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性。随缘起妄名为差别。又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即是差别。
汝当奉持 敕令依此名义而持。谓已悟者文性离而持法。未悟者无离文而持义。是奉持之相也。然答奉持之问者。若以文显。则不妨。因说经名承其文势便于此答。若以义求。则在后顿渐门中。二答所至文二。一标行所依。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前云是诸众生清净觉地。又说无明贪爱四相四病。今云唯显如来境界者。下句自释。唯佛能说。故说无明等皆无所有正是佛境。佛境若不显现。众生岂得皆空。生若不空岂彻觉地。故华严信位即佛境甚深。虽智与知殊。皆佛境界。是此意也。二依修所至。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 十法行也。
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由经唯显佛境故。修之必至佛地。三答奉持文二一法。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 宗是顿教。事具渐门。既顿渐俱收。则迟速皆益。入与不入总可留心。故正宗中分上中下。二喻。
譬如大海不让小流 谓渐教则乖顿教。顿门必具渐门。
乃至蚊虻 此喻二乘受持。
及阿修罗 此喻菩萨受持。
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大海有无量之水。饮之则量腹少多。圆觉有无边法门。受之则随器顿渐。四答功德文三。一以施宝校量显闻经胜。意明其福。以福校量故。二以度人校量显说经胜。意明其智。非智不能度人故。又闻者假令不解。亦生其福。说者必无不解。故唯智也。三以宿因反验。显信经胜双明福智。初中二。初举劣。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 积福可知。二显胜。
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 如金刚经校量文例。谓世珍盈刹。能为漏果之资。妙法一言必获菩提之报。二以度人校量者。谓前以劣福显胜福。此以劣智显胜智。文二。初举劣。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 积德可知。二显胜。
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 凡全偈者。所谓四句。句有二种。谓文句义句。若约文句。即两句为半偈。若约义句。即说一切法本来空寂。是半偈也。显空体不空方为全偈。或无常真常为半及全。三以宿因显信经胜。双明福智者。经文自显文二。一明闻信。
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 二验宿因文二。一反显。
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 二顺明。
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 亦如金刚文势。然此宗信者。必是即解之信。信该果海不是小缘。故验宿因。亦非聊尔人耳。五答护持。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为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前问云何护持。今答意云。但莫令恶魔外道恼身心者。即是护持。然恼身心俱通魔外。若以义配者。外道以邪智惑人令疑。是恼心也。魔以神力令种种不安。乃至病等。是恼身也。故经说。众魔者乐生死。外道者着诸见等。二事皆令初心行人退屈。实藉护持。四禀命外护文三。一力士众。
尔时会中有火首 首头也。头有火焰故。
金刚 执此杵故。若取名者云露肩神。
摧碎金刚尼蓝婆 未详唐语。
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层。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我当守护如护眼目。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不退转 此神初发心时常发大愿。愿为力士护修行人。
其家 在家众也。
乃至永无灾障疫病销灭 凡发大心多有障难。障难多种略举灾病。故云乃至也。今由神护一切皆除。
财宝丰足 修道资缘也。不必富奢方名丰足。故次但云。
常不乏少 不乏少故。进趣妙门不退屈也。二天王众。
尔时大梵王 别指初禅王娑婆世界主。
二十八天王 总指三界。
并须弥山王 别名帝释。
护国天王等 别显四王。别标三类者。以梵与释诸佛转*轮时皆为请主护世持国使灾害不生故。于总列之外而更别明。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 正明护持三鬼王众。
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 亦云鸠槃茶。食人精血。其疾如风变化稍多。住于林野。管诸鬼众。故号为王。来至道场而为上首。
与十万鬼王 其数十万。一一若斯。依附深山或居岩穴。其形可畏通变极多。不属人天。住居鬼趣。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我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 无障难故不退。
其人所居一由旬内 一由旬则四十里。一云十六里。
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碎鬼神境界者。护佛菩提心故。五时众受持。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文殊所问经说。有三种义欢喜奉行。一说者清净。不为取著名利所染故。二所说清净。以如实知法体故三得果清净。即说益也。
自惟无始迷心海 旷劫漂沉生死波
尘沙诸佛出人中 浮木盲龟难值遇
何幸此身逢了教 千重疑滞类冰消
寻思累世积闻熏 惭愧多生善知识
上士慈悲哀末世 始终次第为咨询
能仁应感称心源 本末无遮顿演说
已采群筌扣真寂 随应圣旨解斯文
普回功德向众生 同入神通大光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卷下二》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