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偈神秀偈研究

  六祖偈神秀偈研究

  月溪法师讲

  胡品生录

  -----------------------

  佛经中无此说

  各派祖师不一定皆明心见性

  僧肇、道安、吉藏之错误

  僧肇〈无名论〉之错误

  各派说法应以大乘经典参考

  各派说法从何而生?

  佛未说断妄念,只要你除执着

  《大乘起信论》与《华严经》、《维摩诘经》所论适得其反

  妄念与妄缘二者不同

  妄念断尽,不是佛性

  妄念不从佛性起,究竟从何处而起呢?

  无始无明出何经典?

  中国佛法分成二派

  宗教之分

  禅宗捉机锋

  ----------------------------------

  禅宗老师,考验学人工夫,名曰“公案”。甚么谓“公案”,譬如世俗法官,判断屈直,审判罪犯,有罪或无罪。禅宗公案,老师判断学者生死,有否明心见性,是谓“公案”。明心见性,是了生死,如不明心见性,即是生死不了。

  五祖年老,欲知学人工夫到了怎样地步,有否明心见性,命各人做一偈,如此就可以判断有没有明心见性,时五祖会下,有一学者,名曰神秀,作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六祖亦作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见之即印可,认六祖明心见性,已了生死,因六祖偈,冥符经意,如《华严经》云:“譬如真如,无有一物”,偈中“本来”二字,即谓真如。神秀偈意,将真如譬喻镜子,起妄念如镜子起灰尘,时时勤拂拭,譬喻将妄念断得干干净净,莫使惹尘埃,譬喻妄念不要起。妄念一动,分为二方面,就是正念与不正念,不正念固是妄,正念亦是妄。如妄念从外面来的,此则与你不相干涉,何必去断他,如妄念从里面生出来的,如龙潭出水,其水源连续不断而生,断了又生,生了复断,循环不绝,无有了期。修行断妄念,此理实在不通,古人云:“王道不外乎人情。”佛法亦不外乎人情。

  我们现在研讨神秀之偈,其思想假使佛经里面是有的,则五祖、六祖去推翻他,如此则不算公道。神秀之偈意,如古人说过的,是则依样画葫芦,如古人没有说过的,是则神秀个人独创。有人说,六祖偈是顿教,神秀是渐教,此是错的,何以故?断妄念谓“渐修”,经不作如是说。经中所说的,三法顿渐修,有廿五种。从小乘到中乘,是谓“渐修”,并非断妄念是渐修。中乘十二因缘将妄念断尽,不是佛性,是“中阴身”,即见闻觉知。

  佛经中无此说

  从最初讲佛法,研究起佛法,自汉明帝永平八年,才来中国,至六朝时,高僧讲解,各立一旅,如僧朗法师,用空假中解释佛性,佛经中无此解释,是从庄子《南华经》脱胎而来。《南华经》对中道解释,不要善,不要恶,要中间为中道,终督以为经,缘是顺,督是中,经是常道。

  “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佛经中无此话,是从老子《道德经》中来的,廿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小乘执有,二乘执空,大乘非空非有。”佛经中亦无此话,此段亦从老子“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中来。

  《大般涅槃经》云:“中道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佛性常恒,无有变易…不得第一义空,不行中道。”得第一义空,即明心见性,佛性遍处空中,名为“中道”。第一义空,就是见佛性,出《楞伽经》。

  庄子说的中道,善恶生,就不是中,善恶灭是中,这是生灭法相对的。佛家所说中道,是见佛性后而说的,是佛性遍虚空中的中。山川草木,石头瓦块,皆是佛性,皆在佛性中,是绝对的。

  普通所讲中道,中因边有,不落二边,名为“中道”。这又分二方面讲法,〈大智度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属是假名,亦属中道义”。这几句解释,因缘所生是空是假,离开假便是中,空假与中,是相对的,空假离便是中,空假不分离,这又不是中,倘若见佛性后,因缘所生的空、的假、的中,皆变为佛性。

  “以妄除妄”佛经无此说,从《南华经》脱胎出来,《南华经》说:“遣之又遣。”即此意也。

  “心法双忘,人法双泯,人法双忘。”佛经无此说,乃从《南华经》,善恶两忘,脱胎来的。

  “似有非有,似空非空。”经中无此说,从老子《道德经》“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脱胎而来。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佛经无此说,从《南华经》:“真人不变。”脱胎而来。

  “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佛经无此说,从《南华经》脱胎而来。

  〈永嘉禅宗集〉:“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佛经中无此说,乃从《南华经》,脱胎而来。

  “不怕妄起,只怕觉迟。”佛经无此说,从孟子良知良能,脱胎而来。

  “不执着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对境无心,一切无碍。”佛经无此说,从《南华经》“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脱胎来的。

