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性。隨緣起妄名爲差別。又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即是差別。
汝當奉持 敕令依此名義而持。謂已悟者文性離而持法。未悟者無離文而持義。是奉持之相也。然答奉持之問者。若以文顯。則不妨。因說經名承其文勢便于此答。若以義求。則在後頓漸門中。二答所至文二。一標行所依。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 前雲是諸衆生清淨覺地。又說無明貪愛四相四病。今雲唯顯如來境界者。下句自釋。唯佛能說。故說無明等皆無所有正是佛境。佛境若不顯現。衆生豈得皆空。生若不空豈徹覺地。故華嚴信位即佛境甚深。雖智與知殊。皆佛境界。是此意也。二依修所至。
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修行 十法行也。
漸次增進至于佛地 由經唯顯佛境故。修之必至佛地。叁答奉持文二一法。
善男子。是經名爲頓教大乘。頓機衆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 宗是頓教。事具漸門。既頓漸俱收。則遲速皆益。入與不入總可留心。故正宗中分上中下。二喻。
譬如大海不讓小流 謂漸教則乖頓教。頓門必具漸門。
乃至蚊虻 此喻二乘受持。
及阿修羅 此喻菩薩受持。
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大海有無量之水。飲之則量腹少多。圓覺有無邊法門。受之則隨器頓漸。四答功德文叁。一以施寶校量顯聞經勝。意明其福。以福校量故。二以度人校量顯說經勝。意明其智。非智不能度人故。又聞者假令不解。亦生其福。說者必無不解。故唯智也。叁以宿因反驗。顯信經勝雙明福智。初中二。初舉劣。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 積福可知。二顯勝。
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如金剛經校量文例。謂世珍盈刹。能爲漏果之資。妙法一言必獲菩提之報。二以度人校量者。謂前以劣福顯勝福。此以劣智顯勝智。文二。初舉劣。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河沙衆生得阿羅漢果 積德可知。二顯勝。
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凡全偈者。所謂四句。句有二種。謂文句義句。若約文句。即兩句爲半偈。若約義句。即說一切法本來空寂。是半偈也。顯空體不空方爲全偈。或無常真常爲半及全。叁以宿因顯信經勝。雙明福智者。經文自顯文二。一明聞信。
善男子。若複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 二驗宿因文二。一反顯。
當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種諸福慧 二順明。
如是乃至盡恒河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亦如金剛文勢。然此宗信者。必是即解之信。信該果海不是小緣。故驗宿因。亦非聊爾人耳。五答護持。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爲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前問雲何護持。今答意雲。但莫令惡魔外道惱身心者。即是護持。然惱身心俱通魔外。若以義配者。外道以邪智惑人令疑。是惱心也。魔以神力令種種不安。乃至病等。是惱身也。故經說。衆魔者樂生死。外道者著諸見等。二事皆令初心行人退屈。實藉護持。四禀命外護文叁。一力士衆。
爾時會中有火首 首頭也。頭有火焰故。
金剛 執此杵故。若取名者雲露肩神。
摧碎金剛尼藍婆 未詳唐語。
金剛等八萬金剛。並其眷層。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衆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衆。晨夕守護令不退轉 此神初發心時常發大願。願爲力士護修行人。
其家 在家衆也。
乃至永無災障疫病銷滅 凡發大心多有障難。障難多種略舉災病。故雲乃至也。今由神護一切皆除。
財寶豐足 修道資緣也。不必富奢方名豐足。故次但雲。
常不乏少 不乏少故。進趣妙門不退屈也。二天王衆。
爾時大梵王 別指初禅王娑婆世界主。
二十八天王 總指叁界。
並須彌山王 別名帝釋。
護國天王等 別顯四王。別標叁類者。以梵與釋諸佛轉*輪時皆爲請主護世持國使災害不生故。于總列之外而更別明。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 正明護持叁鬼王衆。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 亦雲鸠槃茶。食人精血。其疾如風變化稍多。住于林野。管諸鬼衆。故號爲王。來至道場而爲上首。
與十萬鬼王 其數十萬。一一若斯。依附深山或居岩穴。其形可畏通變極多。不屬人天。住居鬼趣。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而白佛言。我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 無障難故不退。
其人所居一由旬內 一由旬則四十裏。一雲十六裏。
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碎鬼神境界者。護佛菩提心故。五時衆受持。
佛說此經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文殊所問經說。有叁種義歡喜奉行。一說者清淨。不爲取著名利所染故。二所說清淨。以如實知法體故叁得果清淨。即說益也。
自惟無始迷心海 曠劫漂沈生死波
塵沙諸佛出人中 浮木盲龜難值遇
何幸此身逢了教 千重疑滯類冰消
尋思累世積聞熏 慚愧多生善知識
上士慈悲哀末世 始終次第爲咨詢
能仁應感稱心源 本末無遮頓演說
已采群筌扣真寂 隨應聖旨解斯文
普回功德向衆生 同入神通大光藏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下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