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控腳腳知,故名正遍知,離此之外,更無別佛,此身即有生滅,心性無始以來,未曾生滅,身生滅者,如龍換骨、蛇脫皮、人出故宅,即身是無常,其性常也,南方所說,大約如此。」師曰:「若然者,與彼先尼外道,無有差別,彼雲:我此身中,有一神性,此性能知痛癢,身壞之時,神則出去,如舍被燒,舍主出去,舍即無常,舍主常矣,審如此者,邪正莫辨,孰爲是乎,吾比遊方,多見此色,近尤盛矣,聚卻叁五百衆,目視雲漢,雲是南方宗旨,把他《壇經》改換,添糅鄙談,削除聖意,惑亂後徒,豈成言教,苦哉,吾宗喪矣,若以見聞覺知是佛性者,淨名不應雲,法離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
志公〈十四科頌〉雲:「百歲無智小兒,小兒有智百歲。」
亦愚癡,亦小騃。
大人無智曰愚,小兒無智曰騃,二乘如愚,外道如騃,惟大乘不然,如《維摩诘經》雲:「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
空拳指上生實解,執指爲月枉施功。
《圓覺經》雲:「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複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以手指指月示人,而人誤認此手指爲月,佛性譬如月,根塵識譬如指,二乘認見聞覺知爲佛性,如認手指作月亮,終不能見月亮。
根境法中虛捏怪。
二乘認四相爲佛性,四病爲用功法門,在根塵境中,轉徒自捏怪而已。
不見一法即如來。
《金剛經》雲:「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方得名爲觀自在。
司空山本淨禅師偈曰:「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味觸常叁昧,如鳥空中只麼飛,無取無舍無憎愛,若會應處本無心,始得名爲觀自在。」
了即業障本來空。
明心見性後,自性中本無業障,如二十四祖師子尊者、慧可大師,皆明心見性,而死于非命,究爲了乎抑不了乎,皓月供奉問長沙岑和尚,古德雲:「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夙債,只如師子尊者,二祖大師,爲甚麼得償債去?」沙曰:「大德不識本來空」,月曰:「如何是本來空?」沙曰:「業障是」,曰:「如何是業障?」沙曰:「本來空是」,月無語,沙以偈示之曰:「假有元非有,假滅亦非無,涅槃償債義,一性更無殊」,僧問大德:「如何是業障?」答曰:「本來空」,問「如何是本來空?」答曰:「業障」。
未了還須償宿債。
未明心見性之人,果報即是果報。
《華嚴經》雲:「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饑逢王膳不能餐,病遇醫王爭得瘥。
小乘二乘外道之人,聞大乘妙法,如餓人遇王者之膳,反恐怖不敢食,又如久病之人,遇醫王反生疑,而不敢信。
在欲行禅知見力,人中生蓮終不壞。
見性之後,語默動靜,皆在定中,知見與佛無別,雖在欲中,而不爲欲轉,如火裏生蓮,趙州禅師雲:「汝等爲十二時使,老僧能轉十二時」,《楞嚴經》雲:「若能轉物,即同如來。」
昔有僧問古德:「欲界無禅」。大德雲:「何言有禅定」,德雲:「阇梨只知欲界無禅,不知禅界無欲,到者田地,治生産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故《圓覺經》雲:「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爲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衆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爲淨土。」
《維摩诘經》〈佛道品〉雲:「示受于五欲,亦複現行禅,令魔心愦亂,不能得其便,火中生蓮華,是可謂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勇施犯重悟無生,早時成佛于今在。
古時印度有一比丘名勇施,忽于如來禁戒有所缺犯,既犯四重根本之罪,欲自清淨,即將叁衣挂钖上,高聲唱言:「我犯重罪,誰爲我忏」,如是唱言,至一精舍,遇一尊者,名鼻鞠多羅,令推罪住了不可得,勇施比丘,豁然大悟。
志公〈十四科頌〉雲:「丈夫運用無礙,不爲戒律所製,持犯本自無生,愚人被他禁系,智者造作皆空,聲聞觸途爲滯。」
師子吼,無畏說。
說大乘法,如師子吼,能破一切邪說外道,故曰無畏說。
深嗟懵懂頑皮靼。
頑皮靼者,粗厚牛皮,喻小乘鈍根,聞大乘不悟,深可嗟歎。
只知犯重障菩提。
小乘二乘,不了罪性本空,自障其菩提心。
不見如來開秘訣。
自性中無有罪福,世尊常以此誨導衆生。
有二比丘犯淫殺,波離螢光增罪結,維摩大士頓除疑,猶如赫日銷霜雪。
〈十四科頌〉,解縛不二。
古時印度有二比丘,山中結庵修行,堅持淨戒,無有缺犯,一日,一比丘出,一比丘留庵禅定,忽睡著,有一樵女偷犯淨戒,乃內心不悅,至同庵僧歸,具說上事,僧怒趕逐其女,女驚怖墮坑而死,比丘轉加煩惱,共往大德優波離尊者處,求之忏侮,尊者以小乘法解說結罪,二比丘心疑不決,轉生煩惑,時維摩大士呵優波離,毋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罪性不在內外中間,心垢故衆生垢,心淨故衆生淨,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一切法不住,乃至一念不住,諸法皆妄見,以妄想生,如此者,是名奉律,是名善解,時二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故曰:「猶如赫日銷霜雪。」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曰:「若欲忏侮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無量壽經》曰:「慧日朗世間,消除生死雲。」
