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控脚脚知,故名正遍知,离此之外,更无别佛,此身即有生灭,心性无始以来,未曾生灭,身生灭者,如龙换骨、蛇脱皮、人出故宅,即身是无常,其性常也,南方所说,大约如此。」师曰:「若然者,与彼先尼外道,无有差别,彼云:我此身中,有一神性,此性能知痛痒,身坏之时,神则出去,如舍被烧,舍主出去,舍即无常,舍主常矣,审如此者,邪正莫辨,孰为是乎,吾比游方,多见此色,近尤盛矣,聚却三五百众,目视云汉,云是南方宗旨,把他《坛经》改换,添糅鄙谈,削除圣意,惑乱后徒,岂成言教,苦哉,吾宗丧矣,若以见闻觉知是佛性者,净名不应云,法离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志公〈十四科颂〉云:「百岁无智小儿,小儿有智百岁。」
亦愚痴,亦小騃。
大人无智曰愚,小儿无智曰騃,二乘如愚,外道如騃,惟大乘不然,如《维摩诘经》云:「示行愚痴,而通达世间、出世间慧。」
空拳指上生实解,执指为月枉施功。
《圆觉经》云:「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以手指指月示人,而人误认此手指为月,佛性譬如月,根尘识譬如指,二乘认见闻觉知为佛性,如认手指作月亮,终不能见月亮。
根境法中虚捏怪。
二乘认四相为佛性,四病为用功法门,在根尘境中,转徒自捏怪而已。
不见一法即如来。
《金刚经》云:「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方得名为观自在。
司空山本净禅师偈曰:「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
了即业障本来空。
明心见性后,自性中本无业障,如二十四祖师子尊者、慧可大师,皆明心见性,而死于非命,究为了乎抑不了乎,皓月供奉问长沙岑和尚,古德云:「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只如师子尊者,二祖大师,为甚么得偿债去?」沙曰:「大德不识本来空」,月曰:「如何是本来空?」沙曰:「业障是」,曰:「如何是业障?」沙曰:「本来空是」,月无语,沙以偈示之曰:「假有元非有,假灭亦非无,涅槃偿债义,一性更无殊」,僧问大德:「如何是业障?」答曰:「本来空」,问「如何是本来空?」答曰:「业障」。
未了还须偿宿债。
未明心见性之人,果报即是果报。
《华严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饥逢王膳不能餐,病遇医王争得瘥。
小乘二乘外道之人,闻大乘妙法,如饿人遇王者之膳,反恐怖不敢食,又如久病之人,遇医王反生疑,而不敢信。
在欲行禅知见力,人中生莲终不坏。
见性之后,语默动静,皆在定中,知见与佛无别,虽在欲中,而不为欲转,如火里生莲,赵州禅师云:「汝等为十二时使,老僧能转十二时」,《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昔有僧问古德:「欲界无禅」。大德云:「何言有禅定」,德云:「阇梨只知欲界无禅,不知禅界无欲,到者田地,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故《圆觉经》云:「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
《维摩诘经》〈佛道品〉云:「示受于五欲,亦复现行禅,令魔心愦乱,不能得其便,火中生莲华,是可谓希有,在欲而行禅,希有亦如是。」
勇施犯重悟无生,早时成佛于今在。
古时印度有一比丘名勇施,忽于如来禁戒有所缺犯,既犯四重根本之罪,欲自清净,即将三衣挂钖上,高声唱言:「我犯重罪,谁为我忏」,如是唱言,至一精舍,遇一尊者,名鼻鞠多罗,令推罪住了不可得,勇施比丘,豁然大悟。
志公〈十四科颂〉云:「丈夫运用无碍,不为戒律所制,持犯本自无生,愚人被他禁系,智者造作皆空,声闻触途为滞。」
师子吼,无畏说。
说大乘法,如师子吼,能破一切邪说外道,故曰无畏说。
深嗟懵懂顽皮靼。
顽皮靼者,粗厚牛皮,喻小乘钝根,闻大乘不悟,深可嗟叹。
只知犯重障菩提。
小乘二乘,不了罪性本空,自障其菩提心。
不见如来开秘诀。
自性中无有罪福,世尊常以此诲导众生。
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大士顿除疑,犹如赫日销霜雪。
〈十四科颂〉,解缚不二。
古时印度有二比丘,山中结庵修行,坚持净戒,无有缺犯,一日,一比丘出,一比丘留庵禅定,忽睡着,有一樵女偷犯净戒,乃内心不悦,至同庵僧归,具说上事,僧怒赶逐其女,女惊怖堕坑而死,比丘转加烦恼,共往大德优波离尊者处,求之忏侮,尊者以小乘法解说结罪,二比丘心疑不决,转生烦惑,时维摩大士呵优波离,毋重增此二比丘罪,当直除灭,勿扰其心,罪性不在内外中间,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一切法不住,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以妄想生,如此者,是名奉律,是名善解,时二比丘,疑悔即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曰:「犹如赫日销霜雪。」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曰:「若欲忏侮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无量寿经》曰:「慧日朗世间,消除生死云。」
