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二缘起支

  十二缘起支

  果硕仁波切

  来源: 果硕普利协会

  昔日,中印度的「郢间国」国王收到边地的「乌仗仰那国」国王所致赠的贵重礼物,郢间国王犹豫着不知选择何种宝物回赠乌仗仰那国王较为适当?最後,决定将他最珍视的六道轮回图赠与乌仗仰那国王,乌仗仰那国王看到六道轮回图之後,内心生起极大的证量,从而即身证得阿罗汉果。

  生死轮回图目前流传有数种版本。此图由内至外共有三层圆圈,最内层为鸡(象徵贪)、蛇(象徵瞋)、猪(象徵痴)三种动物,表示众生之所以於轮回中流转不止的原因,即是由於受贪、瞋、痴烦恼牵引所致。第二层为六道轮回的情形,其中阿修罗又称为「非天」,其心续的本质与天人相同,因此,亦有将天人与阿修罗归为一类而称为「五趣」。

  六道众生的身形有向上与往下的差别,象徵众生若努力行善能逐次上升人天善趣,若造恶则下堕於恶趣之中。第三层为十二缘起支,说明众生於轮回中流转的原因与情形。此三层图均为面目狰狞可怖的阎罗死主,以锐利的爪牙所牢牢箝制住,象徵上至无色界的有顶天,下至无间地狱,只要是在三界六道中流转的众生,对於自己的生死不具有任何自主的能力,无法摆脱死无常的掌握,完全听任阎罗死主所宰制。

  十二缘起支以无明为开端,关於无明的定义,依佛经的记载:无明是一种非善与虚假的情境,与诸法的真实性---空性相违背。诸法乃是由因缘聚合而暂时存在并显现其作用,没有任何一法能不待因缘而自生,皆不具有独立自存的自性,因此,诸法的本质乃为无自性(空性)。若执着诸法是独立自存,皆具有真实的内涵,此种与诸法真实性相互违背的愚昧心态,即为无明。

  此外,亦有将无明定义为昧於因果的心态。若依中观应成派的见解,无明为昧於「补特伽罗」人无我与法无我的真实意涵,从而执持人我与法我(色、声、香、味、触、法与色、受、想、行、识)皆具有自性,此种执着人我与法我皆具有自性的无明,是与生俱来而非由暂时的「遍计所执性」(唯识三性之一,意为执着依他缘而生起的诸法为实有的心态)所施设,因此,是一种俱生的无明。

  在六道轮回图中,以失明且拄着柺杖的老妇人比喻无明。众生因受无明的牵引,昧於诸法无自性(空性)的真实意涵,亦昧於业果的义理,从而不断造作恶业,使自己於轮回中流转不止。因此,俱生无明可视为「因位的等起」(动机),使众生的心续生起贪、瞋、痴,覆蔽了众生清净的本性,牵引众生不断造作恶业。宗喀巴大师於其所著作的「金鬘疏」(现观庄严论的注释)中,将昧於诸法无自性的无明,称为「因位」的无明;而将昧於业果的无明,称为「时位」的无明。於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则将无明的定义同时安立为昧於诸法无自性与业果等两种意涵。

  六道轮回图中,将无明描绘为左手拄着柺杖、弯腰驼背的失明老妇,其原因在於:失明的人由於看不见外界的事物、分不清楚方向,容易使自己身陷险境与困厄之中而不自知,从而导致须承受诸般痛苦。无明亦是如此,有情众生由於受无明的蔽障,不断造作恶业,导致自己於轮回中流转不止,承受着无量无边的苦楚,因此,无明乃是轮回的根本。

  第二缘起支为「行」,意指造业、作业。众生由於无明的等起(原因),不断造作各式各样的业,进而取得来世的有漏蕴身。业可分为非福业、福业、不动业三种,众生因为昧於业果的道理,而造作恶业,导致来世沦堕三恶道,此即为非福业;虽了知业果的道理,然因昧於诸法的真实义(空性),而造作十善业,来世往生於人趣或欲界天,此即为福业;虽能修持禅定,然亦因昧於诸法的真实义,来世往生於色界或无色界天,此即为不动业。以上乃就总体而言,论述造作非福业、福业与不动业的众生来世往生的情形;若就个别而言,造作非福业的众生,由於造业的差别,来世往生与所造作的业相随顺的各种地狱、饿鬼、畜生,其投生的处所不尽相同;造作福业的众生,由於造业的差别,而往生为人或欲界的六重天(四天王天、夜摩天、三十三天…),寿命与福报亦不尽相同;造作不动业的众生,亦以造业的差别,而可能往生色界的十七重天或无色界的四重天。

  六道轮回图中,以制作陶瓷器的工人比喻「行」。陶瓷工人将陶土置於转盘之上,由其决定将陶土捏制成何种形状与用途的陶瓷器。众生即如工人一般,由自身造业的不同,决定自己来世将往生何处?

