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偈神秀偈研究▪P3

  ..續本文上一頁煩惱,刹那心刹那相應。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

  世尊,若複過于恒沙如來菩提智所應斷法,一切皆是無明住地所持所建立。譬如一切種子,皆依地生,建立增長,若地壞者,彼亦隨壞,如是過恒沙等如來菩提智所應斷法,一切皆依然明住地生,建立增長,若無明住地斷者,過恒沙等如來菩提等所應斷法,皆亦隨斷。

  如是一切煩惱、上煩惱斷,過恒沙等如來所得一切諸法,通達無礙,一切智見,離一切過惡,得一切功德,法王法主,而得自在,登一切法自在之地,如來應等正覺正獅子吼,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唐朝窺基法師所著〈瑜伽師地論略篡〉卷八有雲:“《勝鬘經》說:有五住地,一見一處住地,二欲愛住地,叁色愛住地,四有愛住地,五無明住地,前四煩惱障,後一所知障,彼經自說無明住地,聲聞辟支佛所不能斷,唯爲如來佛菩提智所斷故,由此定知是所障,唯識第九與經說同,煩惱障四中,初一見道斷,後叁修道斷。〈對法論〉說:發業無明有二,真實義愚發福不動行,二異熟愚發非福行,此二皆唯見道所斷。《緣起經》說:諸聖有學,不共無明已永斷,故不造新業,唯識亦言,正發業者,住見所斷,助此不定,故唯取彼見一處住地,所有無明,然此有叁,一唯發總業,二唯發別業,叁通發二業,令取初後二業無明,放言唯取能發正感後世善惡業者,然此有四:一、相應,二、不共,叁、纏,四、隨眠,皆能發業,外道內道異生,放逸不放逸,其所應用四無明發業皆別。如《緣起經》自廣分別。”又卷十叁雲:“無明中皆言前際者,發業無明,名爲前際,而觸受俱能起受取,潤生無明,名爲後際。”按窺基法師所說,無明一唯發總業,即前際,即無始無明,亦名發業無明,二唯發別業與叁通發二業,即後際,即妄念無明,亦名潤生無明。

  《楞嚴經》雲:“汝等必欲發菩提心,于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爲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雲何降伏,取如來位?阿難,汝觀世間,解結之人,不見所結,雲何知解,不聞虛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無形相,無結解故,則汝現前眼耳鼻舌及與身心,六爲賊媒,自劫家寶,由此無始衆生世界,生纏縛故。”論此一段經話,明明將發業、潤生兩無明舉出,發業無明,即無始無明,潤生無明,即妄念無明。

  上文窺基法師,亦已明白舉出,則其區別,彰彰明甚,妄念無明,是無始無終的,斷了又起,修十二因緣斷妄念,是暫時性的,妄念斷了,是無始無無明,不是佛性,無始無明,無始有終,破無始無明見佛性,是一次,沒有二次,講經破無明,是破妄念無明,禅宗破無明窠臼見佛性,是破無始然明。

  中國佛法分成二派

  中國佛法,無形中分成二派,一派禅宗,照佛法經典修來,破無始無明,一派講哲學來解說佛經,依哲學去修,始終不能成就的,有人將西洋哲學解說佛理,本體譬如佛性,現象譬如妄念無明,由本體起現象,由現象還歸本體,這是大錯,本體是無始無明,現象是一念無明,由無始無明起一念無明,由一念無明還歸無始無明,哲學不符佛理,關鍵是在這一點上,哲學可以體驗看得見的,佛法破了無始無明,方才可以看見,不破則難以見到的。佛說:“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回心,生輪回見,入于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禅宗稱宗,佛說的稱經教,禅宗用功法門是經上有的,講經法師以老莊哲學,去會佛法,始終修不成的。

  宗教之分

  宗門教門之分始自中土,而源本于《楞伽經》,經雲:“佛告大慧,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有二種通相謂宗通及說通,大慧,宗通者,謂緣自得勝進相,遠離文字言說妄想,降伏一切外道衆魔,緣自覺趣光明輝發,是明宗通相,雲何說通相,謂說九部種種教法,離異不異有無等相,以巧方便隨順衆生,如應說法,令得度脫,是名說通相,大慧汝及余菩薪應當修學。”佛雲宗通者,即自參自證之實踐禅法也;說通者,不離自性,不墮二邊,說法自在之教理也。一爲直接,一爲間接,一在心行,一憑口說。釋尊宣教利生之法,大略不出斯二途,其方法雖不同,其最後目標則一也,然細究之,宗不離教,教不離宗,自來宗門,雖雲:“不立文字,不重經典”。然世尊拈華示衆之後,隨即說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此八句即是語言,即是教理。至若初祖達摩,以《楞伽經》傳慧可,五祖弘忍以《金剛經》授慧能,四祖有法語,六祖有《壇經》,此宗不離教也之明證,又如教典之中,《華嚴》,《涅槃》,《圓覺》,《金剛》,《楞伽》,皆直表宗旨,不離法身,此宗不離教也之明證,故《證道歌》雲:“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末世衆生,不明斯旨,先入爲主,鮮能貫通,各立門戶,互爲傾軋,習宗者,則執宗以非教,習教者,則執教以輕宗。其實宗離教,則墮于空疏,教離宗,則流爲雜沓。宗教如車之兩輪,相輔而行,不可偏廢也。