又《维摩诘经》云:「欲行大道,莫示小径,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无以日光等彼萤火」,(波离以小乘结罪犹如萤光,言其见小也)。
不思议,解脱力,妙用恒沙也无极。
佛性妙用不可思议。《维摩诘经》〈不思议品〉云:「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若菩萨住是解脱者,以须弥之高广内芥子中,无所增减,须弥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仞利诸天,不觉不知己之所入,唯应度者,乃见须弥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又云:「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断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轮,着右掌中,掷过恒沙世界之外,其中众生,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又复还置本处,都不使人有往来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又舍利弗,或有众生,乐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萨即演七日以为一劫,令彼众生谓之一劫,或有众生,不乐久住而可度者,菩萨即促一劫以为七日,令彼众生谓之七日」,又曰:「我今略说菩萨不可思议解脱之力,若广说者,穷劫不尽」,此乃譬喻明心见性之后,佛性妙用超过时间空间,无有障碍也。
四事供养敢辞劳。
四事者,一衣服,二卧具、三饮食、四医药。
万两黄金亦销得。
〈传灯录〉载古德云:「上座若也实悟去,变大地作黄金,揽长河为酥酪,供养上座,未为分外。」
粉骨碎身未足酬。
明眼宗匠,接引后人,使之见性成佛,其恩虽粉骨碎身,亦难酬报。
一句了然超百亿。
圭峰禅师云:「一言之下,必地开通,一轴之中,义天朗耀」,又云:「说半偈义,胜河沙小乘」,如古人参方,一言之下,顿了本心,〈灯录〉所载,不可悉举。
法中王,最高胜。
最上乘法,乃法中之王,无以复加。
河沙如来同共证。
三世恒沙如来,皆以此法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
最上乘法,如同如意珠,修者可登佛位,知见与佛无别。
〈荷泽语录〉:「诸学道者,心无青黄赤白,亦无出入去来及远近前后,亦无作意,亦无不作意,如是者,谓之相应也。」
了了见,无一物。
佛惟现前,惟此为实,余二非真,故曰无一物。
宝志禅师曰:「有见见是凡夫见,无见见是声闻见,不有不无见是外道见。」
又《般若经》云:「见无所见即真见。」
亦无人,亦无佛。
古德云:「十方诸佛,被老僧一口吞尽」。(出〈指月录〉)
赵州云:「佛之一字,我不喜闻,自性无名,心佛众生,皆是假名。」
司空山本净禅师曰:「佛是虚名,道亦要立,二俱不实,总是假名。」
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圣贤如电拂。
《圆觉经》云:「此菩萨及末世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又《楞严经》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
定慧圆明,即本来佛性,不生不灭,肉体死生,与佛性不相干,故虽将铁轮顶上旋,以至肉体毁灭,而佛性不损不坏。
日可冷,月可热,众魔不能坏真说。
佛性真理,乃绝对者,不可污染变易,故日可变冷,月可变热,而佛性不能损坏,与魔者、外道二乘邪见邪说,终不能掩佛性真理。
《大般涅槃经》:「日可冷,月可热,四圣谛,不可易。」
象驾峥嵘谩进途。
象驾譬大乘法,堂皇正大,同大道而进。
谁见螳螂能拒辙。
昔齐庄公出猎,有螳螂举足,将搏其轮,公问其御者曰:「此何虫也」,对曰:「螳螂」,庄公曰:「若以至微之力,而拒大车,不量其力」,譬喻外道二乘之说,欲与大乘相抗也。
大象不游于免径。
修大乘人,破无始无明,明心见性者,如大象,小乘中乘断六根,破一念无明,如兔径,修大乘者,不断六根及一念无明,如大象不游兔径。
大悟不拘于小节。
古来祖师,悟后随缘度日,坦荡处世,如药山不看经,澧州高沙弥不受戒,船子和尚撑船度日,(疏-巟+束)山卖布过活,二祖出入茶坊酒肆。
莫将管见谤苍苍。
未见性人,不能领略见性后境界,每见不拘小节举止,妄加评议,如以管窥天而谤天小。
未了吾今为君诀。
荷泽将其证道经过,和盘托出,实为希有,如《维摩诘经》去:「智者闻是,其谁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为永绝其根?于此大乘已如败种,一切声闻,闻是不可思议解脱法门,皆应号泣,声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萨应大欣庆,顶受此法,若有菩萨信解不可思议解脱法门者,一切魔众,无如之何。」
《荷泽大师证道歌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