  第三缘起支为「识」,识可分为「因位识」与「果位识」两种阶段。众生由於受无明的牵引而造业(行),於心续中留下习气,此即为「因位识」;由心续中所遗留的因位识感得来世意识入住母胎,种子成熟现为果报,此即为「果位识」。六道轮回图中,将「识」描绘为一只活蹦乱跳的猴子处在有六个窗户的空屋之中,六个窗户分别象徵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活蹦乱跳、不安於室的猴子象徵心识,心识藉着六根与外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接触,产生各种乐受与苦受,复由乐受与苦受引发贪、瞋、痴等烦恼,受烦恼牵引而造业,从而导致众生於轮回中不停的流转,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因此,行者欲从轮回中解脱,必须调伏散乱不已、片刻不得安宁的心识,将奔驰不止的心猿与意马牢牢拴住,避免继续放任其滋生事端。

  第四缘起支为「名色」,「名」即受、想、行、识四蕴,「色」即色蕴。三界之中,除了无色界仅有受、想、行、识四蕴,而不具有色蕴之外;色界与欲界皆五蕴具足。若就胎生而言,色蕴代表意识最初入住母胎的「羯罗蓝」位;是故,「名色」合称即表示五蕴。六道轮回图中,以有船夫撑划渡河的舟船或有人居住的帐棚比喻「名色」,无论是舟船或帐棚,均需要各种材料与零件聚合起来,方能成型且发挥作用,象徵众生所获得的蕴身必须由五蕴聚合而成的意涵。

  第五缘起支为「六入」,「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成熟的阶段,处於母胎中的众生,其六根虽已成熟,但与六根相互配合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则尚未发展完成,无法产生作用,因此,无法与外界的六尘(境)产生接触,须待六识完备之後,方能产生「触」。此时,六根的本质不受外境影响。六道轮回图中,以有六个窗户的空屋比喻六入,六个窗户比喻六根,屋内空无一人比喻六识尚未完备。「名色」与「六入」皆表示众生入住母胎获得异熟身(第十一缘起支---「生」)之後的阶段。

  第六缘起支为「触」,处於母胎中的众生,其六识已发展完备,六识藉由六根与外界的六尘产生作用,从而产生「触」。此时,根、境、识已然开始相互影响。六道轮回图中,以接吻的人比喻「触」,其意涵在於「触」必须由根、境、识三者相互接触,方能产生作用。

  第七缘起支为「受」,由於根、境、识三者开始产生作用,此时众生对於可意(喜爱)境会产生乐受,对於不可意(厌恶)境会产生苦受,对於非可意亦非非可意(中庸)境会产生舍受。六道轮回图中,以被箭射入眼睛的人比喻「受」,眼睛是人们最敏感的器官,平时只要有一颗沙粒飞入眼中,即令人感觉非常不适,更何况是被箭射入眼睛!此比喻说明当六识藉由六根与六尘开始接触,将产生强烈的乐受、苦受与舍受等诸多觉受。

  第八缘起支为「爱」,「爱」由「受」而来,众生对於喜爱、厌恶与中庸三种外境,会产生乐受、苦受与舍受三种强烈的觉受,内心对於乐受生起贪着的心念,对於苦受则生起厌离的心念。六道轮回图中,以手握酒瓶狂饮不止的酒鬼比喻「爱」,由於酒鬼已酗酒成瘾且嗜酒如命,因此,欲令其戒酒已不可能。以此说明众生对於乐受的贪爱与对苦受的厌离的强烈执着,已到了无法须臾暂舍的程度!

  第九缘起支为「取」,「取」源自於「爱」,由於众生对乐受的贪爱与对苦受的厌离具有强烈的执着,对乐受与苦受所产生的境生起极强的贪取心,从而毫无餍足地执取各种乐受与苦受。六道轮回图中,以在树上摘取水果实用的猴子比喻「取」,猴子摘取水果时,无论果实是否成熟?均随意采摘,且边食用边摘取,经常将果实咬食数口即弃置於地,贪得无餍地继续摘取其余的果实食用,众生对於乐受与苦受的贪取亦复如是。

  第十缘起支为「有」,众生因无明而造业,於心续中留下习气,称为「因位识」,经由「爱」与「取」的润泽与滋养,「因位识」即随着「爱」与「取」力量的牵引,肯定获得来世的有漏蕴身,此即为「有」。若缺乏「爱」与「取」的滋养,则「因位识」并无法取得来世的生命。六道轮回图中,以孕妇比喻「有」,妇女受孕之後,必须经过十月怀胎,方能产下一位健全的婴儿,以此说明「因位识」必须藉由「爱」与「取」二种助缘,方可逐渐成熟,进而获得来世的生命

  第十一缘起支为「生」,「因位识」经由「爱」与「取」的滋润,肯定获得来世的生命,当意识最初入住母胎的刹那,即为「生」缘起支的开始。六道轮回图中,以正在分娩的妇女比喻「生」。

  第十二缘起支为「老死」,意识最初入住母胎的刹那属於「生」缘起支,下一个刹那起,即属於「老死」缘起支,「老」的定义并非年龄大於一定岁数以上的众生,而是指众生的有漏蕴身不断成熟转变,与前一刹那的蕴身有所变化与差异时,即为「老」的意涵。意识入住母胎後,众生的蕴身即不断变化,是故,属於「老」的阶段。「死」的定义为意识弃舍并远离相随顺的其他四蕴(色、受、想、行),使有漏蕴身趋於坏灭,此即为「死」的意涵。六道轮回图中,以背负死屍的老人比喻「老死」。

  众生由於受「无明」与「行」的影响,而不断造业,导致自己於轮回中流转不止,在无色界的有顶天至欲界的无间地狱之间,上上下下流转不止,或往生为具足极大权势的梵天与帝释,受用着无量无边的荣华富贵;或堕入地狱之中,承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

《十二缘起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