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同汲取井水的水桶一般,被绳索牢牢的系住,时而被抛入井中,时而被拉起,完全无法自主!究其根源乃在於众生对轮回的贪着,对於轮回贪着的心即是系缚水桶的绳索,若不能舍弃对轮回的贪着,即无法斩断轮回的束缚,遑论能获致解脱!
有一位国王请示佛陀:「若世间的本质皆为痛苦,则何者才是究竟的安乐呢?」佛陀回答说:「究竟的圆满与安乐即是涅槃。」国王又问:「为何涅槃是究竟的圆满与安乐呢?」佛陀回答说:「涅槃能究竟止息因我执所产生的分别心,贪、瞋、痴烦恼所导致的过患,六道有情众生所有的生、老、病、死、饥饿、冷热等痛苦,安住於诸法的真实义---空性之中,证得一切种智,具足无上的利益与神变,能因应众生的因缘与希愿,任运示现各种方式与形相,以度化有情众生,圆满有情众生的愿望,故为最究竟、殊胜的圆满与安乐。」行者既已皈依佛门成为佛陀的追随者,应当戮力追求佛陀所开示的圆满境界,生起自己必须自轮回中获致解脱的强烈心愿,彻底地远离轮回,而非希求自己能获得轮回中的所有短暂安乐。
行者欲自轮回中获致解脱,必须生起坚定的出离心;欲生起坚定的出离心,必须观察与了知轮回的种种过患;欲了知轮回的种种过患,必须观修十二缘起支。十二缘起支除了个别讲述其意涵之外,尚有二重因果的分类方式,例如,「行」缘起支的特性即是无常,无常与行是一体的两面。十二缘起支亦可分为「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四种支分。能引支包含无明、行、识当中的因位识;所引支包含识当中的果位识、名色、六入、触、受;能生支包含爱、取、有;所生支包含生、老死。无明如同播种的农夫,行如同种子,意识如同田地,农夫将种子播种於田地之後,种子经过一段时日,可能会发芽、开花与结果,由於无明而造业(行)於意识中所种下的因位识,能牵引将来所须承受的果报,故称为能引支。种子种入田地之後,将来能否发芽、开花与结果?端赖阳光、水分、养分等外缘配合;因位识亦必须藉由爱、取二种外缘的配合,方能确定牵引众生流转至来世,成熟将来所须承受的果报,果报成熟时,即为「有」缘起支,故称爱、取、有为「能生支」。行者此生由於行善所造作的福业,必须藉由爱、取等外缘不断令其成熟与增长,待因位识具足力量可牵引行者往生人天善趣之後,即进入「有」缘起支的阶段。
能引支过渡至所引支中间可能经过一世,亦可能经过许多世的间隔,方能成熟;但能引支经由能生支的滋润,必定於来世即能牵引出所生支,其果报成熟的时间绝不会超过下一世;因此,能引支是所生支的远因,能生支则是所生支的近因。「生」与「老死」缘起支是因位识经由爱、取、有滋润所生出的结果,故称为所生支。生与老死将相续引生果位识、名色、六入、触、受,因此,所引支亦为能引支与能生支所牵引的结果。能引支为因位识所引生的结果,故称为所引支。能引支是因,所引支是果;能生支是因,所生支是果;四种分支之间具有二重因果的关系。
行者由於自身精进的修行,於意识中植下将来往生净土的善因,此即为能引支;植下善因之後,行者复发愿能往生净土,此即为所引支的「爱」;不仅发愿一次,且能持续不断的发愿,此即为「取」;善因经由不断发愿的滋润而逐渐增长,已然成熟且具足力量肯定能牵引行者往生净土,此即为「有」;生命终了之後,往生净土世界,此即为「生」;往生净土之後,所感受的各种异熟的蕴身,此即为果位识、名色、六入、触、受等所引支。
十二缘起支的循环过程,快者能於二世的时间圆满循环一次,慢者则需三世的时间方能圆满,且此三世并非皆是连续不断的,其间可能经过许多世的间隔。例如,行者於此生同时造作了往生人趣与天趣的善业,此生由於受往生人趣的爱、取所润泽,从而於来世投生为人,如是,此生所造作往生人趣的善业,於二世的时间即已圆满;而往生天趣的善业,则须经历一世乃至多世往生天趣的爱、取所滋润,而於第三世投生为天人,如是,此生所造作往生天趣的善业,可能经历许多世的间隔,方於第三世圆满。
世亲菩萨於「俱舍论」中,非常详尽地讲述十二缘起支,他认为行者经由努力观修十二缘起支,对於轮回无始无尽的实相,将能生起坚定的信解。例如,藉由观修十二缘起支,行者将能明了此生所承受的果报,乃是由过去世的无明牵引而造业,於意识中植下因位识,复经由爱、取的润泽,感得此生须承受因位识成熟的果报,如是思惟,可断除执着没有过去生、不承认业力的邪见。此生复受心续中的无明烦恼所牵引,而不断造作各式各样的业,经由爱、取的滋养,未来肯定将继续於轮回中流转,感得由此生造作的业所引生的生与老死。过去的因导致现在的果,现在的爱、取则将继续使过去的因成熟,而感得未来所获得的异熟果报,轮回的实相即是如此无穷无尽,行者了知轮回的实相之後,当能生起坚定厌离轮回的心念。
