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二緣起支▪P2

  ..續本文上一頁。如同汲取井水的水桶一般,被繩索牢牢的系住,時而被抛入井中,時而被拉起,完全無法自主!究其根源乃在於衆生對輪回的貪著,對於輪回貪著的心即是系縛水桶的繩索,若不能舍棄對輪回的貪著,即無法斬斷輪回的束縛,遑論能獲致解脫!

  有一位國王請示佛陀:「若世間的本質皆爲痛苦,則何者才是究竟的安樂呢?」佛陀回答說:「究竟的圓滿與安樂即是涅槃。」國王又問:「爲何涅槃是究竟的圓滿與安樂呢?」佛陀回答說:「涅槃能究竟止息因我執所産生的分別心,貪、瞋、癡煩惱所導致的過患,六道有情衆生所有的生、老、病、死、饑餓、冷熱等痛苦,安住於諸法的真實義---空性之中,證得一切種智,具足無上的利益與神變,能因應衆生的因緣與希願,任運示現各種方式與形相,以度化有情衆生,圓滿有情衆生的願望,故爲最究竟、殊勝的圓滿與安樂。」行者既已皈依佛門成爲佛陀的追隨者,應當戮力追求佛陀所開示的圓滿境界,生起自己必須自輪回中獲致解脫的強烈心願,徹底地遠離輪回,而非希求自己能獲得輪回中的所有短暫安樂。

  行者欲自輪回中獲致解脫,必須生起堅定的出離心;欲生起堅定的出離心,必須觀察與了知輪回的種種過患;欲了知輪回的種種過患,必須觀修十二緣起支。十二緣起支除了個別講述其意涵之外,尚有二重因果的分類方式,例如,「行」緣起支的特性即是無常,無常與行是一體的兩面。十二緣起支亦可分爲「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四種支分。能引支包含無明、行、識當中的因位識;所引支包含識當中的果位識、名色、六入、觸、受;能生支包含愛、取、有;所生支包含生、老死。無明如同播種的農夫,行如同種子,意識如同田地,農夫將種子播種於田地之後,種子經過一段時日,可能會發芽、開花與結果,由於無明而造業(行)於意識中所種下的因位識,能牽引將來所須承受的果報,故稱爲能引支。種子種入田地之後,將來能否發芽、開花與結果?端賴陽光、水分、養分等外緣配合;因位識亦必須藉由愛、取二種外緣的配合,方能確定牽引衆生流轉至來世,成熟將來所須承受的果報,果報成熟時,即爲「有」緣起支,故稱愛、取、有爲「能生支」。行者此生由於行善所造作的福業,必須藉由愛、取等外緣不斷令其成熟與增長,待因位識具足力量可牽引行者往生人天善趣之後,即進入「有」緣起支的階段。

  能引支過渡至所引支中間可能經過一世,亦可能經過許多世的間隔,方能成熟;但能引支經由能生支的滋潤,必定於來世即能牽引出所生支,其果報成熟的時間絕不會超過下一世;因此,能引支是所生支的遠因,能生支則是所生支的近因。「生」與「老死」緣起支是因位識經由愛、取、有滋潤所生出的結果,故稱爲所生支。生與老死將相續引生果位識、名色、六入、觸、受,因此,所引支亦爲能引支與能生支所牽引的結果。能引支爲因位識所引生的結果,故稱爲所引支。能引支是因,所引支是果;能生支是因,所生支是果;四種分支之間具有二重因果的關系。

  行者由於自身精進的修行,於意識中植下將來往生淨土的善因,此即爲能引支;植下善因之後,行者複發願能往生淨土,此即爲所引支的「愛」;不僅發願一次,且能持續不斷的發願,此即爲「取」;善因經由不斷發願的滋潤而逐漸增長,已然成熟且具足力量肯定能牽引行者往生淨土,此即爲「有」;生命終了之後,往生淨土世界,此即爲「生」;往生淨土之後,所感受的各種異熟的蘊身,此即爲果位識、名色、六入、觸、受等所引支。

