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二緣起支

  十二緣起支

  果碩仁波切

  來源: 果碩普利協會

  昔日,中印度的「郢間國」國王收到邊地的「烏仗仰那國」國王所致贈的貴重禮物,郢間國王猶豫著不知選擇何種寶物回贈烏仗仰那國王較爲適當?最後,決定將他最珍視的六道輪回圖贈與烏仗仰那國王,烏仗仰那國王看到六道輪回圖之後,內心生起極大的證量,從而即身證得阿羅漢果。

  生死輪回圖目前流傳有數種版本。此圖由內至外共有叁層圓圈,最內層爲雞(象徵貪)、蛇(象徵瞋)、豬(象徵癡)叁種動物,表示衆生之所以於輪回中流轉不止的原因,即是由於受貪、瞋、癡煩惱牽引所致。第二層爲六道輪回的情形,其中阿修羅又稱爲「非天」,其心續的本質與天人相同,因此,亦有將天人與阿修羅歸爲一類而稱爲「五趣」。

  六道衆生的身形有向上與往下的差別,象徵衆生若努力行善能逐次上升人天善趣,若造惡則下墮於惡趣之中。第叁層爲十二緣起支,說明衆生於輪回中流轉的原因與情形。此叁層圖均爲面目猙獰可怖的閻羅死主,以銳利的爪牙所牢牢箝製住,象徵上至無色界的有頂天,下至無間地獄,只要是在叁界六道中流轉的衆生,對於自己的生死不具有任何自主的能力,無法擺脫死無常的掌握,完全聽任閻羅死主所宰製。

  十二緣起支以無明爲開端,關於無明的定義,依佛經的記載:無明是一種非善與虛假的情境,與諸法的真實性---空性相違背。諸法乃是由因緣聚合而暫時存在並顯現其作用,沒有任何一法能不待因緣而自生,皆不具有獨立自存的自性,因此,諸法的本質乃爲無自性(空性)。若執著諸法是獨立自存,皆具有真實的內涵,此種與諸法真實性相互違背的愚昧心態,即爲無明。

  此外,亦有將無明定義爲昧於因果的心態。若依中觀應成派的見解,無明爲昧於「補特伽羅」人無我與法無我的真實意涵,從而執持人我與法我(色、聲、香、味、觸、法與色、受、想、行、識)皆具有自性,此種執著人我與法我皆具有自性的無明,是與生俱來而非由暫時的「遍計所執性」(唯識叁性之一,意爲執著依他緣而生起的諸法爲實有的心態)所施設,因此,是一種俱生的無明。

  在六道輪回圖中,以失明且拄著柺杖的老婦人比喻無明。衆生因受無明的牽引,昧於諸法無自性(空性)的真實意涵,亦昧於業果的義理,從而不斷造作惡業,使自己於輪回中流轉不止。因此,俱生無明可視爲「因位的等起」(動機),使衆生的心續生起貪、瞋、癡,覆蔽了衆生清淨的本性,牽引衆生不斷造作惡業。宗喀巴大師於其所著作的「金鬘疏」(現觀莊嚴論的注釋)中,將昧於諸法無自性的無明,稱爲「因位」的無明;而將昧於業果的無明,稱爲「時位」的無明。於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則將無明的定義同時安立爲昧於諸法無自性與業果等兩種意涵。

  六道輪回圖中,將無明描繪爲左手拄著柺杖、彎腰駝背的失明老婦,其原因在於:失明的人由於看不見外界的事物、分不清楚方向,容易使自己身陷險境與困厄之中而不自知,從而導致須承受諸般痛苦。無明亦是如此,有情衆生由於受無明的蔽障,不斷造作惡業,導致自己於輪回中流轉不止,承受著無量無邊的苦楚,因此,無明乃是輪回的根本。

  第二緣起支爲「行」,意指造業、作業。衆生由於無明的等起(原因),不斷造作各式各樣的業,進而取得來世的有漏蘊身。業可分爲非福業、福業、不動業叁種,衆生因爲昧於業果的道理,而造作惡業,導致來世淪墮叁惡道,此即爲非福業;雖了知業果的道理,然因昧於諸法的真實義(空性),而造作十善業,來世往生於人趣或欲界天,此即爲福業;雖能修持禅定,然亦因昧於諸法的真實義,來世往生於色界或無色界天,此即爲不動業。以上乃就總體而言,論述造作非福業、福業與不動業的衆生來世往生的情形;若就個別而言,造作非福業的衆生,由於造業的差別,來世往生與所造作的業相隨順的各種地獄、餓鬼、畜生,其投生的處所不盡相同;造作福業的衆生,由於造業的差別,而往生爲人或欲界的六重天(四天王天、夜摩天、叁十叁天…),壽命與福報亦不盡相同;造作不動業的衆生,亦以造業的差別,而可能往生色界的十七重天或無色界的四重天。

  六道輪回圖中,以製作陶瓷器的工人比喻「行」。陶瓷工人將陶土置於轉盤之上,由其決定將陶土捏製成何種形狀與用途的陶瓷器。衆生即如工人一般,由自身造業的不同,決定自己來世將往生何處?

