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偈神秀偈研究▪P2

  ..續本文上一頁澄濁現爲色界。所謂身也,散滓穢爲欲界,所爲塵境也,經雲:叁界虛妄不實,唯一心變化,夫內有一生,即外有無爲,內有二生,即外有二爲,內有叁生,即外叁界,即內外相應,遂生種種諸法及恒沙煩惱也。”道安解“諸法皆空”之義,並非否定現象之存在,而謂一切現象,故爲因緣和合所生之範疇,此種因緣和合而生之萬物之相,乃時刻變化,永不休止之範疇,故非萬物之本性,萬物之本性爲不變不易之範疇,所以超越人類的認識,如此說法,並非錯誤,但既不知萬物本性(即真如)爲不變不易,不可認識之範疇,則真實之本性,乃無生無滅,非有非無可知矣。老子之所謂有,乃生于無,有後歸無,一生一滅,循環返複,便是生滅輪回之法,既知其由無生有,便是可認識之範疇。夫有無生滅,輪回可認識之法,豈可與離有無、不生滅、超輪回、不可以眼根認識之法,相提並論耶。此理極明,而諸師不察,深爲惋惜。世尊所據以破外道邪說者,即憑此生滅法與非生滅法一點也,生滅乃起于腦筋揣量妄想計度,是相對非絕對,非生滅越出時通叁界之外,是絕對非相對也,故老子之“無”是生死本,而般若之“空”,是了生脫死之體,不可同日而語也,平者然後可與談。

  僧肇〈無名論〉之錯誤

  僧肇著〈涅槃無名論〉,以老子“無名天地之始”,與佛之“涅槃”並論,實爲大謬。老子之無名,乃無始無明也,豈可與涅槃妙心真如實相並論耶,其言曰:“夫涅槃之爲道也,寂寥虛曠,不可以形名得,微妙無相,不可以有心知,超群有以出升,量太虛而永久,隨之不得其蹤,迎之罔眺其首,六趣不能攝其生,力負無以化其體,渺莽恍惚,若存若亡,五目莫觀其容,二聽不聞其響,窈窈冥冥,誰見誰曉,彌綸靡所不在,而獨曳于有無之表,然則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返其愚,有之者乖其性,無之者傷其軀。”由此而觀,僧肇明明把無始無明,當作涅槃境界,認老子“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與涅槃同境,實屬大錯。

  各派說法應以大乘經典參考

  以上各派說法,應以大乘經典參考,《大方廣佛華嚴經》,《大般涅槃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大方便佛報恩經》,《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大寶積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佛說梵綱經》,《維摩诘所說不思議經》,《勝鬘師于一乘大方廣廣經》,《無量義經》,《大般若經》,《妙法蓮華經》在上述經中,並無各派之宗旨說法記載,亦不同如《傳燈錄》,《五燈會元》,《指月錄》中各祖師明心見性後之說法,再按《高僧傳》,《續高僧傳》中各法師,俱無有明心見性者,作以上各派說法。

  各派說法從何而生?

  以上各派說法,既不見于大乘經及燈錄,是則從何而生耶?實從老子《道德經》、莊子《南華經》脫胎而來的。莊子、老子爲中國哲學,什麼是“哲學”?哲學是研究有始有終,謂之“哲學”。譬喻喜怒哀樂是從何處生呢?宇宙萬物從何處來呢?從無生有,由有歸無,循環不停的。出于老子《道德經》四十章,“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無極”乃道家之說,老子〈知雄章〉“複歸于無極”,莊子〈大宗師篇〉,“撓挑無極”,〈刻意篇〉“澹然無極”,〈在宥篇〉“遊于無極之野”,哲學與佛法,剛剛相反,佛性是有無生滅來去,了不可得的,佛說:“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複,種種取舍,皆是輪回,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回,無有是處,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複如是。”

  六朝高僧,道安,僧肇,慧遠,吉藏,此四人文學好,哲學好,然未曾明心見性;寶志禅師,布袋和尚,善慧大土,寒山拾得,諸師是明心見性的;慧皎,道宣,贊甯,文學好,然未曾明心見性。

  佛未說斷妄念,只要你除執著

  今人多說:“一切衆生本來是佛,因最初起妄念,一念不覺爲衆生,能將妄念斷盡,舍妄歸真,就是佛性”。這話查佛經中並無此說。《梵綱經》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非謂原來是佛,近人俱說斷妄念,這是錯的。佛未說斷妄念,只要你除執著,如經雲:“奇哉奇哉,一切衆生,俱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大乘起信論》與《華嚴經》、《維摩诘經》所論適得其反

