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叁月安居。爲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系徒衆 小大安居略有八異。一所依異。別界圓覺。二假實異。定實示現。叁住持異。事相實相。四結安異。對首作法獨自稱名。五成安異。身不出界心不起念。六失安異。身出越界念起背本。七還界異。身不逾時及界。念不間斷而覺八所期異。阿羅漢果無上菩提。有此八異。故雲不依及爲修等。大因緣者。不拘小節之意也。叁結示休期。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叁期日隨往無礙 道場叁期已滿。小乘夏限未終。以本非小乘安居故。不妨隨往無礙。叁誡取邪證。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衆生。求菩薩道入叁期者 指前行人。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總標加行中所證之境。誡其邪謬。謂信解行證雖階級不同。而所信乃至所證之法元來不異。謂解則解其所信。修則修其所解。證則證其所修。今明證得境界。若非本所信等法即不應取。二答加行文叁。一別修叁觀。二遍修叁觀。叁互修叁觀。初文二。一別釋。二總結。初中叁。一靜觀。二幻觀。叁寂觀。初中又叁。一修觀成。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 義如上釋。
靜極便覺 超動靜相圓覺顯現。如前從空入中也。
如是初靜。從于一身至一世界 釋上靜相自他普遍。遍靜雖無先後。約行人趣入故。從陜至寬。
覺亦如是 例于靜也。應雲如是初覺從于一身至一世界。靜即是體是定。覺即是慧是用。初觀成不見自身之相。名一身靜。以身靜時當體是覺。名一身覺。世界亦然。二起功用。
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衆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 知衆生念者。世界既全成覺。衆生全在覺中。故所起念無不了達。如影入鏡鏡照無遺。
百千世界亦複如是 類此可解。說則以一例多。覺發則同時已遍。叁誡邪證。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文義俱同上也。二幻觀文二。一明正觀。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叁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叁昧 前至靜觀不假外緣。大起幻門中須憑聖境。前威德段中圓說。故約大悲化生。今道場之內且自克修。故約大智求佛。亦可諸佛菩薩必以大悲爲本。但依佛菩薩種種之門。自然具大悲也。道場之內且學悲心。限滿對緣即將化用。漸次者前至靜歸體功則頓現。今隨差別之相故應漸次。所以前有起于功用。今則無文。是斯意也。
廣發大願自熏成種 願者。希求欲樂之義。衆生無始已來。念念希欲五塵之境。今已了悟。故發心念念希欲悲智六度等境。熏心成習故雲種也。二誡邪證。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同上。叁寂觀文叁。一修觀成。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于禅那。先取數門 此有二意。一者先用數息觀門。治諸覺觀漸入妙境。然修出入息者。有六妙門。謂一數。二隨。叁止。四觀。五還。六淨。或依次第。或隨便宜。廣如疏釋。二者即下所知生滅心念。便是數門。
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 由前心息相依息調心淨。故了知心中生住異滅。粗細妄念本末分齊頭緒數量。謂生滅各一。住四。異二。經無異字者。或脫或略。義必具有。據論所說十信凡夫覺滅相。叁賢覺異相。十地覺住相。位滿覺生相。覺生相者。動念都盡唯一心在。故論雲。心無初相。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乃至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釋曰。既雲動念都盡本來平等同于一覺。正當此門絕待中觀。問文無無念之言。如何同此。答叁觀體用文在前章。今此但明修之方便。彼有絕待之念。又有寂滅之文。由是科雲靈心絕待。絕待無念一覺靈心豈非同邪。是知絕念之慧。方能了知生住滅念。故于此觀明之。
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 初則宴坐照見。後則行住皆知。知即無患。譬如妖魅所欲著人。若知其名自然消滅。涅槃雲。如人覺知是賊。賊無能爲。二起功用。
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 淨身是圓覺自體。世界本在其中。觀行成就全合靈源。如雨滴數固宜本分。非唯雨滴萬物皆然。舉一例諸。且標雨滴。凡夫之類迷此真心。隨念所知。故無其用。叁誡邪證。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文義准前。二總結。
是名叁觀初首方便 前問雲。叁種淨觀以何爲首。故具答已結雲。是名等也。即知前段叁觀諸輪雖具釋相。趣入方便是此所明。二遍修叁觀。