十二缘起支亦可分为惑(烦恼)、业、苦三类,惑包含无明、爱、取,业包含行、识,苦包含名色、六入、触、受、有、生、老死。惑与业可归为四圣谛中的「集谛」,苦可归为「苦谛」。此外,若将十二缘起支均视为烦恼,则属於惑的无明、爱、取可视为由烦恼所引起的烦恼;属於业的行、识可视为由业所引起的烦恼;属於苦的名色、六入、触、受、有、生、老死可视为由识所引起的烦恼(基位的烦恼)。
由十二缘起支产生的顺序检视,行者此刻正处於异熟果报成熟的阶段。此生所获得的蕴身是由过去生受无明牵引所造作业的种子,经由爱、取的滋养,使异熟果报於此世成熟。然而於无数次的轮回流转之中,行者所曾造作业的种子数量多不胜数,种子若能获得爱、取的润泽,将牵引行者继续於轮回中流转不止,承受各种异熟的果报,轮回的巨轮亦将永无止尽地转动下去。然而行者可曾反思:何人令自己於轮回中流转不止呢?答案是行者自己,如同一部车子若不添加油料,数日之後,必然停止无法继续前进;行者却由於受无明的牵引,而不断造业;以爱、取滋养业的种子,继续为轮回的巨轮添加油料。是故,行者应下定决心精进修持十二缘起支的还灭门,将意识中业的种子予以净除,使轮回得以遮止,不复继续转动,从而使自己能获致出离与解脱。
促使行者於轮回中流转不止的根源,即在於行者心续中的贪、瞋、痴烦恼,而贪与瞋乃是由无明愚痴所产生;因此,无明愚痴乃是轮回最根本的原因。六道轮回图内圈之中,绘有鸡、蛇、猪三种动物,鸡象徵贪欲,蛇象徵瞋恨,猪象徵愚痴,由於贪欲与瞋恨是由愚痴所产生,所以六道轮回图将鸡与蛇描绘为自猪的口中所生出,即说明此种意涵。
六道轮回中,第二圈绘有众生下堕与上昇的情形,象徵众生受贪、瞋、痴烦恼的牵引,而不断造作各种的业,造作福业与不动业者,来世往生人天善趣;造作非福业者,来世堕落恶趣,如是不断下堕与上昇的情形。另一种画法则是将往生六道(五趣)众生的中阴(中有)状态,分别以黑、黄、白三色表示,三恶道以黑色代表,人趣以黄色代表,天趣(天与阿修罗)以白色代表,最底层为地狱道,地狱道的右边为饿鬼道,左边为畜生道,三恶道上层的右边为人趣,左边为天与非天(阿修罗)。於三界六道中流转的有情众生,均无法脱离苦苦(众生所能明显感受的痛苦,如生、老、病、死…)、坏苦(轮回中的短暂安乐,但会转变趋於坏灭,故称为坏苦)、行苦(有漏蕴身逐步趋向坏灭的苦),苦苦以三恶道作为代表,坏苦以人与欲界天为代表,行苦则以色界与无色界天为代表,众生若取得有漏蕴身,即无法远离行苦;是故,众生无论流转至三界六道中的任何处所,均无法自三苦中逃离。
地狱道中间为面目狰狞、爪牙锐利的阎罗死主,死主的左手握有一个明镜,象徵对於众生所造作各种的业,能一目了然;右手握有黑、白两根刻木,将众生所造作的白业(善业、福业)与黑业(恶业、非福业)详细刻记下来,为了获得善好的缘起,一般均将白色刻木描绘成较黑色刻木为长。
众生出生之时,即有俱生的善神(天神)与恶神(魔)常相伴随,众生所造的善业即与善神相应,所造作的恶业则与恶神相应。当众生临终之时,将为善神与恶神所牵引,来到阎罗死主跟前,死主前方有众多的黑色与白色的小石头,当死主由业镜中观看众生所造作的业,若为善业则由善神捡起一颗白石头置於众生跟前,若为恶业则由恶神拾起一颗黑石头置於众生跟前,如是衡量众生所造作的善业与恶业,此为众生往生之後所面临的情境。当死主审视完众生所造作的业,若善业较多,则将白色刻木交予善神,引领众生往生人天善趣;若恶业较多,则将黑色刻木交予恶神,牵引众生堕入恶趣。六道轮回图中,於内圈的鸡、蛇、猪与第二圈的五趣之间,绘有善神与恶神,善神位於左上方,象徵将善业较多的众生引领往生至人天善趣;恶神位於右下方,象徵将恶业较多的众生牵引堕入恶趣之中。此外,在五趣之中,绘有现清净梵行相的僧人,象徵清净梵行亦为往生善趣的因。天趣之中,绘有天与阿修罗争战的情形,象徵天与阿修罗仍存有许多痛苦,为获得善好的缘起,一般皆以天战胜阿修罗的方式表现。人趣之中绘有人们欢喜迎接新生命、病人接受治疗、老人弯腰驼背拄着柺杖等情形,象徵生而为人所无法避免的生、老、病、死等痛苦。三恶道中,热地狱、冷地狱、近边地狱与饿鬼、畜生等痛苦的情形则仅能象徵性地表示,而无法详加描绘。