  十二緣起支的循環過程,快者能於二世的時間圓滿循環一次,慢者則需叁世的時間方能圓滿,且此叁世並非皆是連續不斷的,其間可能經過許多世的間隔。例如,行者於此生同時造作了往生人趣與天趣的善業,此生由於受往生人趣的愛、取所潤澤,從而於來世投生爲人,如是,此生所造作往生人趣的善業,於二世的時間即已圓滿;而往生天趣的善業,則須經曆一世乃至多世往生天趣的愛、取所滋潤,而於第叁世投生爲天人,如是,此生所造作往生天趣的善業,可能經曆許多世的間隔,方於第叁世圓滿。

  世親菩薩於「俱舍論」中,非常詳盡地講述十二緣起支,他認爲行者經由努力觀修十二緣起支,對於輪回無始無盡的實相,將能生起堅定的信解。例如,藉由觀修十二緣起支,行者將能明了此生所承受的果報,乃是由過去世的無明牽引而造業,於意識中植下因位識,複經由愛、取的潤澤,感得此生須承受因位識成熟的果報,如是思惟,可斷除執著沒有過去生、不承認業力的邪見。此生複受心續中的無明煩惱所牽引,而不斷造作各式各樣的業,經由愛、取的滋養,未來肯定將繼續於輪回中流轉,感得由此生造作的業所引生的生與老死。過去的因導致現在的果,現在的愛、取則將繼續使過去的因成熟,而感得未來所獲得的異熟果報,輪回的實相即是如此無窮無盡,行者了知輪回的實相之後,當能生起堅定厭離輪回的心念。

  十二緣起支亦可分爲惑(煩惱)、業、苦叁類,惑包含無明、愛、取,業包含行、識,苦包含名色、六入、觸、受、有、生、老死。惑與業可歸爲四聖谛中的「集谛」,苦可歸爲「苦谛」。此外,若將十二緣起支均視爲煩惱,則屬於惑的無明、愛、取可視爲由煩惱所引起的煩惱;屬於業的行、識可視爲由業所引起的煩惱;屬於苦的名色、六入、觸、受、有、生、老死可視爲由識所引起的煩惱(基位的煩惱)。

  由十二緣起支産生的順序檢視,行者此刻正處於異熟果報成熟的階段。此生所獲得的蘊身是由過去生受無明牽引所造作業的種子,經由愛、取的滋養,使異熟果報於此世成熟。然而於無數次的輪回流轉之中,行者所曾造作業的種子數量多不勝數,種子若能獲得愛、取的潤澤,將牽引行者繼續於輪回中流轉不止,承受各種異熟的果報,輪回的巨輪亦將永無止盡地轉動下去。然而行者可曾反思:何人令自己於輪回中流轉不止呢?答案是行者自己,如同一部車子若不添加油料,數日之後,必然停止無法繼續前進;行者卻由於受無明的牽引,而不斷造業;以愛、取滋養業的種子,繼續爲輪回的巨輪添加油料。是故,行者應下定決心精進修持十二緣起支的還滅門,將意識中業的種子予以淨除,使輪回得以遮止,不複繼續轉動,從而使自己能獲致出離與解脫。

  促使行者於輪回中流轉不止的根源,即在於行者心續中的貪、瞋、癡煩惱,而貪與瞋乃是由無明愚癡所産生;因此,無明愚癡乃是輪回最根本的原因。六道輪回圖內圈之中,繪有雞、蛇、豬叁種動物,雞象徵貪欲,蛇象徵瞋恨,豬象徵愚癡,由於貪欲與瞋恨是由愚癡所産生,所以六道輪回圖將雞與蛇描繪爲自豬的口中所生出,即說明此種意涵。