  佛法雖創始于印度,但明心見性者,在中國比較爲多,曆史可以查考的,如寶志禅師,善慧大士,布袋和尚,寒山拾得,雖未見過達摩,然而能明心見性,豈非我華人之長耶,學者欲知,如何修行方可破無始無明見佛性,可參閱本人所著《大乘佛法簡易解》及《禅宗修法》,則可了然于胸中矣。佛法産生于印度,漢時傳來中國,照以上各派的哲學來解釋佛法,是根本錯誤,認爲哲學是,哲學是中國原有的,已有二千多年曆史,要以經解經,佛法中心點,就是明心見性,解決生死,當然要下一番苦心研究,才能知道佛法的,古人雲:“差之毫厘,失之千裏。”將哲學道理,拿來用功解決生死,經裏說了譬喻:“如蒸成飯,其非飯本。”假若明心見性,就不用研究,千七百機,一大藏教,宗門所謂,不過一笑。明心見性的人,知道沒有明心見性者的心理;沒有明心見性的人,不知道明心見性人的心理。

  禅宗捉機鋒

  捉機鋒者,老師觀察學人心得。臨機應變以接引學人也。龍潭信禅師參天皇悟禅師。服勤左右。一日問曰:“某自到來。不蒙指示心要。”皇曰:“自汝到來,吾未嘗不指汝心要。”師曰:“何處指示。”皇曰:“汝檠茶來吾爲汝接;汝行食來,吾爲汝受;汝和南時,吾便低頭。何處不指示心要。”龍低頭良久。皇曰:“見則直下便見,擬思即差。”師當下開解。

  又鳥窠道林禅師。有侍者會通。一曰欲辭去。師問曰:“汝今何往。”對曰:“會通爲佛法出家,和尚不重慈誨,答往諸方學法去。”師曰:“若是佛法,吾此間亦有少許。”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師于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領悟。

  呂岩真人,字洞賓。京川人也。唐末叁舉不第。偶于長安肆。遇鍾離權,授以延命術。自爾人莫之究。常遊廬山歸宗寺。書鍾樓壁曰:“一日清閑自在身,六神和合報平安。丹田有寶休覓道,對境無心莫問禅。”未幾道經黃龍山。都紫雲成蓋。疑有異人。乃入谒。值龍擊鼓升堂。龍見意必呂公也。欲誘而進。厲聲曰。座旁有竊法者。呂毅然出問:“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內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龍指曰:“這守屍鬼。”呂曰:“爭奈囊中有長生不死藥。”龍曰:“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呂薄訝。飛劍脅之。劍不能入。遂再拜求指歸。龍曰:““半升铛內煮山川”即不問。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呂于言下頓契。作偈曰:“棄卻瓢囊槭碎琴,如今不戀汞中金。自從一見黃龍後,始覺從前錯用心。”龍矚令加護。

  太原孚上座。初在揚州光孝寺。講涅槃經。有禅者阻雪。因往聽講。至叁因佛性。叁德法身廣該法身妙理。禅者失笑。師講罷請禅者吃茶。白曰:“某甲素志狹劣。依文解義。適蒙見笑。且望見教。”禅者曰:“實笑座主不識法身。”師曰:“如此解說。何處不是?”曰:“請座主更說一遍。”師曰:“法身之理。猶如太虛。豎窮叁際,橫遍十方。彌綸八極,包括二儀。隨緣赴感,靡不周遍。”曰:“不道座主說不是,只是說得法身量邊事,實未識法身在。”師曰:“即如是,禅德當爲代說。”曰:“座主還信否。”師曰:“焉敢不信。”曰:“若如是,座主辍講旬日,于室內端然靜慮,收心攝念,善惡諸緣一時放卻。”師一依所教。從初夜至五更。聞鼓角聲。忽然契悟。便去扣門。禅者曰:“阿誰?”師曰:“某甲。”禅者咄曰:“教汝傳持大教,代佛說法,夜來爲甚麼醉酒臥街。”師曰:“禅德自來講經,將生身父仍鼻孔扭掜,從今已去更不敢如是。”禅者曰:“且去,來日相見。”師遂罷講。

  (出指月錄)

  

  

《六祖偈神秀偈研究》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月溪法師談佛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