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偈神秀偈研究

  六祖偈神秀偈研究

  月溪法師講

  胡品生錄

  -----------------------

  佛經中無此說

  各派祖師不一定皆明心見性

  僧肇、道安、吉藏之錯誤

  僧肇〈無名論〉之錯誤

  各派說法應以大乘經典參考

  各派說法從何而生?

  佛未說斷妄念,只要你除執著

  《大乘起信論》與《華嚴經》、《維摩诘經》所論適得其反

  妄念與妄緣二者不同

  妄念斷盡,不是佛性

  妄念不從佛性起,究竟從何處而起呢?

  無始無明出何經典?

  中國佛法分成二派

  宗教之分

  禅宗捉機鋒

  ----------------------------------

  禅宗老師,考驗學人工夫,名曰“公案”。甚麼謂“公案”,譬如世俗法官,判斷屈直,審判罪犯,有罪或無罪。禅宗公案,老師判斷學者生死,有否明心見性,是謂“公案”。明心見性,是了生死,如不明心見性,即是生死不了。

  五祖年老,欲知學人工夫到了怎樣地步,有否明心見性,命各人做一偈,如此就可以判斷有沒有明心見性,時五祖會下,有一學者,名曰神秀,作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六祖亦作一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見之即印可,認六祖明心見性,已了生死,因六祖偈,冥符經意,如《華嚴經》雲:“譬如真如,無有一物”,偈中“本來”二字,即謂真如。神秀偈意,將真如譬喻鏡子,起妄念如鏡子起灰塵,時時勤拂拭,譬喻將妄念斷得幹幹淨淨,莫使惹塵埃,譬喻妄念不要起。妄念一動,分爲二方面,就是正念與不正念,不正念固是妄,正念亦是妄。如妄念從外面來的,此則與你不相幹涉,何必去斷他,如妄念從裏面生出來的,如龍潭出水,其水源連續不斷而生,斷了又生,生了複斷,循環不絕,無有了期。修行斷妄念,此理實在不通,古人雲:“王道不外乎人情。”佛法亦不外乎人情。

  我們現在研討神秀之偈,其思想假使佛經裏面是有的,則五祖、六祖去推翻他,如此則不算公道。神秀之偈意,如古人說過的,是則依樣畫葫蘆,如古人沒有說過的,是則神秀個人獨創。有人說,六祖偈是頓教,神秀是漸教,此是錯的,何以故?斷妄念謂“漸修”,經不作如是說。經中所說的,叁法頓漸修,有廿五種。從小乘到中乘,是謂“漸修”,並非斷妄念是漸修。中乘十二因緣將妄念斷盡,不是佛性,是“中陰身”,即見聞覺知。

  佛經中無此說

  從最初講佛法,研究起佛法,自漢明帝永平八年,才來中國,至六朝時,高僧講解,各立一旅,如僧朗法師,用空假中解釋佛性,佛經中無此解釋,是從莊子《南華經》脫胎而來。《南華經》對中道解釋,不要善,不要惡,要中間爲中道,終督以爲經,緣是順,督是中,經是常道。

  “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佛經中無此話,是從老子《道德經》中來的,廿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小乘執有,二乘執空,大乘非空非有。”佛經中亦無此話,此段亦從老子“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中來。

  《大般涅槃經》雲:“中道者,名爲佛性,以是義故,佛性常恒,無有變易…不得第一義空,不行中道。”得第一義空,即明心見性,佛性遍處空中,名爲“中道”。第一義空,就是見佛性,出《楞伽經》。

  莊子說的中道,善惡生,就不是中,善惡滅是中,這是生滅法相對的。佛家所說中道,是見佛性後而說的,是佛性遍虛空中的中。山川草木,石頭瓦塊,皆是佛性,皆在佛性中,是絕對的。

  普通所講中道,中因邊有,不落二邊,名爲“中道”。這又分二方面講法,〈大智度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屬是假名,亦屬中道義”。這幾句解釋,因緣所生是空是假,離開假便是中,空假與中,是相對的,空假離便是中,空假不分離,這又不是中,倘若見佛性後,因緣所生的空、的假、的中,皆變爲佛性。

  “以妄除妄”佛經無此說,從《南華經》脫胎出來,《南華經》說:“遣之又遣。”即此意也。

  “心法雙忘,人法雙泯,人法雙忘。”佛經無此說,乃從《南華經》,善惡兩忘,脫胎來的。

  “似有非有,似空非空。”經中無此說,從老子《道德經》“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脫胎而來。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佛經無此說,從《南華經》:“真人不變。”脫胎而來。

  “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佛經無此說,從《南華經》脫胎而來。

  〈永嘉禅宗集〉:“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佛經中無此說,乃從《南華經》,脫胎而來。

  “不怕妄起,只怕覺遲。”佛經無此說,從孟子良知良能,脫胎而來。

  “不執著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對境無心,一切無礙。”佛經無此說,從《南華經》“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爲一。”脫胎來的。