  第叁緣起支爲「識」,識可分爲「因位識」與「果位識」兩種階段。衆生由於受無明的牽引而造業(行),於心續中留下習氣,此即爲「因位識」;由心續中所遺留的因位識感得來世意識入住母胎,種子成熟現爲果報,此即爲「果位識」。六道輪回圖中,將「識」描繪爲一只活蹦亂跳的猴子處在有六個窗戶的空屋之中,六個窗戶分別象徵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活蹦亂跳、不安於室的猴子象徵心識,心識藉著六根與外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接觸,産生各種樂受與苦受,複由樂受與苦受引發貪、瞋、癡等煩惱,受煩惱牽引而造業,從而導致衆生於輪回中不停的流轉,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因此,行者欲從輪回中解脫,必須調伏散亂不已、片刻不得安甯的心識,將奔馳不止的心猿與意馬牢牢拴住,避免繼續放任其滋生事端。

  第四緣起支爲「名色」,「名」即受、想、行、識四蘊,「色」即色蘊。叁界之中,除了無色界僅有受、想、行、識四蘊,而不具有色蘊之外;色界與欲界皆五蘊具足。若就胎生而言,色蘊代表意識最初入住母胎的「羯羅藍」位;是故,「名色」合稱即表示五蘊。六道輪回圖中,以有船夫撐劃渡河的舟船或有人居住的帳棚比喻「名色」,無論是舟船或帳棚,均需要各種材料與零件聚合起來,方能成型且發揮作用,象徵衆生所獲得的蘊身必須由五蘊聚合而成的意涵。

  第五緣起支爲「六入」,「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成熟的階段,處於母胎中的衆生,其六根雖已成熟,但與六根相互配合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則尚未發展完成,無法産生作用,因此,無法與外界的六塵(境)産生接觸,須待六識完備之後,方能産生「觸」。此時,六根的本質不受外境影響。六道輪回圖中,以有六個窗戶的空屋比喻六入,六個窗戶比喻六根,屋內空無一人比喻六識尚未完備。「名色」與「六入」皆表示衆生入住母胎獲得異熟身(第十一緣起支---「生」)之後的階段。

  第六緣起支爲「觸」,處於母胎中的衆生,其六識已發展完備,六識藉由六根與外界的六塵産生作用,從而産生「觸」。此時,根、境、識已然開始相互影響。六道輪回圖中,以接吻的人比喻「觸」,其意涵在於「觸」必須由根、境、識叁者相互接觸,方能産生作用。

  第七緣起支爲「受」,由於根、境、識叁者開始産生作用,此時衆生對於可意(喜愛)境會産生樂受,對於不可意(厭惡)境會産生苦受,對於非可意亦非非可意(中庸)境會産生舍受。六道輪回圖中,以被箭射入眼睛的人比喻「受」,眼睛是人們最敏感的器官,平時只要有一顆沙粒飛入眼中,即令人感覺非常不適,更何況是被箭射入眼睛!此比喻說明當六識藉由六根與六塵開始接觸,將産生強烈的樂受、苦受與舍受等諸多覺受。

  第八緣起支爲「愛」,「愛」由「受」而來,衆生對於喜愛、厭惡與中庸叁種外境,會産生樂受、苦受與舍受叁種強烈的覺受,內心對於樂受生起貪著的心念,對於苦受則生起厭離的心念。六道輪回圖中,以手握酒瓶狂飲不止的酒鬼比喻「愛」,由於酒鬼已酗酒成瘾且嗜酒如命,因此,欲令其戒酒已不可能。以此說明衆生對於樂受的貪愛與對苦受的厭離的強烈執著,已到了無法須臾暫舍的程度!

  第九緣起支爲「取」,「取」源自於「愛」,由於衆生對樂受的貪愛與對苦受的厭離具有強烈的執著,對樂受與苦受所産生的境生起極強的貪取心,從而毫無餍足地執取各種樂受與苦受。六道輪回圖中,以在樹上摘取水果實用的猴子比喻「取」,猴子摘取水果時,無論果實是否成熟?均隨意采摘,且邊食用邊摘取,經常將果實咬食數口即棄置於地,貪得無餍地繼續摘取其余的果實食用,衆生對於樂受與苦受的貪取亦複如是。

  第十緣起支爲「有」,衆生因無明而造業,於心續中留下習氣,稱爲「因位識」,經由「愛」與「取」的潤澤與滋養,「因位識」即隨著「愛」與「取」力量的牽引,肯定獲得來世的有漏蘊身,此即爲「有」。若缺乏「愛」與「取」的滋養,則「因位識」並無法取得來世的生命。六道輪回圖中,以孕婦比喻「有」,婦女受孕之後,必須經過十月懷胎,方能産下一位健全的嬰兒,以此說明「因位識」必須藉由「愛」與「取」二種助緣,方可逐漸成熟,進而獲得來世的生命

  第十一緣起支爲「生」,「因位識」經由「愛」與「取」的滋潤,肯定獲得來世的生命,當意識最初入住母胎的刹那,即爲「生」緣起支的開始。六道輪回圖中,以正在分娩的婦女比喻「生」。

  第十二緣起支爲「老死」,意識最初入住母胎的刹那屬於「生」緣起支,下一個刹那起,即屬於「老死」緣起支,「老」的定義並非年齡大於一定歲數以上的衆生,而是指衆生的有漏蘊身不斷成熟轉變,與前一刹那的蘊身有所變化與差異時,即爲「老」的意涵。意識入住母胎後,衆生的蘊身即不斷變化,是故,屬於「老」的階段。「死」的定義爲意識棄舍並遠離相隨順的其他四蘊(色、受、想、行),使有漏蘊身趨於壞滅,此即爲「死」的意涵。六道輪回圖中,以背負死屍的老人比喻「老死」。

  衆生由於受「無明」與「行」的影響,而不斷造業,導致自己於輪回中流轉不止,在無色界的有頂天至欲界的無間地獄之間,上上下下流轉不止,或往生爲具足極大權勢的梵天與帝釋,受用著無量無邊的榮華富貴;或墮入地獄之中,承受著難以忍受的痛苦…

《十二緣起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