  “只要我无心于万物,不怕万物常围绕。”佛经无此说,从《南华经》,脱胎来的。

  “事理无碍。”佛经无此说,从《南华经》“生死无碍。”脱胎而来。

  “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众祸之门。”佛经无此说,从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得来的。

  “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佛经无此说,从老子《道德经》,脱胎而来。

  “真如受薰染。”佛经无此说,从老子《道德经》,脱胎而来。

  “真如不守本性。”佛经无此说,从老子《道德经》,脱胎而来。

  “真如缘起。”佛经无此说,亦从老子《道德经》出来。

  以上五节,皆从老子《道德经》(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来。《华严经》云:“真如不受薰染,真如恒守本性”,《维摩经》说:“真如无缘起”。

  “起念是识,不起念是智。”经中又无此说,乃从《易经》中,阴不起念,阳起念,脱胎来的。

  六朝高僧吉藏法师用“本有始有”解释见佛性。起念为始有,不起念为本有,起念不起念是见闻觉知脑筋的作用,与佛性了不相干。

  “小”─是有;“始”─是空;“终”─不有不空;“顿”─即有即空;“圆”─不有而有,不空而空。“小始终顿圆”五教义,查各佛经,无有此说,考其源,为唐时一般义解讲僧所着而已;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此系印度婆罗门,四句外道之说;“不有而有,不空而空。”此即老子《道德经》所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今,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参阅老子《道德经》,可以明晰。

  《圆觉经》说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慧观法师,分“顿、渐、不定”三教,为判教之说,佛经中无有此说,乃慧观一人所分判而已;

  六朝高僧支道林,用“小顿悟,大顿悟。”经中无此话,为支道林独创。

  各派祖师不一定皆明心见性

  各派祖师,不一定皆明心见性,中国古时各派祖师,其道德学说,当然超越常流,然不一定是明心见性者,一般学者,一见各派祖师,便以过来人目之,非也,如祖师遗作语录尚存,欲知其是不明心见性,但一读其文,即可明白,有如按图索骥。因为明心见性者,如人曾游杭州西湖,其所陈西湖风景,极为真切,至若未明心见性者,虽述其境,模糊不实,其未明心见性之各派祖师,吾人但师其品可行也,其所述修习用功之法,未必可从,以免贻误。古来或有着述丰富之德,名震宇宙,贵师七帝,但考其言语,实未必明心见性,亦不可盲从,故德行还归德行,学问还学问,明心见性还明心见性,不可混为一谈。学者或师其言,或师其行,或师其心,要在以师见性为主,非此无以了生死也,宜三致意焉。

  僧肇、道安、吉藏之错误

  佛法在中国,最早着作者有三人:僧肇、道安、吉藏。释道安《安般经》德序云:“安般(即呼吸出入息)者,出入也,道之所寄,无往不因,德之所寓,无往不托,是故安般寄息以成守,四禅寓骸以成定也,寄息故有六阶之差,寓骸故有四级之别,阶差者,损之又损,以至于斯为,级者,忘之又忘,以至于无欲也,无为故无形而不因,无欲故无事而不适,无形而不因,故能开物,无事而不适,故能成务,成务者,即万物而自彼,开物者,使天兼忘我也,彼我双废者,守于唯守也”。(“损之又损。”是老子;“忘之又忘。”是庄子,“开物成务。”是周易);吉藏〈中观论疏〉云:“本无者,未有色法,先有于无,故从无出有,即无在有先,有在无后,故称本无”,又云:“释道安以本无义,谓无在万化之先,空为众形之始,夫人之所滞,滞在未有,若托本无,则异想便息,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无者,与方等经论,什肇山门,故无异也,后故称本无”。此乃用老子“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释道安所立“本无”之义。其实空宗之所谓本无,即本际之义,本际即本来真际,真如佛性,无生无灭是也,与老子之无极不同。

  僧肇《宝藏论》云:“夫本际者,即一切众生,无碍涅槃之性也,何谓忽有如是妄心,及以称种颠倒者,但为一念迷也,又此一念从一而起,又此一者,从不思议起,不思议者,即无所起,故经云:道始生一,一为无为,一生二,二为妄心,以知一故,即分为二,二生阴阳,阴阳为动静也,以阳为清,以阴为浊,故清气内虚为心,浊气外凝为色,即有心色二法,心应于阳,阳应于动,色应于阴,阴应于静,静乃与玄牝相通,天地交合,故所谓一切众生,皆禀阴阳虚气而生,是以由一生二,二生三,三即生为法也,既缘无为而有心,复缘有心而有色,故经云:种种色心,是以心生万虑,色起万端,和合业因,遂成三界种子,夫所以有三界者,为以执心为本,迷真一故,即有浊辱,生其妄气。妄气澄清,为无色界。所谓心也,…

《六祖偈神秀偈研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月溪法师谈佛性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