  “只要我無心于萬物,不怕萬物常圍繞。”佛經無此說,從《南華經》,脫胎來的。

  “事理無礙。”佛經無此說,從《南華經》“生死無礙。”脫胎而來。

  “知之一字,衆妙之門,衆禍之門。”佛經無此說,從子《道德經》“玄之又玄,衆妙之門。”得來的。

  “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佛經無此說,從老子《道德經》,脫胎而來。

  “真如受薰染。”佛經無此說,從老子《道德經》,脫胎而來。

  “真如不守本性。”佛經無此說,從老子《道德經》,脫胎而來。

  “真如緣起。”佛經無此說,亦從老子《道德經》出來。

  以上五節,皆從老子《道德經》(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叁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來。《華嚴經》雲:“真如不受薰染,真如恒守本性”,《維摩經》說:“真如無緣起”。

  “起念是識,不起念是智。”經中又無此說,乃從《易經》中,陰不起念,陽起念,脫胎來的。

  六朝高僧吉藏法師用“本有始有”解釋見佛性。起念爲始有,不起念爲本有,起念不起念是見聞覺知腦筋的作用,與佛性了不相幹。

  “小”─是有;“始”─是空;“終”─不有不空;“頓”─即有即空;“圓”─不有而有,不空而空。“小始終頓圓”五教義,查各佛經,無有此說,考其源,爲唐時一般義解講僧所著而已;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此系印度婆羅門,四句外道之說;“不有而有,不空而空。”此即老子《道德經》所謂:“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今,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參閱老子《道德經》,可以明晰。

  《圓覺經》說頓機衆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慧觀法師,分“頓、漸、不定”叁教,爲判教之說,佛經中無有此說,乃慧觀一人所分判而已;

  六朝高僧支道林,用“小頓悟,大頓悟。”經中無此話,爲支道林獨創。

  各派祖師不一定皆明心見性

  各派祖師,不一定皆明心見性,中國古時各派祖師,其道德學說,當然超越常流,然不一定是明心見性者,一般學者,一見各派祖師,便以過來人目之,非也,如祖師遺作語錄尚存,欲知其是不明心見性,但一讀其文,即可明白,有如按圖索骥。因爲明心見性者,如人曾遊杭州西湖,其所陳西湖風景,極爲真切,至若未明心見性者,雖述其境,模糊不實,其未明心見性之各派祖師,吾人但師其品可行也,其所述修習用功之法,未必可從,以免贻誤。古來或有著述豐富之德,名震宇宙,貴師七帝,但考其言語,實未必明心見性,亦不可盲從,故德行還歸德行,學問還學問,明心見性還明心見性,不可混爲一談。學者或師其言,或師其行,或師其心,要在以師見性爲主,非此無以了生死也,宜叁致意焉。

  僧肇、道安、吉藏之錯誤

  佛法在中國,最早著作者有叁人:僧肇、道安、吉藏。釋道安《安般經》德序雲:“安般(即呼吸出入息)者,出入也,道之所寄,無往不因,德之所寓,無往不托,是故安般寄息以成守,四禅寓骸以成定也,寄息故有六階之差,寓骸故有四級之別,階差者,損之又損,以至于斯爲,級者,忘之又忘,以至于無欲也,無爲故無形而不因,無欲故無事而不適,無形而不因,故能開物,無事而不適,故能成務,成務者,即萬物而自彼,開物者,使天兼忘我也,彼我雙廢者,守于唯守也”。(“損之又損。”是老子;“忘之又忘。”是莊子,“開物成務。”是周易);吉藏〈中觀論疏〉雲:“本無者,未有色法,先有于無,故從無出有,即無在有先,有在無後,故稱本無”,又雲:“釋道安以本無義,謂無在萬化之先,空爲衆形之始,夫人之所滯,滯在未有,若托本無,則異想便息,一切諸法,本性空寂,故雲本無者,與方等經論,什肇山門,故無異也,後故稱本無”。此乃用老子“天地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以釋道安所立“本無”之義。其實空宗之所謂本無,即本際之義,本際即本來真際,真如佛性,無生無滅是也,與老子之無極不同。

  僧肇《寶藏論》雲:“夫本際者,即一切衆生,無礙涅槃之性也,何謂忽有如是妄心,及以稱種顛倒者,但爲一念迷也,又此一念從一而起,又此一者,從不思議起,不思議者,即無所起,故經雲:道始生一,一爲無爲,一生二,二爲妄心,以知一故,即分爲二,二生陰陽,陰陽爲動靜也,以陽爲清,以陰爲濁,故清氣內虛爲心,濁氣外凝爲色,即有心色二法,心應于陽,陽應于動,色應于陰,陰應于靜,靜乃與玄牝相通,天地交合,故所謂一切衆生,皆禀陰陽虛氣而生,是以由一生二,二生叁,叁即生爲法也,既緣無爲而有心,複緣有心而有色,故經雲:種種色心,是以心生萬慮,色起萬端,和合業因,遂成叁界種子,夫所以有叁界者,爲以執心爲本,迷真一故,即有濁辱,生其妄氣。妄氣澄清,爲無色界。所謂心也,…

《六祖偈神秀偈研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月溪法師談佛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