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疏卷第四▪P3

  ..續本文上一頁力故。而發心修行。以不達本故。向大菩提。疏而且遠。故雲漸也。此菩薩既了梨耶本識。即依此識資持力。方得發心修行。以了本故。向大菩提親而且近。故雲速也。此約所依相資辨熏。非各自發心等。此如下文證發心中說○真如熏習中有叁。初標數。次列名。謂內熏外緣也。叁辨相。于中有二。先別釋。後合明。前中亦二。先體相。後用大。前中亦二。初正顯。後除疑。前中先辨熏習。

  真如熏習義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自體相熏習二者用熏習自體相熏習者從無始世來具無漏法備有不思議業作境界之性依此二義恒常熏習以有力故能令衆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發心修行 言從無始乃至不思業者。不空本覺名無漏法。此法冥熏衆生。非物能了。故雲不思業也。此中業者。是冥熏作用也。作境界性者。明非直熏彼妄心令其厭求成能觀智。亦乃與其觀智作所觀境界也。以此二法等者下顯熏功能。謂此心境二法。亦可此體相二法。冥熏衆生有力故。令起厭求等行。自信等者。明依熏起修行之相也○釋疑中二。先問後答。

  問曰若如是義者一切衆生悉有真如等皆熏習雲何有信無信無量前後差別皆應一時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槃 問中。初約現在信心有無。後約未來信心前後。內熏既齊。何得如是。皆應一時下結成難。此則執別疑通難。

  答曰真如本一而有無量無邊無明從本已來自性差別厚薄不同故過恒沙等上煩惱依無明起差別我見愛染煩惱依無明起差別如是一切煩惱依于無明所起前後無量差別唯如來能知故 答中二。初一句通體明內熏不無。後明染淨賴緣。顯成前後。此文有二。初約染惑。對緣起有厚薄。後約淨法。賴緣前後差異。前中言而有無量乃至不同者。謂即根本無明住地本來自性差別隨人厚薄。厚者不信。薄者有信。前後亦爾。非彼內熏使之然也。過恒沙上煩惱依無明起差別者。是從無明所起迷諸法門事中無知。所知障中粗分攝也。我見愛染煩惱者。是無明所起四住煩惱。煩惱障攝也。如是下雙結于前二種煩惱。皆依根本無明所起。由是義故前後非一。如此惑性差別無量。前後難知。故唯佛能了○下明淨法約緣故有前後者。

  又諸佛法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乃得成辨 若獨內因不假外緣。可如所責。然今外假用熏。及內正因方得成辨。故致前後。不可一時也。是故上開二熏習。不雲一也○于中法喻合。法中但明因緣具成得。略無不具失。喻中偏明不具失。略無具緣得。合中雙明二義。法喻可知。

  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無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燒木無有是處衆生亦爾雖有正因熏習之力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爲緣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若雖有外緣之力而內淨法未有熏習力者亦不能究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 合中衆生合前木也。正因合火性。若不遇諸佛菩薩等。合若無人知等也。能自斷下合能自燒無有是處。此顯阙緣之失也。若雖有下明阙因不成。謂無明厚重之流雖本覺內熏。然未有力故。是故雖遇善友外緣之力。而亦不能令其得道也。此即明因緣互阙之失○若因緣具下明性用相應之得。于中二。初辨具緣。後能起下明熏益。

  若因緣具足者所謂自有熏習之力又爲諸佛菩薩等慈悲願護故 益中二。先明自分。以修善根下明勝進也。

  能起厭苦之心信有涅槃修習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則值諸佛菩薩示教利喜乃能進趣向涅槃道 示其義教其行。得義利行成喜故也○就用熏中二。初指事總標。後如是外緣下約緣別顯。別顯中叁。謂標列釋。

  用熏習者即是衆生外緣之力如是外緣有無量義略說二種雲何爲二一者差別緣二者平等緣 列中言差別緣者。爲于凡小事識熏習而作于緣。謂現形不同故雲也。亦可與差別機爲緣故也。謂叁賢已上乃至諸佛能作此緣。平等緣者。爲諸菩薩業識熏習而作于緣。謂唯現佛身平等無二故雲也。亦可與平等心機爲緣故也。謂初地已上乃至諸佛。要依同體智力能作此緣○釋中二。緣即爲二分。初中有二。先總後別。總中亦二。初明感用因。後或爲眷屬下正明用相。

  差別緣者此人依于諸佛菩薩等從初發意始求道時乃至得佛于中若見若念 前中言此人者。機欲之人。諸佛菩薩者。出外緣體。從初發意下。明能感緣機修行時也。若見若念者。正明行者之心感用器也。謂見其身形念其功德也。用相中二。初正明差別之用。二以起大悲下辨用之益。

  或爲眷屬父母諸親或爲給使或爲知友或爲冤家或起四攝 前中二。初五句開總成別。後乃至下攝別成總。五句中。一慈愛以攝生。二居卑以引物。叁同類以勸發。四怖之以入道。五直以四法攝令修益。文可知。

