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上二▪P4

  ..續本文上一頁道無想。淨居唯聖。異余天故。五出世諸法。

  彼清淨故 想牒前世間諸法也。

  十力 然如來唯一諸法實相智力。此力有十種用故說爲十。總名力者。能摧怨敵故。不可屈伏故。一知是處非處。謂總知一切諸法因緣果報。則降伏無因惡因。知人可度不可。二知過現未來善等叁種業及順現等叁報。知所度有障無障。叁知諸禅解脫叁昧垢淨。及知依此所得諸果。四知信等五根上中下。五知種種欲樂。令舍不淨增淨。六知一叁五乘貪嗔癡等種種性欲。知即時異時誰可度不可等。七知一切道至處。八知宿住。九知死此生彼。即天眼智也。獨此從所依得名。十知自解脫無疑。亦知衆生漏盡涅槃。然佛力無量。度人因緣故但說十足辨其事。

  四無所畏 一正知一切法。謂佛誠言我是一切正智人等。二盡諸漏及習。言我漏盡等。叁說一切障道法。四說出苦道。佛作誠言說此四法。決定無畏。

  四無礙智 智緣四境無拘礙故。一法。如說地水火風等。二義。如堅濕暖動等。叁辭謂得彼方言以說地等。四于叁種智中樂說。上依智論。若約華嚴則初二異此。謂一知自相。二知別相。又一知自性。二知生滅。又一法智。二比智。又一知一相。二知蘊界等。又一知一乘平等性。二知諸乘差別性。後二則同。謂辭則說于法義。樂說乃辭中別義。

  佛十八不共法 力等二乘有分。此無分故。一二叁如次配身口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舍。七欲。八精進。九念。十慧。十一解脫。十二解脫知見。上六皆雲無減。十叁四五一切身口意業隨智慧行。十六七八以智慧知過未現在通達無礙。問無見頂相等亦無與共。雲何不說。答此十八中但說智慧功德。不說自然果報法。上從力等。至此四科全依智論。

  叁十七助道品 助謂資助。助正道故。道即是因。所謂止觀。品即是類。正因類故。亦雲菩提分。分亦因義。叁十七者。謂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然但以十法爲體。謂精進定慧各八。念四。戒叁。信二。輕安喜舍思惟各一。初四念者。一觀身五種不淨。謂種子住處自相自性究竟。二觀叁受皆苦。謂苦樂舍。叁觀心念念無常。四觀諸法無我。此對治凡夫四倒也。又觀身畢竟空。觀受內外空。觀心無所有。觀法但有名。此對治二乘四倒也。四正勤者。四念處火。若得勤風則無所不燒。故次辦之。精進爲體故總名勤。異外道勤故名爲正。雖是一勤。隨義分四。一未生之惡遏令不生。二已生之惡斷令不續。叁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廣。四神足者。欲勤心觀。欲謂樂欲。勤謂無間。心謂定也。專一境性。觀謂慧也內自揀擇。以勤過散亂智火微弱故須定製。即所欲自在。神即神通。足即是定。由出世法最勝自在。欲等四定能證此故。名爲神足。亦名如意足。所欲如心故。五根者。信進念定慧。此五通生出世間法。由前叁科此不可拔故。前叁至此總得名根。五力者。即前五根增長。魔梵等不能屈伏。又能損滅不信等障。故名爲力。七覺者。謂念是所依支。由系念故。令諸善法皆不忘失。擇法是自體支。覺自相故。精進是出離支。由此勢力能到所到故。喜是利益支。由心勇悅身調適故。輕安定舍皆不染汙支。能除粗重故。依定轉依故。行舍平等永舍貪憂。故七皆雲覺支也。雖一刹那七法俱起。而隨行相各說功能。八正道者。謂正見是分別支。依前所證真實簡擇故。下七亦一一雲正。思惟是誨示他支。如其所證方便安立。思惟名義發語言故。下叁皆是令他信支。謂語者。善依所證問答決擇。令他信有見清淨故。業是身業。進止正行具足。令他信有戒清淨故。命者。如法乞求依聖種住離五邪命。精進是淨煩惱障支。由此永離一切結故。念是淨隨煩惱障支。由不忘失。正止舉相。永不容受沈掉等故。定是能淨最勝功德障支。由此引發神通等無量勝功德故。上之七類次第者。謂聞法已先當念持。次即勤修。勤故攝心調柔。柔故信等成根。根增爲力。七覺分別。八正正行。總已喻顯。法性如地。念處如種子。正勤爲種植。神足如抽芽。五根如生根。五力如莖葉增長。開七覺華。結八正果。

  清淨 通言力等皆清淨也。

  如是乃至 超越多法。謂叁身四智五眼六通地度果向緣谛處定等。

  八萬四千 然法門廣說無量無邊。今齊此結數者。對治塵勞故。塵勞即有八萬四千。一一對翻即皆淨法故。染與淨數無增減故。論雲不覺念起見諸境界。故說無明乃至具有過恒沙等妄染之義。對此義故心性無動。即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

