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偈神秀偈研究▪P2

  ..续本文上一页澄浊现为色界。所谓身也,散滓秽为欲界,所为尘境也,经云:三界虚妄不实,唯一心变化,夫内有一生,即外有无为,内有二生,即外有二为,内有三生,即外三界,即内外相应,遂生种种诸法及恒沙烦恼也。”道安解“诸法皆空”之义,并非否定现象之存在,而谓一切现象,故为因缘和合所生之范畴,此种因缘和合而生之万物之相,乃时刻变化,永不休止之范畴,故非万物之本性,万物之本性为不变不易之范畴,所以超越人类的认识,如此说法,并非错误,但既不知万物本性(即真如)为不变不易,不可认识之范畴,则真实之本性,乃无生无灭,非有非无可知矣。老子之所谓有,乃生于无,有后归无,一生一灭,循环返复,便是生灭轮回之法,既知其由无生有,便是可认识之范畴。夫有无生灭,轮回可认识之法,岂可与离有无、不生灭、超轮回、不可以眼根认识之法,相提并论耶。此理极明,而诸师不察,深为惋惜。世尊所据以破外道邪说者,即凭此生灭法与非生灭法一点也,生灭乃起于脑筋揣量妄想计度,是相对非绝对,非生灭越出时通三界之外,是绝对非相对也,故老子之“无”是生死本,而般若之“空”,是了生脱死之体,不可同日而语也,平者然后可与谈。

  僧肇〈无名论〉之错误

  僧肇着〈涅槃无名论〉,以老子“无名天地之始”,与佛之“涅槃”并论,实为大谬。老子之无名,乃无始无明也,岂可与涅槃妙心真如实相并论耶,其言曰:“夫涅槃之为道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超群有以出升,量太虚而永久,随之不得其踪,迎之罔眺其首,六趣不能摄其生,力负无以化其体,渺莽恍惚,若存若亡,五目莫观其容,二听不闻其响,窈窈冥冥,谁见谁晓,弥纶靡所不在,而独曳于有无之表,然则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返其愚,有之者乖其性,无之者伤其躯。”由此而观,僧肇明明把无始无明,当作涅槃境界,认老子“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与涅槃同境,实属大错。

  各派说法应以大乘经典参考

  以上各派说法,应以大乘经典参考,《大方广佛华严经》,《大般涅槃经》,《大佛顶首楞严经》,《大方便佛报恩经》,《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大宝积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佛说梵纲经》,《维摩诘所说不思议经》,《胜鬘师于一乘大方广广经》,《无量义经》,《大般若经》,《妙法莲华经》在上述经中,并无各派之宗旨说法记载,亦不同如《传灯录》,《五灯会元》,《指月录》中各祖师明心见性后之说法,再按《高僧传》,《续高僧传》中各法师,俱无有明心见性者,作以上各派说法。

  各派说法从何而生?

  以上各派说法,既不见于大乘经及灯录,是则从何而生耶?实从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脱胎而来的。庄子、老子为中国哲学,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研究有始有终,谓之“哲学”。譬喻喜怒哀乐是从何处生呢?宇宙万物从何处来呢?从无生有,由有归无,循环不停的。出于老子《道德经》四十章,“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极”乃道家之说,老子〈知雄章〉“复归于无极”,庄子〈大宗师篇〉,“挠挑无极”,〈刻意篇〉“澹然无极”,〈在宥篇〉“游于无极之野”,哲学与佛法,刚刚相反,佛性是有无生灭来去,了不可得的,佛说:“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

  六朝高僧,道安,僧肇,慧远,吉藏,此四人文学好,哲学好,然未曾明心见性;宝志禅师,布袋和尚,善慧大土,寒山拾得,诸师是明心见性的;慧皎,道宣,赞宁,文学好,然未曾明心见性。

  佛未说断妄念,只要你除执着

  今人多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因最初起妄念,一念不觉为众生,能将妄念断尽,舍妄归真,就是佛性”。这话查佛经中并无此说。《梵纲经》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非谓原来是佛,近人俱说断妄念,这是错的。佛未说断妄念,只要你除执着,如经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俱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大乘起信论》与《华严经》、《维摩诘经》所论适得其反

