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子故。未解脫 自他憎愛前已頻明。今複說者。是種子故。是入道微細病故。由此種子難契圓明故。隨所聞法門。即生心作意舍此取彼。憎妄愛真難忘能所故後能治雲即除諸病。現行粗而易覺。種子細而難明。故偏指也。後明能治文二。一等心觀人。
若複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 七品行慈之中此當上怨。同上親也。觀之既同應與上樂。二等心觀法。
于諸法中自他憎愛亦複如是 前既雲怨家父母無二。例此觀法應雲涅槃生死不殊。不殊則無自他憎愛。故知諸病秖由愛真憎妄見自見他故。不能久事師宗。但自生情起行。今既斷斯種子。則諸病自除。所以觀人中雲即除諸病此雲亦複如是。又此于諸法中明自他憎愛。尤顯異于前段。前段不言法故。五顯發心深廣。正答第五問也。文叁。一總標發心。二別明心相。叁通結離邪。今初。
善男子。末世衆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 諸佛因地皆發此心。依此願修方成正覺。若無心願策引。所修行亦不成。二別明心相。此同金剛經中具四心也。四心者。彼經彌勒頌雲。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今此文二。文二合故。一廣大第一。
盡于虛空一切衆生 廣大心也。彼雲四生九類。
我皆令入究竟圓覺 第一心也。彼雲入于無余涅槃。各隨宗故。然菩薩發心皆無分劑。等衆生界不擇怨親。普使修行同歸圓覺。虛空衆生無有邊際。菩薩悲願亦複如然。由發此願自熏成種。承此願力任運而化。不要起心。叁世諸佛悉同于此。若不爾者。即與二乘無異。二常不顛倒。
于圓覺中無取覺者 常心也。我入覺時我即圓覺。衆生亦爾何有取者。故天親雲。自身滅度無異衆生。故名常心。若見有衆生因我入覺。即非常也。
除彼我人一切諸相 不顛倒心。故天親雲。遠離依止身見衆生等相。故無著雲。已斷我見得自行平等想。故信解自他平等。上來總是彼經實無衆生得滅度者。若有我人等相即非菩薩。叁通結離邪。
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可知。偈中文五。全同長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且標舉也。
普覺汝當知 末世諸衆生
欲求善知識 應當求正見
心遠二乘者(一也) 法中除四病
謂作止任滅(二也) 親近無憍慢
遠離無嗔恨 見種種境界
心當生希有 還如佛出世
叁也。長行達已同凡。此乃敬師如佛。
不犯非律儀 戒根永清淨
四也。但諷前能治。以所治憎愛是犯戒因。雲未解脫亦違戒德故。此雲不犯及永淨也。
度一切衆生 究竟入圓覺
無彼我人相 當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見 證覺般涅槃
五也。此句長無此有。般涅槃之義。留對下佛出現文以釋。後一問答。道場加行下根修證。得道之處名曰道場。謂于此處誓志克期。加功用行以求證入故名加行。下根修證者。謂雖信解前法。而障重心浮。須入道場自爲製勒。緣強境勝則功用有期。問此入道場但是修前叁觀。何得別爲大科。答觀行法門雖同。修之方便有異。隨機施設故。故此文先結前雲。若在伽藍安處徒衆隨分思察。如我已說。結已然後說道場儀式。故知別是一段矣。
于是圓覺菩薩 義如前釋。文四初叁之初。
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正陳中二。一慶前。
大悲世尊。爲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衆生有大增益 解之可知也。一請後。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 蹑慶前之文。
若佛滅後末世衆生未得悟者 舉所爲也。下正請雲。
雲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 間道場也。
此圓覺中叁種淨觀。以何爲首 問加行。
惟願大悲。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施大饒益 結請。下叁唱仿前。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于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衆生。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正說長行中二。一答道場。二答加行。初中二。一結前。
善男子。一切衆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 正法像法。
若法末時(末法)有諸衆生具大乘性 宿有聞熏種也。不同唯識永簡余性。
信佛秘密大圓覺心 聞慧初開。
欲修行者 菩提心發。上皆明當機也。
若在伽藍安處徒衆。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 指前普眼法門及叁觀諸輪所說。謂圓機菩薩不滯空閑。種種施爲作諸利益。廣度群品。修學法門。隨其閑暇分中。則便思察叁觀。故言隨分。非謂見解未圓名爲隨分。二正說文叁。一道場期限。二限內修行。叁誡取邪正。今初。
