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公〈十二时颂〉云:「生死何曾属有无,用时便用无文字。」
敦煌本〈显宗记〉云:「无不能无,有不能有,行住坐卧,心不动摇,一切时中,获无所得。」
《维摩诘经》〈问疾品〉云:「文殊师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无侍者?维摩诘言:诸佛国土亦复皆空,又问:以何为空?答曰:以空空,又问:空何用空?答曰:以无分别空故空,又问:空可分别耶?答曰:分别亦空」,又曰:「虽行于空,而植种德本,是菩萨行。」
二十空门元不着。
二十门者,乃佛方便度众生之法门,即一切布施门,具足持戒门,无尽忍辱门,无量苦行精进门,禅定寂静三昧门,无量大辩智慧门,一切所行方便门,四无量神通门,大慈大悲四摄门,无量功德智慧门,一切缘起解脱门,清净根力道法门,声闻小乘门,缘觉中乘门,无上大乘门,无常众苦门,无我众生门,不净离欲门,寂静灭定三昧门,随诸众生起病门。此二十门。或方便众生而设,自见性者观之,皆用不着,故佛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着一字。
李翱问药山:「如何是戒定慧?」山曰:「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
一性如来体自同。
佛性本体乃绝对者,本来圆满,无所谓真妄有无同异,因此名目,皆是相对故也。
昔南塔光涌禅师,依仰山剃度,北游谒临济,复归侍山,山曰:「汝来作甚么?」师曰:「礼觐和尚。」山曰:「还见和尚么?」师曰:「见。」山曰:「和尚何似驴?」师曰:「某甲见和尚亦不似佛。」山曰:「若不似佛,似个甚么?」师曰:「若有所似,与驴何别?」山大惊曰:「凡圣两忘,情尽体露,吾以此验人二十年,无决了者,子保任之。」
又五祖告六祖曰:「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六祖对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
心是根,法是尘。
心是根即我执,小乘断六根,破我执,我执破而法执存,二乘破法执而落于空执,皆非彻底之法也。
两种犹如镜上痕。
小乘破我执,中乘破法执,乃有取有舍,有垢有净,皆属有为法,如镜上有痕。
痕垢尽除光始现。
惟大乘破空执,为究竟法门,空执破而佛性现,如痕垢尽而镜光现。
心法双亡性即真。
见佛性之后,根尘皆变为佛性。
慧思禅师偈曰:「天不能尽地不载,无去无来无障碍,无长无短无青黄,不在中间及内外,超群出众太虚玄,指物传心人不会。」
〈显宗记〉云:「心如境谢,境灭心空,心境双亡,体用不异,真如性净,慧鉴无穷。」
嗟末法,恶时世。
佛法本无所得,无取无证,名为正法,今时修行人,不求自心,徒向经卷文字是非上讨生活,弃本逐末,故名末法,其实佛祇有一法,无所谓正像末之别,故中峰禅师云:「法无正像末三时之等差,人何上中下三根之端的,惟知近学之弗荒,不拟真功之自绩」,举世尽是弃本逐末之人,故曰恶时世。
众生福薄难调制。
众生不闻正法,故曰福薄,五阴炽盛,难为调制。
去圣远兮邪见深。
圣者,指明心见性之善知识也,善知识日少,邪见日深,学佛人或误认外道四句百非之说为佛法,或以鬼神迷信之说为佛法。
魔强法弱多怨害。
小乘二乘外道之说日盛,而大乘之法日微,倘有倡大乘之法者,彼辈必生姤忌,而加以冤害。
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
二乘外道之人,习于浅陋,骤闻顿教,不但不信,反加毁谤而思灭除之。
《坛经》:「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似悬丝,今日得与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劫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是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
作在心,殃在身。
心造业则身遭殃,有果则有报,所谓自作自受。
〈显宗记〉:「心本无作,道常无念。」
不须冤诉更尤人。
造业遭殃皆自己所为,欲向谁诉,怨天尤人,皆属无益。
欲得不招无间业。
梵文阿鼻,此云无间,为极苦之地狱。
莫谤如来正*轮。
〈大乘律〉云:「断学般若,作一阐提,罪过无边。」
正*轮者,指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乃最上乘法也。
栴檀林,无杂树。
栴檀林中,杂树不能生,入林中惟闻栴檀之香,不闻异香,譬喻佛性绝对之境,一切相对者,皆不能立足,惟大乘人能到,小乘中乘不能涉足。
郁密森沈师子住。
师子譬喻大乘见性菩萨,郁密森沈譬喻佛性绝对之境,唯明心见性者能到。
