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二▪P5

  ..续本文上一页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系徒众 小大安居略有八异。一所依异。别界圆觉。二假实异。定实示现。三住持异。事相实相。四结安异。对首作法独自称名。五成安异。身不出界心不起念。六失安异。身出越界念起背本。七还界异。身不逾时及界。念不间断而觉八所期异。阿罗汉果无上菩提。有此八异。故云不依及为修等。大因缘者。不拘小节之意也。三结示休期。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道场三期已满。小乘夏限未终。以本非小乘安居故。不妨随往无碍。三诫取邪证。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 指前行人。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总标加行中所证之境。诫其邪谬。谓信解行证虽阶级不同。而所信乃至所证之法元来不异。谓解则解其所信。修则修其所解。证则证其所修。今明证得境界。若非本所信等法即不应取。二答加行文三。一别修三观。二遍修三观。三互修三观。初文二。一别释。二总结。初中三。一静观。二幻观。三寂观。初中又三。一修观成。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 义如上释。

  静极便觉 超动静相圆觉显现。如前从空入中也。

  如是初静。从于一身至一世界 释上静相自他普遍。遍静虽无先后。约行人趣入故。从陜至宽。

  觉亦如是 例于静也。应云如是初觉从于一身至一世界。静即是体是定。觉即是慧是用。初观成不见自身之相。名一身静。以身静时当体是觉。名一身觉。世界亦然。二起功用。

  善男子。若觉遍满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众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 知众生念者。世界既全成觉。众生全在觉中。故所起念无不了达。如影入镜镜照无遗。

  百千世界亦复如是 类此可解。说则以一例多。觉发则同时已遍。三诫邪证。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文义俱同上也。二幻观文二。一明正观。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钵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 前至静观不假外缘。大起幻门中须凭圣境。前威德段中圆说。故约大悲化生。今道场之内且自克修。故约大智求佛。亦可诸佛菩萨必以大悲为本。但依佛菩萨种种之门。自然具大悲也。道场之内且学悲心。限满对缘即将化用。渐次者前至静归体功则顿现。今随差别之相故应渐次。所以前有起于功用。今则无文。是斯意也。

  广发大愿自熏成种 愿者。希求欲乐之义。众生无始已来。念念希欲五尘之境。今已了悟。故发心念念希欲悲智六度等境。熏心成习故云种也。二诫邪证。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同上。三寂观文三。一修观成。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于禅那。先取数门 此有二意。一者先用数息观门。治诸觉观渐入妙境。然修出入息者。有六妙门。谓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或依次第。或随便宜。广如疏释。二者即下所知生灭心念。便是数门。

  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齐头数 由前心息相依息调心净。故了知心中生住异灭。粗细妄念本末分齐头绪数量。谓生灭各一。住四。异二。经无异字者。或脱或略。义必具有。据论所说十信凡夫觉灭相。三贤觉异相。十地觉住相。位满觉生相。觉生相者。动念都尽唯一心在。故论云。心无初相。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乃至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释曰。既云动念都尽本来平等同于一觉。正当此门绝待中观。问文无无念之言。如何同此。答三观体用文在前章。今此但明修之方便。彼有绝待之念。又有寂灭之文。由是科云灵心绝待。绝待无念一觉灵心岂非同邪。是知绝念之慧。方能了知生住灭念。故于此观明之。

  如是周遍。四威仪中分别念数。无不了知 初则宴坐照见。后则行住皆知。知即无患。譬如妖魅所欲着人。若知其名自然消灭。涅槃云。如人觉知是贼。贼无能为。二起功用。

  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睹所受用物 净身是圆觉自体。世界本在其中。观行成就全合灵源。如雨滴数固宜本分。非唯雨滴万物皆然。举一例诸。且标雨滴。凡夫之类迷此真心。随念所知。故无其用。三诫邪证。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文义准前。二总结。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前问云。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故具答已结云。是名等也。即知前段三观诸轮虽具释相。趣入方便是此所明。二遍修三观。