  乃至一切所作無量行緣以起大悲熏習之力能令衆生增長善根若見若聞得利益故 別開中有二。先就根熟不熟開近遠二緣。後就前近遠複各開爲二。各有標釋。

  此緣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近緣速得度故二者遠緣久遠得度故是近遠二緣分別複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增長行緣二者受道緣 後中增長行者。謂方便行。即自分也。受道者。謂依前方便正觀相應。即勝進也。亦可初即四攝利他行。後即叁空自利行故也○平等緣中有二。先明能作緣者。

  平等緣者一切諸佛菩薩。皆願度脫一切衆生自然熏習常恒不舍以同體智力故隨應見聞而現作業 于中願度生者。平等心也。自然等者。常用應機。以同體智力者。釋成常用也。隨應等者。顯其用相○二明對機顯平等義。

  所謂衆生依于叁昧乃得平等見諸佛故 謂十住已去諸菩薩等依叁昧力。悉見諸佛身量平等。無有彼此分齊之相。故雲平等見也。上來別明體用竟○自下第二約人合釋。于中有二。謂標釋。

  此體用熏習分別複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未相應謂凡夫二乘初發意菩薩等以意意識熏習依信力故而能修行 二釋中亦二。先明未相應中叁。初約位舉人。次辨行劣。後明未相應。行中凡小意識熏。菩薩五意熏。並未契真如。故雲依信修行也。

  未得無分別心與體相應故未得自在業修行與用相應故 未相應中二。初言未得無分別心與體相應者明無正體智故未與法身體相應。後以無證真後得智故。未與應化身用相應也。

  二者已相應謂法身菩薩得無分別心與諸佛自體相應得自在業與諸佛智用相應唯依法力自然修行熏習真如滅無明故 第二已相應中亦叁。先顯人位。謂地上菩薩也。次正辨相應。得無分別心者。謂如理智與體相應也。與佛智用相應者。謂以有如量智故得然也。後明其行勝。初地已上證真如法而修行。非如前位但有信力故雲依法力也。自然修行者。八地已去無功用行也。熏真滅妄。顯行成也。明淨法熏竟上來初別明。次合釋。總明第叁染淨熏義竟○自下第四顯盡不盡義。于中二。初明染法違真無始有終後明淨法順理有始無終。

  複次染法從無始已來熏習不斷乃至得佛後則有斷 淨法中二。初正顯。後釋成。

  淨法熏習則無有斷盡于未來此義雲何以真如法常熏習故妄心則滅法身顯現起用熏習故無有斷 釋成中。以熏真滅妄。淨用無盡故也。文處可見。上來釋生滅門中能顯義之法竟○自下第二釋生滅門中所顯之義大。于中有二。初釋體相二大。後別解用大。前中亦二。初總標二大名。後別釋二大義。義中亦二。先明體大義。

  複次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畢竟常恒 謂人雖就位以分優劣。真體隨人未曾增減。故雲無增減也。非前乃至常恒者。顯不增減所以也。非前際生故常。非後際滅故恒也。凡位爲前際。佛果爲後際也○從本下釋相大。于中有二。初正明性德。二問答重辨。前中亦二。先明德相。後顯立名。前中叁。初總次別。後結。

  從本已來自性滿足一切功德 別中六句。

  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 一本覺智明義。二本覺顯照諸法義。叁顯照之時無倒義。四性離惑染義。五性德圓備義。六性德無遷義。

  具足如是過于恒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爲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 下結中。謂性德塵沙。不離真體故雲不離也。無始相續故雲不斷。亦可謂治道不亡也。與體同味故雲不異。不異而有恒沙之義故雲不思議。唯佛窮達。故雲佛法。亦可此是所覺法故也。若此真體無性德者。如來證此不應具德。既證性已萬德圓滿。即驗真如本具恒沙德也。故雲滿足無有所少。下立二名。隱時能出生如來名如來藏。顯時爲萬德依止名爲法身○下重辨中二。初執體疑相難。後相不違體答。

  問曰上說真如其體平等離一切相雲何複說體有如是種種功德答曰雖實有此諸功德義而無差別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此義雲何以無分別離分別相是故無二 答文有二。初明雖差別而不二。後複以何義下。明雖不二而差別。前中亦二。初明實德雖多同一如味。次釋成不二。以無分別者。非能分別故。離分別相者。非所分別故。次無能所分別故無二也○無二而差別中。先略後廣。

  複以何義得說差別以依業識生滅相示 略中疑雲。既其不二。何以說別。釋雲。以依生滅識相恒沙染法。返此表示真如淨德恒沙差別。且舉其染本故但雲業識○廣中二。先問對染表示之相。次舉彼染法一一對顯。

  此雲何示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于念而有妄心不覺起念見諸境界故說無明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義故 以一切法乃至無念者。舉所迷理也。而有妄心等者。依真起妄。謂細粗染心本末不覺也。將欲釋淨。先舉其染對以顯之。下諸句例然。雲何顯者。以心相念起。即是不覺無明故。知心性不起。即是本覺智明。故雲大智慧光明義也。

  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心性離見即是遍照法界義故 若心起見等者。明妄見不周。心性離見等者。顯真照圓明。

  若心有動非真識知無有自性 若心有動非真識知者。明妄識倒知。返之即顯真照無倒。無有自性者。明妄染無體。返之即顯自性清…

《大乘起信論疏卷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