  南朝《大乘起信論》雲:“真如不守本性,真如變易,真如受薰染,真如緣起”。《華嚴經》雲:“譬如真如,恒守本性;譬如真如,無有變易;譬如真如,體性無生。”又雲:“本性清淨,無染無亂。”又雲:“法身無染,究竟清淨。”《維摩诘經》雲:“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于相,無所緣故。”南朝之《大乘起信論》與《華嚴經》、《維摩诘經》所論者,適得其反。

  妄念與妄緣二者不同

  百丈禅師,上堂曰:“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一般人說:“斷妄念”,不知離妄緣。妄念與妄緣,二者是不同的。

  妄念斷盡,不是佛性

  妄念斷盡,不是佛性,可引經證明。《楞嚴經》雲:“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衆,欲令心入無生法忍,于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惟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诘其根元,鹹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若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無自體?若汝執(悕-巾+ㄙ)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爲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爲法塵分別影事,我非敕汝執爲非心,但汝于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于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即時阿難與諸大衆,默然自失。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爲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讀此可見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仍未能破無始無明,不能證無生法忍。

  《楞嚴經》又雲:“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佛四大弟子,共轉*輪,常言:覺知分別性心,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爲心,則我無著,名爲心不?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爲一切,汝不著者,爲在爲無?無則同于龜毛兔角,雲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即相,相有則在,雲何無著?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梁啓超說:“廣東第一偉人是六祖。”爲什麼呢?自晉宋齊梁陳隋唐,諸大德所說做法,俱被六祖一手推反。今平心論之,如其說不見于佛經,六祖貶棄之,斯則極爲公道。

  妄念不從佛性起,究竟從何處而起呢?

  妄念不從佛性起,究竟從何處而起呢?妄念是從無始無明起的,以上各派宗旨,認無始無明爲佛性,千古大錯。

  無始無明出何經典?

  無始無明出何經典?出于《勝鬘經》,經雲:“有煩惱是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斷,煩惱有二種,何等爲二,謂住地煩惱及起煩惱,住地有四種,何等爲四,謂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此四種住地,生一切起煩惱,起者刹那心刹那相應。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

  世尊,此四往地力,一切上煩惱依種,比無明住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世尊,如是無明住地力,于有愛數四住地,無明住地,其力最大。

  譬如惡魔波旬,于他化自在天,色力壽命,眷屬衆具,自在殊勝,如是無明住地力,于有愛數四住地,其力最勝,恒沙等數上煩惱依,亦令四種煩惱久住。

  阿羅漢辟支佛智所不能斷,惟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如是世尊,無明住地,最爲大力。

  世尊!又如取緣,有漏業因,而生叁有,如是無明住地緣,無漏業因,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叁種意生身。此叁地,彼叁種意生身生,及無漏業生,依無明住地,有緣非無緣,是故叁種意生身及無漏業,緣無明住地。世尊!如是有愛住地數四住地,不與無明住地業同,無明住地異,離四住地,佛地所斷,佛菩提智所斷。

  何以故?阿羅漢、辟支佛斷四種住地,無漏不盡,不得自在力,亦不作證,無漏不盡者,即是無明住地。

  世尊!阿羅漢、辟支佛,最後身菩薩,爲無明住地之所覆障故,于彼法不知不覺。以不知見故,所應斷者,不斷不究竟。

  以不斷故,名有余過解脫,非離一切過解脫;名有余清淨,非一切清淨;名成就有余功德,非一切功德。

  以成就有余解脫,有余清淨,有余功德故,知有余苦,斷有余集,證有余滅,修有余道。

  是名得少分涅槃,得少分涅槃者,名向涅槃界。

  若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于無常壞世間,無常病世間,得常住涅槃,于無覆護世間,無依世間,爲護爲依。

  何以故?法無優劣故得涅槃,智慧等故得涅槃,解脫等故得涅槃,清淨等故得涅槃,是故涅槃一味等味,謂解脫味。

  世尊,若無明住地,不斷不究竟者,不得一味等味,謂明解脫味,何以故?無明住地,不斷不究竟者,過恒沙等所應斷法,不斷不究竟,過恒沙所應斷法不斷故,過恒沙等法,應得不得,應證不證。

  是故無明住地積聚,生一切修道,斷煩惱上煩惱,彼生心上煩惱,止上煩惱,觀上煩惱,禅上煩惱,正受上煩惱,方便上煩惱,智上煩惱,果上煩惱,得上煩惱,力上煩惱,無畏上煩惱,如是過恒沙等上煩惱,如來菩提智所斷,一切皆依無明住地之所建立,一切上煩惱起,皆因無明住地,緣無明住地。世尊,于此起…

《六祖偈神秀偈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月溪法師談佛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