  六道輪回中,第二圈繪有衆生下墮與上昇的情形,象徵衆生受貪、瞋、癡煩惱的牽引,而不斷造作各種的業,造作福業與不動業者,來世往生人天善趣;造作非福業者,來世墮落惡趣,如是不斷下墮與上昇的情形。另一種畫法則是將往生六道(五趣)衆生的中陰(中有)狀態,分別以黑、黃、白叁色表示,叁惡道以黑色代表,人趣以黃色代表,天趣(天與阿修羅)以白色代表,最底層爲地獄道,地獄道的右邊爲餓鬼道,左邊爲畜生道,叁惡道上層的右邊爲人趣,左邊爲天與非天(阿修羅)。於叁界六道中流轉的有情衆生,均無法脫離苦苦(衆生所能明顯感受的痛苦,如生、老、病、死…)、壞苦(輪回中的短暫安樂,但會轉變趨於壞滅,故稱爲壞苦)、行苦(有漏蘊身逐步趨向壞滅的苦),苦苦以叁惡道作爲代表,壞苦以人與欲界天爲代表,行苦則以色界與無色界天爲代表,衆生若取得有漏蘊身,即無法遠離行苦;是故,衆生無論流轉至叁界六道中的任何處所,均無法自叁苦中逃離。

  地獄道中間爲面目猙獰、爪牙銳利的閻羅死主,死主的左手握有一個明鏡,象徵對於衆生所造作各種的業,能一目了然;右手握有黑、白兩根刻木,將衆生所造作的白業(善業、福業)與黑業(惡業、非福業)詳細刻記下來,爲了獲得善好的緣起,一般均將白色刻木描繪成較黑色刻木爲長。

  衆生出生之時,即有俱生的善神(天神)與惡神(魔)常相伴隨,衆生所造的善業即與善神相應,所造作的惡業則與惡神相應。當衆生臨終之時,將爲善神與惡神所牽引,來到閻羅死主跟前,死主前方有衆多的黑色與白色的小石頭,當死主由業鏡中觀看衆生所造作的業,若爲善業則由善神撿起一顆白石頭置於衆生跟前,若爲惡業則由惡神拾起一顆黑石頭置於衆生跟前,如是衡量衆生所造作的善業與惡業,此爲衆生往生之後所面臨的情境。當死主審視完衆生所造作的業,若善業較多,則將白色刻木交予善神,引領衆生往生人天善趣;若惡業較多,則將黑色刻木交予惡神,牽引衆生墮入惡趣。六道輪回圖中,於內圈的雞、蛇、豬與第二圈的五趣之間,繪有善神與惡神,善神位於左上方,象徵將善業較多的衆生引領往生至人天善趣;惡神位於右下方,象徵將惡業較多的衆生牽引墮入惡趣之中。此外,在五趣之中,繪有現清淨梵行相的僧人,象徵清淨梵行亦爲往生善趣的因。天趣之中,繪有天與阿修羅爭戰的情形,象徵天與阿修羅仍存有許多痛苦,爲獲得善好的緣起,一般皆以天戰勝阿修羅的方式表現。人趣之中繪有人們歡喜迎接新生命、病人接受治療、老人彎腰駝背拄著柺杖等情形,象徵生而爲人所無法避免的生、老、病、死等痛苦。叁惡道中,熱地獄、冷地獄、近邊地獄與餓鬼、畜生等痛苦的情形則僅能象徵性地表示,而無法詳加描繪。

  六道輪回圖說明了叁界中,上至有頂天、下至無間地獄的有情衆生,皆於六道(五趣)中流轉不止,而導致衆生於六道中流轉的根源,即在於衆生心續中的煩惱與業,而煩惱與業含攝於十二緣起支之中;因此,叁界中的有情衆生皆爲十二緣起支所框限而無法逃脫。

  行者可由各緣起支之間的因果關系,了知輪回的原因與過患,輪回的原因(煩惱與業)可歸於四聖谛中的集谛,過患則可歸於苦谛。既已了知輪回的過患及其根源,即須設法遮止輪回,使自己得以自輪回中解脫。遮止輪回的方法,必須將十二緣起支的順序逆轉過來,由老死、生、有、取、愛、受、觸、名色、六入、識、行、無明的順序,將十二緣起支逐次加以遮止,藉由修持十二緣起支的還滅門(道谛),將行者心續中的業與煩惱淨除,從而真正遮止輪回,使自己獲致解脫(滅谛)。

