因爲這是受限于那個時代的眼光,佛教所調整出來的“社會適應”現象。

  五、社會關懷:以慈善救濟爲例

  其次是“社會關懷”。解嚴以前,臺灣佛教已有很好的“社會關懷”。這以證嚴法師主導下的慈濟志業體,爲最具代表性,直到今日依然如此。慈濟雖然關懷社會,可是卻不幹預政治,強調其“中立超然”于政治之外。這種政教關系已不僅只是適應政治,而是遠離政治,不想要與政治鬥爭有所糾葛。

  六、社會批判:以社會運動爲例

  最後即是“社會批判”。我個人所從事的是社會批判的工作。社會運動時常在沖撞著現有的觀念和體製。現有的觀念,倘若是不符合護生原理而傷害生命的,是造成階級意識、種族、物種與性別歧視的,都應該予以反省、譴責,而不能一味停留在既有的慣性思考與行爲中,保守著不合理、不仁慈、不公正的社會現象。

  在政教關系方面,我一向認爲:政治遮天蓋地,人們永遠不可能逃離、擺脫它,與其逃離政治,乃至受控管于政治,不如彰顯佛教主體性的政治觀──以佛法的觀念,來回應各種政治主張──特別是用社會運動來改變製度、建置法規,影響政策,讓社會被引導向善性循環的途徑。中道的政治智慧是“超然于黨派之外,超然于權利鬥爭之外”,而不是“超然于政治之外”。

  以上是我援引經義,在實際從事社會參與的過程中,所做的一些反思。敬請大家不吝賜教!

  

《緣起、護生、中道──出世與入世之間的平衡杠杆》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佛法與生態哲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