  若诸众生。遍修三种勤行精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如来本所示生。秖缘劝物修习。今三观既修则万行已圆。故就此人已名佛出。又即此人本觉离念。名为佛出。然前离四病。云证觉般涅槃。今修三观名如来出世。今以出世涅槃相对而释。有其二门。一约实义。二约对机。实义有三。一缘起即空之真谛。则非出非般。故大经云。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涅槃。二真如缘起之俗谛。则念念处处而出现。念念处处而涅槃。大经又云。菩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如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复如是。即念念也。又云。当知无有少许处空无佛身。即处处也。涅槃者。即如上遍一切处出现之佛身。既是缘起有为之相。念念即生即灭四相同时。今以生生即灭。为念念处处而般涅槃。三约第一义谛。即常住世常涅槃。谓寂而常照为住世。照而常寂为涅槃。对机者。机缘感则菩提树下而出现。机缘尽则双林树间而涅槃。故大经云。佛子诸佛如来为令众生生欣乐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生恋慕故。示现涅槃。譬如日出普照世间净水器中等。对今经意配释可知。然此三观虽各有证相。理实遍修方契圆觉。如前文说。三互修三观文三。一明修观不成。

  若后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 下中之下力不遂心。二令忏除惑业。

  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妒谄曲求胜上心 重发誓愿决心欲证。加功励志忏业断惑。论中亦云。若人修行信心。以从先世罪业众多障碍。应当勇猛礼忏等。三令随便互修。

  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复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有人色相所碍。空静之观难成。先观色幻。幻即全空静观方成。复有执定实色。碍于心识难修幻观。先知其体本无而不妨睹相。方成假幻。复有修中难成绝待。先知假全空而无假。空全而假无空。空假俱无绝于对待。方成寂灭。又有人直见心源。方知诸法即性故空。不坏相故假。或但从性现故假。无别所现故空。先后绮互如诸轮说。偈赞中二。全同长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圆觉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欲求无上道  先当结三期

  期限也。

  忏悔无始业  经于三七日   然后正思惟

  限内修行。

  非彼所闻境  毕竟不可取

  诫取邪证。

   奢摩他至静  三摩正忆持

   禅邪明数门  是名三净观(别修)

   若能勤修习  是名佛出世(遍修)

   钝根未成者  常当勤心忏

   无始一切罪  诸障若消灭

   佛境便前

  互修结前及安居之法。长有偈无。佛境出现长先偈后。余但文略耳。

  大文第三流通分。谓正宗之分法义已周。欲使广益他方远沾来世流传通泰展转无穷。故有此分。都无人传是不流。流则不住不滞。传之遇其障难是不通。通则不壅不塞。文五。一庆闻深法请问流通。二赞许伫听交感流通。三依问宣说内护流通。四禀命加卫外护流通。五时众受持总结流通。初文三段同上。今初。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可知。二正陈中二。一庆闻所诠。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 近庆道场远该一部。二请问能诠。

  世尊。此大乘教 然正宗分中但问所诠法义。法义虽已圆备。凡心难可任侍。闻时令会分明。过后恐还遗忘。事须持教以教贯穿。文既不遗。随文解义。依义起观。方成真正修行。故此问经教也。

  名字何等 解义先须识名。迷名于义不了。

  云何奉持 前虽已说持法。今问持教。

  众生修习得何功德 依理修行证圣。已知功德无边。受持名教。恐无利益故问。

  云何使我护持经人 使我诸菩萨等于末世中云何卫护受持此经之人。

  流布此教至于何地 十法行也。若人一向于此了义经教。供养写施听受读诵说释思修。如是分布流传。未审此人智慧功德毕竟至何位地。下三唱仿前。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三依问宣说文二。初且标能说能护之人。

  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 说此经佛既是真身。真身无碍尘沙同体。故一说即是多说。华严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又不了义经则随方有说不说。了义之教无佛不谭。如华严云。我不见有佛国土一说此经等。

  三世如来之所守护 亦如华严经云。我等诸佛护持此法。令未来世一切菩萨未曾闻者皆悉得闻。

  十方菩萨之所归依 因行之中无不从此成佛。

  十二部经清净眼目 良以推穷迷本照彻觉源。是以理贯群经义无不尽。于此若解则诸教焕然。若不了之何知正道。故云眼目。二正答所说所护之法文五。一答名字。二答所至。三答奉持。四答功德。五答护持。今初。

  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 经有五名。二名已释。

  亦名秘密王三昧 非器不闻名秘。随器异闻名密。三昧之名其数无量。圆觉三昧是彼根源。故称王也。

  亦名如来决定境界 极证之处。

  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 如来藏即圆觉在缠之名。妄不能变名为自…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