六道轮回图说明了三界中,上至有顶天、下至无间地狱的有情众生,皆於六道(五趣)中流转不止,而导致众生於六道中流转的根源,即在於众生心续中的烦恼与业,而烦恼与业含摄於十二缘起支之中;因此,三界中的有情众生皆为十二缘起支所框限而无法逃脱。
行者可由各缘起支之间的因果关系,了知轮回的原因与过患,轮回的原因(烦恼与业)可归於四圣谛中的集谛,过患则可归於苦谛。既已了知轮回的过患及其根源,即须设法遮止轮回,使自己得以自轮回中解脱。遮止轮回的方法,必须将十二缘起支的顺序逆转过来,由老死、生、有、取、爱、受、触、名色、六入、识、行、无明的顺序,将十二缘起支逐次加以遮止,藉由修持十二缘起支的还灭门(道谛),将行者心续中的业与烦恼净除,从而真正遮止轮回,使自己获致解脱(灭谛)。
六道轮回图的右上方,绘有一尊立姿庄严的佛像,全身散发着无数的光芒,手指着对面皎洁圆满如月轮般的光芒,此即象徵:行者不愿继续於生死轮回中流转不止,希望能彻底止息轮回无量无边的痛苦,获致具足究竟安乐与圆满的涅槃。月轮般的皎洁光芒即象徵涅槃,佛像右手指向光明,象徵行者欲获致涅槃唯有依循佛陀的教示而行,舍此之外,别无他途!月轮的下方有一卷经文,象徵行者必须遵循佛陀所讲授的教法,精进修持各种道次第的内涵,方能获致殊胜的涅槃。
六道轮回图说明了轮回的实相,使行者了知轮回的原因与过患,如何经由修持还灭门,而获致殊胜的涅槃,将四圣谛的义理总摄於其中。此外,十二缘起支亦可分为烦恼与清净二类,轮回的原因(集谛)与过患(苦谛)属於烦恼的部分;经由修持还灭门(道谛),从而证得殊胜的涅槃(灭谛),属於清净的部分。行者应如是思惟:过去於生死轮回的大海中,漂流了无数的时间,此生虽有幸能获得人身,然而各种的逆境与痛苦却不曾间断,此生若不能把握获得人身且值遇佛法的殊胜机缘,继续放任自己浪掷生命,则来世堕入三恶道承受无量无边痛苦的惨况,肯定将一再重复发生,此种恶性循环是何等的可悲与令人畏惧!行者应如是思惟,令自己生起厌离轮回、希求获致解脱的坚定出离心,从而使轮回的巨轮不复继续转动,从而获致具足究竟安乐与圆满的涅槃。
十二缘起支
怙主果硕仁波切 讲授
十二缘起支的意涵依佛经所述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以「无明」为开端,由「无明」而有「行」(造作的善恶诸业),由「行」而有「识」(受业力的牵引,意识入住母胎),由「识」而有「名色」(入住母胎後,胎儿的身心状况),由「名色」而有「六入」(在母胎中长成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感觉器官---六根),由「六入」而有「触」(六根与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接触),由「触」而有「受」(由接触外境所产生苦、乐、舍三种感受),由「受」而有「爱」(欣乐厌苦而贪染财、色、名、食、睡等五欲的心理活动),由「爱」而有「取」(因爱欲炽盛而对於贪染的五欲诸境起取着心),由「取」而有「有」(此生造作有漏因,导致来世须承受生死轮回的果报),由「有」而有「生」(因此生所造作的善恶诸业,而感召来世获得与业力相随顺的色、受、想、行、识的五蕴之身),由「生」而有「老死」(既已感得有漏五蕴之身,则必将逐步迈向衰老与死亡)。
依循上述十二缘起支生起、循环的次序,行者可了知四圣谛中的苦谛与集谛;反之,若将次序反转,则可经由还灭的过程,逐一加以遮止,而证得灭谛与道谛,从而超越轮回获致解脱。佛陀所讲授的八万四千法门,皆可归纳於四圣谛之中,没有任何一种教法不可以四圣谛总摄。因此,四圣谛是佛法的中心思想,佛陀初转*轮时,即对五比丘宣说四圣谛的意涵,藉由修持四圣谛,可使任何众生皆能由凡夫位直至解脱成佛。佛陀教化众生时,虽均以四圣谛为主,但仍视众生的因缘与根器,而给予深浅、粗细、繁简等各种不同的教导。
四圣谛的内涵是如此扼要,因此,佛陀住世时,即殷切教导弟子修学四圣谛,并且嘱咐弟子於佛灭度後,以四圣谛作为修学的重心,并将六道轮回图(其中绘有十二缘起支)绘於寺院大门上,当信众前来寺院礼佛时,僧众必须详细为其解说含有四圣谛与十二缘起支的六道轮回图的意涵。
《十二缘起支》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