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如來 本覺名如始覺名來。始本不二名曰如來。是則衆生有本無始。是如不來。
光嚴 重重交光照曜炳著。
住 安住永絕攀緣。
持 任持不失不壞後明凡同。
是諸衆生清淨覺地 迷真起妄妄見衆生。妄體元空。全是本覺。心地妄不能染故雲清淨。故論雲。一切衆生本來常住入于涅槃。然聖證此境。直曰住持。凡不知同但指覺地。叁總彰稱體圓遍。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 凡聖身心取相似異。相皆虛妄當體寂滅。寂滅故平等皆同一際。即圓覺本際。
圓滿十方 既與覺體無異故。隨體圓滿周遍法界。
不二隨順 隨順不二也。西域語倒。譯者回文不盡故也。生死涅槃爲二。凡夫順生死。二乘趣涅槃今皆不住故雲隨順。又依報則淨穢不二。正報則生佛不二。克體則身心不二。通該則自他不二。與此相應是隨順矣。二稱真現土。
于不二境 佛無現土之念。如明鏡無心。
現諸淨土 無念而應緣。如明鏡無心而現像。故肇公雲。淨土穢土益隨衆生之所宜。淨者示之以寶玉。穢者示之以瓦礫。美惡自彼于我無定。無定之土乃名淨土。隨類普應。故雲諸也。然土雖多種不出其叁。一法性。二受用。叁變化。若開受用自他即成四土。統唯二種。謂淨及穢。或性及相。然此二種。一質不成淨穢虧盈。異質不成一理齊平。有質不成搜原則冥。無質不成緣起萬形故。形奪圓融無有障礙。前凡聖一體者。從自受用入法性土。此應諸菩薩即從法性現他受用。故次雲。與大菩薩乃至同住如來平等法會。叁同體法衆文叁。二總標。
與(並及)大 登地已上。
菩 菩提此雲覺。即所求佛果。
薩 薩埵此雲有情。即所化衆生。又此人有了悟之覺。余緣慮之情。又此是求菩提之有情也。
摩诃薩 摩诃大也。謂此有情信大法解大義發大心趣大果修大行證大道故。故華嚴中地前雲摩诃薩。然今例者唯是地上。
十萬人(標數)俱 一時一處一別列。
其名曰 夫聖人無名爲物立稱。多依行德。隨宜別標。標立千差皆有所表。今各以所論法義對釋其名。文理昭然。非強穿鑿。
文殊師利菩薩 此雲妙首。亦雲妙吉祥。表信解之智故。亦雲妙德。表證智故。文中說本起因地。究真妄以成正解。成就信根故。請問人當此菩薩。
普賢菩薩 略有叁釋。一約自體。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二約諸位。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叁約當位德無不周曰普。調柔善順曰賢。表于理行。今此門中依圓覺妙心征幻法。而明正行。故當其問行解不二。即是毗盧遮那。是爲叁聖。故次文殊。
普眼菩薩 由此法門令觀身心無體。根識塵境。世及出世。自身他身。一切清淨遍滿法界。普同諸佛。觀行成就頓見如此境界。是真普眼也。此含悲智。謂普見諸法清淨。是大智普眼。普見衆生成佛。是大悲普眼。
金剛藏菩薩 從喻爲名。金剛堅而複利。堅則無物可壞。利則能壞一切。此菩薩智亦爾。煩惱不能侵。外魔不能。動堅也。能破諸障斷人疑惑。利也。故起叁重甚深之難。以消末世之疑。疑心既無。即具無盡功德。故複雲藏。
彌勒菩薩 此雲慈氏。慈是其姓氏也。名阿逸多。此雲無勝。勝德過人故。今以姓而呼但雲彌勒。由此門深究愛根蕩除細惑。所以五代修證皆屬輪回。彌勒是等覺菩薩一生補處。表除微細惑習即得正覺圓明。
清淨慧菩薩 表在此門修證地位因果相中。而智慧不住不著。虛心忘相。不爲行位差別之相所染。
威德自在菩薩 叁觀成就功用猛利。邪魔不能娆。妄惑不侵故。
辯音菩薩 佛以一音逗于萬類。雖此門統明叁觀。而隨機單複不同。故二十五輪各皆證入。此菩薩善能辯別隨類圓音。故當其問。
淨諸業障菩薩 一切業障盡依四相而生。此門問答。除之諸業自然清淨。
普覺菩薩 從前諸過已離四相又除然于用意行心仍余作止任滅之病。覺猶未普。至此決擇四病覺性無瑕。普覺諸病故當此矣。若具指者。普覺本末。普覺粗細。普覺淺深。
圓覺菩薩 然此正宗中諸菩薩等。與佛問答。發揚本意。欲顯圓覺。但緣節節過患未盡。義意未圓。收機未普。故表法菩薩未標圓覺之名。今有叁意得名圓覺。一前雖病盡理圓。仍恐下根難入。此又曲開方便叁期道場。即上中下機普歸圓覺。二由前節級行解已圓。至此名爲證極。證極之境更無別體。唯是圓覺。叁最初標指圓覺爲陀羅尼門者。從本起末。今顯義已周還至圓覺者。攝末歸本。表此叁意故當此門。
賢善首菩薩 調柔善順曰賢。賢之與善義意無別。賢則亞聖。善則順理。首是頭首。欲使萬善齊興。俱順真理成正因位。亞次聖果者必藉經教流通。經教流通是賢善之首故。流通分中當此菩薩。
等 等有二意。一等所列。二等所余。
而爲上首 爲十萬之標領也。叁總歎。
與諸眷屬 稱性之衆必具主伴。如華嚴說。此約自他融攝。若但約自心。即智度爲母等。
皆入叁昧 由入定故得住佛境。