  陀羅尼 得總持菩薩。于一一法中。持一切法故。

  門 從一一法中。入一切法故。

  一切清淨 總結也。問世出世法二相有殊。如何此經皆雲清淨。答前已說之。今複更釋。謂若凡聖對治。即勝劣全殊。若稱法界而觀一種。總是幻化。皆從緣起無自體故。如有一鏡現種種雜穢瓦礫。複有一鏡現種種勝妙珍寶。癡孩不了貴賤懸殊。智者達之一無差異。觀智圓明心識淨者。亦複如是。見世出世若聖若凡。一切皆空。空是覺體。故下文雲。見佛世界猶如空華。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秖緣稱理平等。所以名曰聖人如其重聖輕凡欣真厭妄。縱令修習。豈證真源。然上從覺圓明故。展轉蹑前相由。以顯世出世間諸法清淨。至此五段曆法備周。余六七兩段。但是結通他身他界。更無別義。五段相由者。謂心本清淨。由不覺故名賴耶識。相應于意複曰見塵。起于現行有根識境。中有能造故說四大。由是具足處界諸有有漏之法。對治此等有修有證。複成無漏因行果德。今既覺了圓明故。心意識及所變等展轉清淨。皮之不存毛無所附。然無漏法若約人修證。則先因後果。今據法本末。故先果後因。亦如論中根本滅故粗染隨滅。六自他正報。

  善男子。一切實相 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從緣生故。會緣入實即爲實相。故智論雲。照色等空即名爲實相。性空實理離于顛倒非虛僞故于空見空亦名顛倒于空無著乃是實法。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無遷無變究竟常住。無量義經雲。如是無相不相不相無相是名實相。

  性清淨故 此實相從本已來自性清淨。一切妄法所不能染。比迷似染。今悟本淨名性清淨。

  一身清淨 由前悟得根識塵大世出世間諸法皆歸實相清淨。方始成就此人。一身清淨故諸段清淨。皆牒前文。唯此獨指實相。以爲淨之所以。

  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 既于自身證實相理。亦見一切衆生同一清淨實相。以觀一切衆生不取于相同圓覺性故。志公雲。以我身空諸法空。千品萬類悉皆同。又下文雲。圓覺普照寂滅無二。始知衆生本來成佛。

  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衆生圓覺清淨 以般若正智遍觀衆生。菩提涅槃無漏智性本來具足也。此乃一人悟性。知一切衆生本性清淨。非謂一人修道多人成佛。七一多依報。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于虛空圓裹叁世 國土淨穢皆由自心。衆生劫燒我土安隱。羸髻鹙子二相不同。案地寶嚴坐蓮無異。況乃心冥覺性。識智無生。身土依真。染淨俱泯。廓通法界。清淨湛然。圓謂圓遍虛空。裹謂含裹叁世。叁世者豎極。虛空者橫周也。

  一切 橫豎總該。

  平等 本末味同。

  清淨 都結七段。

  不動 冥于一如。然上七段悟時既相蹑清淨。迷時亦相蹑垢染。應雲。覺不明故令心不淨。心不淨故見塵不淨。見塵不淨故眼根不淨。如是乃至一多世界不淨。文勢及義意對經可知。第二空色同如前之七段。即空色無礙。此當泯絕無寄。彼觀雲。動念即乖法體。反顯法體本不動也。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 蹑前起後也。由前雲盡于虛空平等清淨。即知相盡同空。空既本無生滅動搖。當知諸法亦本不生亦不待滅。一一當體如如不動。

  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然一切法唯依覺性生滅動轉。諸法既盡虛空皆不動故。則覺性不動也。如波不起水則湛然不動。理齊故言平等。故法華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法句經雲。諸法從本來無是亦無非。是非相寂滅。本來無所動。然諸法與覺性平等。未名理事無礙法界者。夫理事無礙。要須多事全同一理而寂然。一理全成多事而遷變。即動即靜即靜即動。生滅廣陜一切皆爾。翻覆無礙。今但一向不動。但是攝色等事同真空理。故唯名真空觀。

  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還如前七段曆諸法門。經恐文繁略標首末。義兼中間故雲乃至。後段乃至之言亦例此知。第二理事無礙法界。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據法界觀此有十門。一理遍于事。二事遍于理。叁依理成事。四事能顯理。五以理奪事。六事能隱理。七真理即事。八事法即理。九真理非事。十事法非理。今言遍滿法界者。正是第二門行相。兼于余門義理。謂此即理之諸法與理不異故。一一自遍法界。不同前門沒體攝歸理中。故此名理事無礙也。既遍法界。即知動靜無礙一一周遍。言覺性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者。由前門已顯六根等與覺性平等。平等者。即無分毫之異也。即與覺性不異。覺性圓無際故。當知六根亦圓無際。故遍滿法界。若言不遍滿即是有際。有際即與覺性成異。異則乖于前門。故蹑前雲。圓無際故。故首楞雲。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六塵已下皆例前知。第叁周遍含容觀。即事事無礙也。謂隨舉一塵即遍一切法中。又含一切法在自塵中。一塵既爾。一切法皆然。故雲周遍含容。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 舉所依性。爲事事遍滿無礙之所由也。

  根性塵性 此是各指根塵自性。非謂泯根攝塵歸于一性。

  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 謂根之與塵皆是事法。例前七段。…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上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