  南朝《大乘起信论》云:“真如不守本性,真如变易,真如受薰染,真如缘起”。《华严经》云:“譬如真如,恒守本性;譬如真如,无有变易;譬如真如,体性无生。”又云:“本性清净,无染无乱。”又云:“法身无染,究竟清净。”《维摩诘经》云:“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南朝之《大乘起信论》与《华严经》、《维摩诘经》所论者,适得其反。

  妄念与妄缘二者不同

  百丈禅师,上堂曰:“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一般人说:“断妄念”,不知离妄缘。妄念与妄缘,二者是不同的。

  妄念断尽,不是佛性

  妄念断尽,不是佛性,可引经证明。《楞严经》云:“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若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无自体?若汝执(悕-巾+ㄙ)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读此可见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仍未能破无始无明,不能证无生法忍。

  《楞严经》又云:“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佛四大弟子,共转*轮,常言:觉知分别性心,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名之为心,则我无着,名为心不?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着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着?有不着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即相,相有则在,云何无着?是故应知,一切无着,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梁启超说:“广东第一伟人是六祖。”为什么呢?自晋宋齐梁陈隋唐,诸大德所说做法,俱被六祖一手推反。今平心论之,如其说不见于佛经,六祖贬弃之,斯则极为公道。

  妄念不从佛性起,究竟从何处而起呢?

  妄念不从佛性起,究竟从何处而起呢?妄念是从无始无明起的,以上各派宗旨,认无始无明为佛性,千古大错。

  无始无明出何经典?

  无始无明出何经典?出于《胜鬘经》,经云:“有烦恼是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断,烦恼有二种,何等为二,谓住地烦恼及起烦恼,住地有四种,何等为四,谓见一处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此四种住地,生一切起烦恼,起者刹那心刹那相应。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

  世尊,此四往地力,一切上烦恼依种,比无明住地,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世尊,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无明住地,其力最大。

  譬如恶魔波旬,于他化自在天,色力寿命,眷属众具,自在殊胜,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其力最胜,恒沙等数上烦恼依,亦令四种烦恼久住。

  阿罗汉辟支佛智所不能断,惟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如是世尊,无明住地,最为大力。

  世尊!又如取缘,有漏业因,而生三有,如是无明住地缘,无漏业因,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此三地,彼三种意生身生,及无漏业生,依无明住地,有缘非无缘,是故三种意生身及无漏业,缘无明住地。世尊!如是有爱住地数四住地,不与无明住地业同,无明住地异,离四住地,佛地所断,佛菩提智所断。

  何以故?阿罗汉、辟支佛断四种住地,无漏不尽,不得自在力,亦不作证,无漏不尽者,即是无明住地。

  世尊!阿罗汉、辟支佛,最后身菩萨,为无明住地之所覆障故,于彼法不知不觉。以不知见故,所应断者,不断不究竟。

  以不断故,名有余过解脱,非离一切过解脱;名有余清净,非一切清净;名成就有余功德,非一切功德。

  以成就有余解脱,有余清净,有余功德故,知有余苦,断有余集,证有余灭,修有余道。

  是名得少分涅槃,得少分涅槃者,名向涅槃界。

  若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于无常坏世间,无常病世间,得常住涅槃,于无覆护世间,无依世间,为护为依。

  何以故?法无优劣故得涅槃,智慧等故得涅槃,解脱等故得涅槃,清净等故得涅槃,是故涅槃一味等味,谓解脱味。

  世尊,若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者,不得一味等味,谓明解脱味,何以故?无明住地,不断不究竟者,过恒沙等所应断法,不断不究竟,过恒沙所应断法不断故,过恒沙等法,应得不得,应证不证。

  是故无明住地积聚,生一切修道,断烦恼上烦恼,彼生心上烦恼,止上烦恼,观上烦恼,禅上烦恼,正受上烦恼,方便上烦恼,智上烦恼,果上烦恼,得上烦恼,力上烦恼,无畏上烦恼,如是过恒沙等上烦恼,如来菩提智所断,一切皆依无明住地之所建立,一切上烦恼起,皆因无明住地,缘无明住地。世尊,于此起…

《六祖偈神秀偈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月溪法师谈佛性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