若複無有他事因緣 菩薩逢益即爲。遇緣且赴。如法華中官事當行之類。
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 若無勝利。須建道場克志加功以期聖果。則叁期皆是自利。爲簡利他故名無他事。亦可王賊命難名爲他事。定叁期者。過則情生疲厭。少則功行未圓故量克叁期亦無別義。然約叁根配之。有其二意。一約障盡難易配長期下根。中期中根。下期上根。二約精進懈怠配者。即反于此。根有利鈍期有遠近。對病設藥斯之謂欤。
安置淨居 欲使內外清淨身心潔白事理稱可。二限內修行文二。一明道場行相。二明遇夏安居。初文二。一明隨相用心。
若佛現在 對當會菩薩衆。
當正思惟 明不假設像等。當知唯心無外境界。
若複滅後 對末世衆生。
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 明設像之意。謂大師去世不睹真儀。設像谛觀引心入法。相即無相即見如來。亦可想佛真身常在不滅。若稱理說者。觀行無間是佛現在。間斷之時是佛滅後。斷後複作觀行思唯。是設像存想。今且依事行釋也。次下明禮忏儀式。
懸諸幡華 嚴持壇場也。備如方等經說。
經叁七日 去其久近。無別所表。方等經極少七日。久則不遮。次下正明法事。准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總有八重。一供養。二贊佛。叁禮佛。四忏悔。五勸請。六隨喜。七回向。八發願。今略唯二。謂禮佛忏悔。然文雖略法必具行。論中亦雲。應當精勤禮佛忏悔勸請隨喜回向常不休息。得免諸障善根增長。華嚴亦令禮敬稱贊供養忏悔等。
稽首十方諸佛名字 禮佛也。以名召體觀而禮之。准勒那叁藏禮佛觀門。優劣有七。一我慢禮。二唱和禮。此二非儀。叁恭敬禮。敬從心發運于身口五輪著地。四無相禮。深入法性離能所相。五起用禮。觀身與佛皆從緣起如幻如影。普運身心遍禮一切。六內觀禮。但禮身內法身真佛不緣他佛。七實相禮。若內若外若凡若佛同一實相。見佛可禮亦是邪見。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名平等禮。故文殊雲。不生不滅故。敬禮無所觀等。然後四禮皆屬觀行。謂第四空觀禮真谛佛。入法之性故。五假觀禮俗谛佛。從體起用故。六中觀禮第一義谛佛。不計空色直見本覺真性故。七則叁觀一心禮叁谛一境佛。不取真棄假泯絕無寄故。今經既是隨相門中。且當第叁第五禮也。余在下離相攝念中。
求哀忏悔 具雲忏摩。此雲悔過。若別說者。忏名陳露先罪。悔名改往修來。其所忏法不出惑業報等叁障。今欲忏者須知展轉起由。由無始不覺。起貪嗔癡發身口意。造一切業受諸苦惱。忏有二意。若約責心叁障俱忏。若就所作唯忏惡業。惡業複有性罪遮罪。遮罪依教作法忏之。性罪即須起行。起行有二。一事行。如方等佛名經等。二理行。如淨名經觀罪不在內外等。余意如上。
遇善境界 感應也。或見佛像。或睹光明。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墮群邪。故下文雲。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若天臺意。即與信等相應。名善境界。
得心輕安 獲益也。身心調暢輕利安和。神爽氣清支體柔潤。二明離相用心。
過叁七日(蹑前)一向攝念 亦名會緣入實。謂初以塵心粗重。令托勝相爲緣。相既皆虛誠宜入實。攝念者。論雲。若修止者住于靜處端坐正意。乃至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于正念。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然論與經皆先以禮忏等。除惑業之濁。次以正念攝馳散之動。空而又寂。方能現佛之像。二明遇夏安居。文叁。一標異聲聞。
若經夏首叁月安居。當爲清淨菩薩止住 然建道場。或在伽藍。或于余處。期限未滿夏首已臨。入衆安居則乖誓約。作念結夏又雜觀心。道場中人由此疑惑。如來遠念故爲辨明。爲俗乖律即非。因大廢小無失。故決定毗尼經雲。持聲聞戒是破菩薩戒。持菩薩戒是破聲聞戒。
心離聲聞 大小不同。次即下說。
不假徒衆 不必六和。
至安居日。即于佛前作如是言 言在下也。二正陳辭。
我比丘 梵語也。此含叁義故存梵不譯。一怖魔。二乞士。叁淨戒。
比丘尼 尼女也。女比丘。
優婆塞優婆夷 此雲近事男近事女。謂親近比丘比丘尼而承事故。即叁歸五戒之士女也。小乘局于二衆。大乘道俗俱沾。
某甲 各稱其名。
踞(踞居)菩薩乘 簡羊鹿車。
修寂滅行 簡四谛行。
同入清淨實相住持 簡事相住持。
以大圓覺爲我伽藍 此雲衆園。園是衆居處故。圓覺則萬德所依。以八識海澄流注寂滅。體遍法界故得名大。于四智中則圓鏡也。
身心安居 身即五識。依色根所發故。心即意識。以五識取塵意識分別熏動心海波浪從生故不名安。今意無分別。五不妄緣識浪永寂與體一如。故名安也。身安故即成所作智。心安故則妙觀察智。
平等性智 此以四惑相應妄計賴耶爲自內我。于平等理中。起不平等見。今既所緣性寂。能緣七識自如。如性皆同。故平等矣。
涅槃自性無系屬故 爲簡二乘計著方處。今順法性故無所屬。
今我敬請。不依聲聞。…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