若諸衆生。遍修叁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 如來本所示生。秖緣勸物修習。今叁觀既修則萬行已圓。故就此人已名佛出。又即此人本覺離念。名爲佛出。然前離四病。雲證覺般涅槃。今修叁觀名如來出世。今以出世涅槃相對而釋。有其二門。一約實義。二約對機。實義有叁。一緣起即空之真谛。則非出非般。故大經雲。如來不出世亦無有涅槃。二真如緣起之俗谛。則念念處處而出現。念念處處而涅槃。大經又雲。菩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如自心一切衆生心亦複如是。即念念也。又雲。當知無有少許處空無佛身。即處處也。涅槃者。即如上遍一切處出現之佛身。既是緣起有爲之相。念念即生即滅四相同時。今以生生即滅。爲念念處處而般涅槃。叁約第一義谛。即常住世常涅槃。謂寂而常照爲住世。照而常寂爲涅槃。對機者。機緣感則菩提樹下而出現。機緣盡則雙林樹間而涅槃。故大經雲。佛子諸佛如來爲令衆生生欣樂故。出現于世。欲令衆生生戀慕故。示現涅槃。譬如日出普照世間淨水器中等。對今經意配釋可知。然此叁觀雖各有證相。理實遍修方契圓覺。如前文說。叁互修叁觀文叁。一明修觀不成。
若後末世鈍根衆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 下中之下力不遂心。二令忏除惑業。
由昔業障當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谄曲求勝上心 重發誓願決心欲證。加功勵志忏業斷惑。論中亦雲。若人修行信心。以從先世罪業衆多障礙。應當勇猛禮忏等。叁令隨便互修。
叁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複習彼觀。心不放舍漸次求證 有人色相所礙。空靜之觀難成。先觀色幻。幻即全空靜觀方成。複有執定實色。礙于心識難修幻觀。先知其體本無而不妨睹相。方成假幻。複有修中難成絕待。先知假全空而無假。空全而假無空。空假俱無絕于對待。方成寂滅。又有人直見心源。方知諸法即性故空。不壞相故假。或但從性現故假。無別所現故空。先後绮互如諸輪說。偈贊中二。全同長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 一切諸衆生
欲求無上道 先當結叁期
期限也。
忏悔無始業 經于叁七日 然後正思惟
限內修行。
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
誡取邪證。
奢摩他至靜 叁摩正憶持
禅邪明數門 是名叁淨觀(別修)
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遍修)
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忏
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
佛境便前
互修結前及安居之法。長有偈無。佛境出現長先偈後。余但文略耳。
大文第叁流通分。謂正宗之分法義已周。欲使廣益他方遠沾來世流傳通泰展轉無窮。故有此分。都無人傳是不流。流則不住不滯。傳之遇其障難是不通。通則不壅不塞。文五。一慶聞深法請問流通。二贊許伫聽交感流通。叁依問宣說內護流通。四禀命加衛外護流通。五時衆受持總結流通。初文叁段同上。今初。
于是賢善首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可知。二正陳中二。一慶聞所诠。
大悲世尊。廣爲我等及末世衆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 近慶道場遠該一部。二請問能诠。
世尊。此大乘教 然正宗分中但問所诠法義。法義雖已圓備。凡心難可任侍。聞時令會分明。過後恐還遺忘。事須持教以教貫穿。文既不遺。隨文解義。依義起觀。方成真正修行。故此問經教也。
名字何等 解義先須識名。迷名于義不了。
雲何奉持 前雖已說持法。今問持教。
衆生修習得何功德 依理修行證聖。已知功德無邊。受持名教。恐無利益故問。
雲何使我護持經人 使我諸菩薩等于末世中雲何衛護受持此經之人。
流布此教至于何地 十法行也。若人一向于此了義經教。供養寫施聽受讀誦說釋思修。如是分布流傳。未審此人智慧功德畢竟至何位地。下叁唱仿前。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于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谛聽。當爲汝說。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叁依問宣說文二。初且標能說能護之人。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 說此經佛既是真身。真身無礙塵沙同體。故一說即是多說。華嚴雲。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又不了義經則隨方有說不說。了義之教無佛不譚。如華嚴雲。我不見有佛國土一說此經等。
叁世如來之所守護 亦如華嚴經雲。我等諸佛護持此法。令未來世一切菩薩未曾聞者皆悉得聞。
十方菩薩之所歸依 因行之中無不從此成佛。
十二部經清淨眼目 良以推窮迷本照徹覺源。是以理貫群經義無不盡。于此若解則諸教煥然。若不了之何知正道。故雲眼目。二正答所說所護之法文五。一答名字。二答所至。叁答奉持。四答功德。五答護持。今初。
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 經有五名。二名已釋。
亦名秘密王叁昧 非器不聞名秘。隨器異聞名密。叁昧之名其數無量。圓覺叁昧是彼根源。故稱王也。
亦名如來決定境界 極證之處。
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 如來藏即圓覺在纏之名。妄不能變名爲自…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下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