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上嘗說:“法身充滿于世界,普現一切衆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常處此菩提座。”(出《華嚴經》)是凡叁藏十二部經典及吾人所修之一切法門,惟得涅槃妙心,無二義也。釋迦佛說:“十方國土中,惟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于衆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于世,惟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注:出《法華經》)
溯佛法之源流而知有宗派,成實、俱舍兩宗逐漸微茫不具論外,尚可分爲八:即禅宗、律宗、天臺宗、賢首宗、慈恩宗、叁論宗、密宗、淨土宗是也。如據經分宗,則《心經》以破空顯現實相般若爲宗旨,歸屬叁論宗自無異義。然其它各宗,亦均可引入而作喻比,殊途同歸,理無二致,即經典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也。茲分別言之:
禅宗以見“本來面目”爲旨趣。如向上一著,打破疑團,即見本來面目,則無量劫生死和盤托出矣。本來面目即實相般若,向上一著打破疑團,即打破根本無明。
律宗即“南山宗”,以證“無上菩提心”爲旨趣。持一戒則多戒必持,行住坐臥念五十叁個偈句,然後破無明,得證無上菩提心界。無上菩提心即實相般若,無明即根本無明。
天臺宗即“法華宗”,以證“圓覺”爲旨趣,破最後一品無明得證圓覺,即實相般若,一品無明即根本無明。
賢首宗即“華嚴宗”,一名“法界宗”,以見“一真法界”爲旨趣。須將細微無明打破,始得理無礙、事無礙、事理無礙、事事無礙,而到一真法界矣。一真法界即實相般若,細微無明即根本無明。
慈恩宗即“法相宗”,一名“唯識宗”,以見“真如法界體性智”爲旨趣。即以阿賴耶識利用六識轉藏識,藏識轉破,然後將阿賴耶識、末那識、六識、前五識等轉爲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所謂真如法界體性智即實相般若,藏識即根本無明(見《楞伽經》)。
密宗有作“密宗”、“行密宗”、“瑜珈密宗”、“無上瑜珈密宗”,即以身、語、意叁業爲叁金剛。叁金剛即實相般若,叁業即根本無明。
淨土宗即“蓮宗”,以見“自性彌陀”爲旨趣。用見、聞、覺、知,使舌根念佛,淨念相繼,無明一破得見自性彌陀,則證常寂光淨土矣。老宿雲:“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其斯之謂欤!自性彌陀即實相般若,無明即根本無明。
總上所說,對于《心經》要旨雖未發揮盡致,然大體亦不外乎是矣。
再作辯證如下:
佛性不起妄念,而觀照般若之見聞覺知能起妄念。老宿雲:“真如不起妄念,起妄念者即非真如。”《林間錄》載唐禮法師<真妄偈>曰:“真性法本淨,妄念何由起?從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無初即無末,有終應有始。無始而無終,長懷懵茲理。”
根本無明與一念無明不同之點,即一爲無知無覺、無生無滅的,一爲有知有覺、有生有滅的。
實相般若與本無明不同之點,即一爲有知有覺、無生無滅的,一爲無知無覺、無生無滅的。
《指月錄》雲:“未見實相般若以前,佛性不受熏染;見得實相般若以後,觀照般若、方便般若、一念無明皆變爲佛性。”世間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間法,不能于世間法分別佛法,不能于佛法分別世間法(注:出《華嚴經》)。
龍樹菩薩所著之《大智度論》謂:“佛性不空,其空不著空。”空又不空即根本無明。
心外之心即涅槃妙心,然見涅槃妙心後,則心外無心矣。
常住真心與思想心不同之點,即一爲真知真覺,所謂終日知不離知,終日覺不離覺,而一切之善惡、是非種子不能立足;一爲有見、聞、覺、知,其裏面有善惡、是非等種子。故維摩诘居士說:“法離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
實相般若生來即不能變,是謂“法身”;觀照般若變爲大圓鏡智,是謂“報身”;一念無明變爲平等性智,六識變爲妙觀察智,前五識變爲成所作智,是謂“應身”。
實相般若名“常寂光淨土”,觀照般若名“實報莊嚴淨土”,一念無明名“方便有余淨土”,方便般若名“凡聖同居淨土”。如顯示佛性後,則實報莊嚴、方便有余、凡聖同居各淨土,皆變爲常寂光淨土。
實相般若即真如,根本無明即藏識(是說見《楞伽經》)。
以上名詞,散見各書,有不同者,茲爲分析列表如左:
或謂心有譬喻之義,《般若經》多至六百卷,《心經》在《般若經》中能總持一切。譬如人身中之有心,以心爲總要機關也,故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亦通。
《心經》是辨別心之作用的,以實相般若爲體──即以顯示佛性爲依歸;以觀照般若爲宗──將先天無極性觀照破;以方便般若爲用──用以破根本無明。