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當爾之時凡聖體同因果一相故。言法會者。法性之會無我無人。自下正宗分中十一重問答。束之爲二。初一問答。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後十問答。令依解修行隨根證入。初者頓悟本有圓覺妙心。本無無明生死。方名真證信解。不認妄念不執異見故也。成本起因者。最初發起之因。然頓教因地總有叁重。初了悟覺性次發菩提心。後修菩薩行。謂若不了。自心何知正道。故多劫修行非真菩薩。次不發大心無由起行。故善財先陳已發方問行門。論中亦先問示二覺。次令發叁心。後方修五行。今本起因即初二也。至文當示。文中四。一申請。二贊許。叁伫聽。四正說。此四段下十皆同。初中叁。初進問威儀。次正陳辭句。後叁展虔誠。下十初段皆有此叁。今初進問威儀。
于是 指住之辭。
文殊師利菩薩 名義已如上釋。次下皆咨求法要恭敬之儀。
在大衆中即從座起 與一切凡聖同住平等法會。從法空之體起悲濟之用。
頂禮佛足 以己最尊之頂。禮佛最卑之足敬之至也。敬是意業。意業無狀故。以身口表之。經標白言及下歎大悲。即口業矣。
右繞 隨順義也。表順覺性。
叁匝 顯佛一體叁寶叁身叁德。表自願滅叁道等。諸有叁數表義例知。
長跪 安危不易。
叉手 信解合體心境交參。
而白佛言 上皆經家綴緝。次下即菩薩正陳辭句。文叁。一問本起之心。
大悲 咨求法要本爲衆生。故偏舉大悲之德。六波羅蜜經雲。雲何大悲能除重擔示勝義故。成就有情住法性故。
世尊 第十號也。具上九號爲世所尊。
願爲此會 平等法會。
諸來法衆 皆稱法性故。
說于 指下所請宣說之法。
如來本起 佛昔根本所起最初之法。
清淨 圓照本體元無煩惱。
因地 因行所依之心地也。上文雲。是諸衆生清淨覺地。
法行 稱真法之行。大集經說。若有比丘讀誦如來十二部經。樂爲四衆敷揚廣說思惟其義。是名樂讀乃至是名思惟。不名法行若有比丘能觀身心。乃至境界都息。永離煩惱其心寂靜我則說之名爲法行。然菩薩所請說者。意雲。夫求果者必觀于因。因若非真果還是妄。如造真金佛像。先須辯得真金。成像之時體無增減故。請說本起因地。爲萬行所依也。下文佛答。照圓淨覺本無無明等。爲因體也。即前第一重了悟覺性。二問發心離病。
及說 及有二義。一簡前義。顯是二問。二合集義非但請說因地。亦及請說發心。
菩薩于大乘中 大乘之體是本始覺。今請于覺悟心中說發心。
發清淨心 即前第二發菩提心也。直心正念真如故清淨矣。故偈中直雲。菩提心也。華嚴雲。忘失菩提心而修諸善根。魔所攝持。既爲所攝。即過患衆多。故請發心因緣令得永離。且中間忘失善根。猶彼攝持況都未發心諸行。豈離彼業。
遠離諸病 一發之後永無忘失。無忘失故魔惑不娆。下佛答。有無俱離覺照亦泯。能所絕等即離諸病。此乃不發一切心。名真發清淨心也。叁明遠被當來。
能使未來末世衆生 佛滅度後正法像法各一千年。末法萬年。末法即爲末世。去聖遙遠深可懸憂。故顯益中偏垂結指。又初標此會。後結當來。影略而言。現未俱益。金剛叁昧經中解脫菩薩。亦爲末劫五濁衆生。請宣一味決定真實令等同解脫。
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謂末法中正解難得。其有或恣心五欲。或宗習異道。或執滯二乘者。置之言外。總有發意唯求大乘。若不聞此法門亦墮邪見。離本心外別有所求。見妄見真並爲邪見。後叁展虔誠。
作是語已 正語而禮非儀也。
五體 四支及頭。
投地 不唯拜手而已。
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若唯一度未展虔誠。若過于叁禮煩則亂。故叁周終始。顯示真心。佛雖已知垂範應爾。二贊許。
爾時 文殊禮畢之時。
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 先贊後許。
善哉善哉 智論釋雲。再言之者善之至也。大乘了義理合宣揚。針芥未投且默斯要。既當嘉會根熟鹹臻。將演妙門必資發問。今之所請實謂起予。利樂寔多。再言歎善。
善(順理)男子(剛斷)汝等 等諸菩薩雖一人之言言衆人之意也。
乃能爲諸菩薩。咨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爲末世一切衆生求大乘者 此下乃至不墮邪見。牒所問辭正述善之所以。
得正 非住于法。
住 安心覺海永息攀緣。
持 任持萬行無漏無失。
不墮邪見 釋成正字。
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許也。誡令審谛勿雜余緣。無以生滅心行聽實相法。智論偈雲。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于語義中。踴躍聞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可爲說。叁伫聽。
時 佛贊許時。
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略疏·卷上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