又《維摩诘經》雲:「欲行大道,莫示小徑,無以大海內于牛迹,無以日光等彼螢火」,(波離以小乘結罪猶如螢光,言其見小也)。
不思議,解脫力,妙用恒沙也無極。
佛性妙用不可思議。《維摩诘經》〈不思議品〉雲:「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仞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又雲:「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斷取叁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中,擲過恒沙世界之外,其中衆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又複還置本處,都不使人有往來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又舍利弗,或有衆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演七日以爲一劫,令彼衆生謂之一劫,或有衆生,不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爲七日,令彼衆生謂之七日」,又曰:「我今略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之力,若廣說者,窮劫不盡」,此乃譬喻明心見性之後,佛性妙用超過時間空間,無有障礙也。
四事供養敢辭勞。
四事者,一衣服,二臥具、叁飲食、四醫藥。
萬兩黃金亦銷得。
〈傳燈錄〉載古德雲:「上座若也實悟去,變大地作黃金,攬長河爲酥酪,供養上座,未爲分外。」
粉骨碎身未足酬。
明眼宗匠,接引後人,使之見性成佛,其恩雖粉骨碎身,亦難酬報。
一句了然超百億。
圭峰禅師雲:「一言之下,必地開通,一軸之中,義天朗耀」,又雲:「說半偈義,勝河沙小乘」,如古人參方,一言之下,頓了本心,〈燈錄〉所載,不可悉舉。
法中王,最高勝。
最上乘法,乃法中之王,無以複加。
河沙如來同共證。
叁世恒沙如來,皆以此法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應。
最上乘法,如同如意珠,修者可登佛位,知見與佛無別。
〈荷澤語錄〉:「諸學道者,心無青黃赤白,亦無出入去來及遠近前後,亦無作意,亦無不作意,如是者,謂之相應也。」
了了見,無一物。
佛惟現前,惟此爲實,余二非真,故曰無一物。
寶志禅師曰:「有見見是凡夫見,無見見是聲聞見,不有不無見是外道見。」
又《般若經》雲:「見無所見即真見。」
亦無人,亦無佛。
古德雲:「十方諸佛,被老僧一口吞盡」。(出〈指月錄〉)
趙州雲:「佛之一字,我不喜聞,自性無名,心佛衆生,皆是假名。」
司空山本淨禅師曰:「佛是虛名,道亦要立,二俱不實,總是假名。」
大千沙界海中漚,一切聖賢如電拂。
《圓覺經》雲:「此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于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于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衆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又《楞嚴經》雲:「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空所生,漚滅空本無,況複諸叁有。」
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
定慧圓明,即本來佛性,不生不滅,肉體死生,與佛性不相幹,故雖將鐵輪頂上旋,以至肉體毀滅,而佛性不損不壞。
日可冷,月可熱,衆魔不能壞真說。
佛性真理,乃絕對者,不可汙染變易,故日可變冷,月可變熱,而佛性不能損壞,與魔者、外道二乘邪見邪說,終不能掩佛性真理。
《大般涅槃經》:「日可冷,月可熱,四聖谛,不可易。」
象駕峥嵘謾進途。
象駕譬大乘法,堂皇正大,同大道而進。
誰見螳螂能拒轍。
昔齊莊公出獵,有螳螂舉足,將搏其輪,公問其禦者曰:「此何蟲也」,對曰:「螳螂」,莊公曰:「若以至微之力,而拒大車,不量其力」,譬喻外道二乘之說,欲與大乘相抗也。
大象不遊于免徑。
修大乘人,破無始無明,明心見性者,如大象,小乘中乘斷六根,破一念無明,如兔徑,修大乘者,不斷六根及一念無明,如大象不遊兔徑。
大悟不拘于小節。
古來祖師,悟後隨緣度日,坦蕩處世,如藥山不看經,澧州高沙彌不受戒,船子和尚撐船度日,(疏-巟+束)山賣布過活,二祖出入茶坊酒肆。
莫將管見謗蒼蒼。
未見性人,不能領略見性後境界,每見不拘小節舉止,妄加評議,如以管窺天而謗天小。
未了吾今爲君訣。
荷澤將其證道經過,和盤托出,實爲希有,如《維摩诘經》去:「智者聞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等何爲永絕其根?于此大乘已如敗種,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叁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若有菩薩信解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者,一切魔衆,無如之何。」
《荷澤大師證道歌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