以上釋名、顯體、明宗、論用之四種意義均已說過。茲再就判教言之,判者,是分別之義;教者,即經典之謂也。釋迦佛十九歲出家,遊曆各地,經五年之久,後至雪山居住;又有五年,而一切思想滅盡不起,知是犯著滅病,必將此病除掉,方可打破根本無明,顯示佛性;用功又複一年,至臘月初七日晚間明星出時,忽然無明一破得見佛性。佛曰:“奇哉!奇怪哉!一切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惟因執著迷昧,不能證得耳!”遂下山說法,時年叁十歲。從是歲起共說法四十九年有半,計分五個時期,後世稱爲五時說法:第一時期說《華嚴經》(專言圓頓一乘,發揮涅槃妙性);第二時期說《阿含經》(專言因果);第叁時期說《方等經》(贊大褒圓,呵偏斥小);第四時期說《般若經》(破空顯現真如實相);第五時期說《法華經》(開權顯實,會叁歸一)及《涅槃經》(最後追說)。按期增高,逐漸精進,故有奶酪生酥、熟酥醒醐之比也。《般若經》共分八部,即《大品般若》、《小品般若》、《道行般若》、《光贊般若》、《放光般若》、《文殊問般若》、《勝王般若》、《金剛般若》是也。《心經》是說《光贊般若》時所說。
《心經》譯本共有七種,以唐朝玄奘法師所譯者號稱精赅,且文字明白曉暢,故最流通焉。
釋正文
凡經文皆分爲叁分,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此晉道安法師所闡發者。序分如首,五官俱存;正宗分如身,髒腑無阙;流通分如四肢,運行不滯。《心經》是自“觀自在菩薩”起至“度一切苦厄”止,爲序分;自“舍利子!色不異空”起至“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止,爲正宗分;自“故知般若波羅蜜多”起至“菩提薩婆诃”止,爲流通分。
1、序分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者,觀聽圓明,智慧無礙,于法無取無舍,于根、塵、境、識無障無礙,得大自在之謂也。表示吾人各個所有之佛性,是如如不動的,是大自在的,諸佛得之不增一點,衆生迷之不少一點,言胎、卵、濕、化生之一切衆生,無一不有佛性,惟以能否顯示而有差異耳。故《梵綱經》載釋迦佛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當成佛;我是已成之佛,爾等是未成之佛也。”菩薩,即“菩提薩埵”之簡稱。菩提,譯曰“覺”,亦譯曰“普濟”;薩埵,譯曰“有情”,亦譯曰“人”。合講即吾人均有佛性,我今普濟汝等使之覺悟也。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行”是用功、苦行之義。衆生固各有佛性,然必使觀照般若,利用方便般若打破根本無明、始能顯示,斯須辛苦一番也。“深”是顯示佛性事非容易,要努力向前,勇邁究取,念茲在茲,即是銅牆鐵壁亦爲之穿,銅牆鐵壁即根本無明之喻也。故老宿雲:“不經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又雲:“假如今生不見實相,縱使骨枯髓幹,終不放舍耳!”“般若”譯曰“智慧”,“波羅蜜多”譯曰“到彼岸”,“時”是指顯示佛性後,永久不壞,無窮無盡之時期也。合講即是使觀照般若,利用方便般若打破根本無明,依此修行,功行甚深,即能顯示佛性,而佛性一經顯示,則永久不壞,這時自是另有一番景象。
照見五蘊皆空。
色、受、想、行、識謂之“五蘊”,五蘊即五陰,一名“五衆”。蘊,積聚也,藏也;陰是蔽覆之義。謂積聚身心,蔽覆本性也。色即見到色相,受即印上腦筋,想即發生幻想,行即追求造作,識即造成現業。言顯示佛性後,覺照周遍圓滿,五蘊本體即成真如本體。空者,是空其五蘊虛妄不實之相而已,本來妙理自性無可空也。古德有偈曰:“除癡須是色蘊滅,大圓鏡智得顯現。受蘊消滅我慢空,平等性智無不融。要除貪業滅想蘊,妙觀察智無魔蹤。行蘊消滅妒嫉除,成所作智起大用。識蘊消滅瞋心除,法界體性智周遍。”
五蘊在觀照般若裏面,人之最初入胎五蘊,次住胎五蘊,次出胎五蘊,又次外界來的五蘊,裏面出的五蘊,尚有生來的五十種五蘊。
入胎五蘊:人死後,肉體是死的,靈魂是出來的,謂之中陰(一以業爲主)。有七天期限,在此期內,飄飄蕩蕩,轉入人、鬼、畜生各道之一道,然期限亦可延長,但最多不過七七四十九天。中陰投生緣熟,見男女交合,起一愛欲心,愛欲爲因,愛命爲果,因是看見,果是入胎,欲心重者成女,輕者成男(注:出《大般涅槃經》)。以五蘊言之,見男女交合是“色”,見交合印入腦筋是“受”,起愛欲心是“想”,思加入是“行”,入胎是“識”。
住胎五蘊:人在母胎腹內成形,亦有五蘊,胎在腹內,與在家無異。譬如胎想吃物是“色”,心裏印進是“受”,快來是“想”,得到是“行”,吃下是“識”。凡女人坐胎後想食之物品,多非夙昔所嗜者,或得到後食之頗多,斯即入胎五蘊使之然也。
出胎五蘊:人出胎後亦有五蘊。譬如見得一物是“色”,印進腦中是“受”,要買是“想”,去買是“行”,買到是“識”。
住世五蘊:人之幼年經過印在腦裏,現在回想起來,是裏面出的五蘊;現在的事印在腦裏,是外界來的五蘊。此皆住世之五蘊也。
作夢,是夜間發現白天之五蘊。其中有夢中吟詩作文、騰空越壁,此皆宿世五蘊潛伏于腦內而一時翻出也。
生來五蘊:生來五蘊,即諺語所謂:“山河易改,…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批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