  六道輪回圖的右上方,繪有一尊立姿莊嚴的佛像,全身散發著無數的光芒,手指著對面皎潔圓滿如月輪般的光芒,此即象徵:行者不願繼續於生死輪回中流轉不止,希望能徹底止息輪回無量無邊的痛苦,獲致具足究竟安樂與圓滿的涅槃。月輪般的皎潔光芒即象徵涅槃,佛像右手指向光明,象徵行者欲獲致涅槃唯有依循佛陀的教示而行,舍此之外,別無他途!月輪的下方有一卷經文,象徵行者必須遵循佛陀所講授的教法,精進修持各種道次第的內涵,方能獲致殊勝的涅槃。

  六道輪回圖說明了輪回的實相,使行者了知輪回的原因與過患,如何經由修持還滅門,而獲致殊勝的涅槃,將四聖谛的義理總攝於其中。此外,十二緣起支亦可分爲煩惱與清淨二類,輪回的原因(集谛)與過患(苦谛)屬於煩惱的部分;經由修持還滅門(道谛),從而證得殊勝的涅槃(滅谛),屬於清淨的部分。行者應如是思惟:過去於生死輪回的大海中,漂流了無數的時間,此生雖有幸能獲得人身,然而各種的逆境與痛苦卻不曾間斷,此生若不能把握獲得人身且值遇佛法的殊勝機緣,繼續放任自己浪擲生命,則來世墮入叁惡道承受無量無邊痛苦的慘況,肯定將一再重複發生,此種惡性循環是何等的可悲與令人畏懼!行者應如是思惟,令自己生起厭離輪回、希求獲致解脫的堅定出離心,從而使輪回的巨輪不複繼續轉動,從而獲致具足究竟安樂與圓滿的涅槃。

  十二緣起支

  怙主果碩仁波切 講授

  十二緣起支的意涵依佛經所述爲:「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以「無明」爲開端,由「無明」而有「行」(造作的善惡諸業),由「行」而有「識」(受業力的牽引,意識入住母胎),由「識」而有「名色」(入住母胎後,胎兒的身心狀況),由「名色」而有「六入」(在母胎中長成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感覺器官---六根),由「六入」而有「觸」(六根與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接觸),由「觸」而有「受」(由接觸外境所産生苦、樂、舍叁種感受),由「受」而有「愛」(欣樂厭苦而貪染財、色、名、食、睡等五欲的心理活動),由「愛」而有「取」(因愛欲熾盛而對於貪染的五欲諸境起取著心),由「取」而有「有」(此生造作有漏因,導致來世須承受生死輪回的果報),由「有」而有「生」(因此生所造作的善惡諸業,而感召來世獲得與業力相隨順的色、受、想、行、識的五蘊之身),由「生」而有「老死」(既已感得有漏五蘊之身,則必將逐步邁向衰老與死亡)。

  依循上述十二緣起支生起、循環的次序,行者可了知四聖谛中的苦谛與集谛;反之,若將次序反轉,則可經由還滅的過程,逐一加以遮止,而證得滅谛與道谛,從而超越輪回獲致解脫。佛陀所講授的八萬四千法門,皆可歸納於四聖谛之中,沒有任何一種教法不可以四聖谛總攝。因此,四聖谛是佛法的中心思想,佛陀初轉*輪時,即對五比丘宣說四聖谛的意涵,藉由修持四聖谛,可使任何衆生皆能由凡夫位直至解脫成佛。佛陀教化衆生時,雖均以四聖谛爲主,但仍視衆生的因緣與根器,而給予深淺、粗細、繁簡等各種不同的教導。

  四聖谛的內涵是如此扼要,因此,佛陀住世時,即殷切教導弟子修學四聖谛,並且囑咐弟子於佛滅度後,以四聖谛作爲修學的重心,並將六道輪回圖(其中繪有十二緣起支)繪於寺院大門上,當信衆前來寺院禮佛時,僧衆必須詳細爲其解說含有四聖谛與十二緣起支的六道輪回圖的意涵。

  

  

《十二緣起支》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