境静林闲独自游。
独游如来境中,不与万法为侣。
走兽飞禽皆远去。
走兽飞禽,喻小乘中乘人,未能领受,故皆远去,即法华会中,退席者五千人是也。
师子儿。
指明心见性宗匠。
众随后。
为人天师表,众生皆须追随参学。
三岁便能大哮吼。
宗门中出一人,如师子生儿,三岁便能大吼,使百兽震慑。
若是野干逐法王。
野犴,兽名,其状略同师子,野犴说法,譬喻用脑筋测度佛性者,言空言有,谈玄说妙,语虽相仿佛,而实隔天渊。
百年妖怪虚开口。
末明心见性之人,讲说如来经典,如同野犴冒充师子,毫无是处。
圆顿教。
修向上一着法门,谓之圆顿教。
勿人情。
修顿教者,悟便是悟,不悟便是不悟,不能末悟,自谓是悟,明眼宗匠,接引后进,亦不轻许,须是澈底证悟者,方与印证,毫无人情可讲。
有疑不决直须争。
参禅人须下疑情,心中有不能决了处,须力争不可稍存情面。
不是山僧逞人我。
有疑须争,非教人逞人我之见,乃恐学道人,落于任病及外道之见,外道四句百非,六师断灭之见,表面上常与佛理相仿佛,稍不留心便成大错,故有疑须争,不可苟且。
修行恐落断常坑。
六祖云:「无记空。」
非不非,是不是。
此乃外道四句百非也,四句者,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是也,百非者,由四句再积成百句,乃外道立此双关语以为高,其实此等语,最为误人,是非两可,不着边际,以此处世,尚且不可,况学佛乎,佛理分明,是即是,非即非,悟是悟,不悟是不悟,丝毫不能含混。
差之毫厘失千里。
小乘中乘人,错认止、作、任、灭四病为修行法门,错认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为佛性境界,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是则龙女顿成佛。
是者,指闻顿教而能悟入者。昔灵山会上,有一龙女,献佛珠宝,世尊受之而为说法,龙女顿悟无生法忍。(出《法华经》)
〈灯录〉神会示众曰:「其渐也,历僧祇劫,犹处轮回,其顿也,屈伸臂顷,便登妙觉。」〈显宗记〉云:「一念相应,顿超凡圣。」(炖煌本)
〈荷泽语录〉:「比丘无行问:见俊法师所说,龙女是权,不得为实,若是实者,剎那发心,岂能断诸位地烦恼?见俊法师作如是说,无行尚疑,愿和尚再示,和尚言:前列丝喻以明,即合尽见,何必更疑?《华严经》云,十信初发心,金刚慧便成正觉,菩提之法,有何次第?言龙女是权者,《法华经》圆顿不思议义,有何威力?」
非则善星生陷坠。
昔有善星比丘,念得十八香象驼经,不解佛意,错加揣测,反成谤堕,故非真能学佛,真能修行者。
六祖示诵经僧法达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
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
佛性妙理,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凡经论注疏,不过助记亿而已,欲见佛性,仍须球诸自心,福州古灵禅师得意后,见其本师日日在窗下看经,适有蜂子投(窗/心)纸求出,因讽曰:「世界如许广阔,不肯出,钻他故纸,驴年去」,遂有偈曰:「空门不肯出,投(窗/心)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法达禅师诵法华三千部,而不悟牛车之旨,智通禅师看《楞伽》千余遍,而莫解三身四智之义,一经六祖指点,当下知归。〈大乘赞〉:「世间几许痴人。」
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徙自困。
分别四教名相,如入海算沙,徒自疲困。
志公〈大乘赞〉云:「口内诵经千卷,体上问经不识,不解佛法圆通,徒劳寻行数墨。」
昔赵州禅师问僧:「一日看多少经」,僧曰:「成七八或十卷」,师曰:「阇梨不会看经」,曰:「和尚一日看多少」,师曰:「老僧一日祇看一字。」
却被如来苦诃责。
《楞严经》:「佛呵阿难,汝虽历劫熏持诸佛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
数他珍宝有何益。
读经看教,不能宛转归就自己,如同画饼不能充饥,又如数他人珍宝,自己无半钱分。
《坛经》云:「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十四科颂〉,真俗不二。
从来噌蹬觉虚行。
马祖告大珠慧海禅师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
多年枉作风尘客。
学佛不能明心见性,如入宝山空手而归。
志公〈大乘赞〉云:「世间几许痴人,将道复欲求道,广寻诸义纷纭,自救己身不了,专寻他文乱说,自称至理妙好,徒劳一生虚过,永劫沈沦生老。」
种性邪。
认外道六师断常之见为佛法。
《圆觉经》云:「虽求善友,遇邪见者,未得正悟,是则名为外道种性。」错知解。
认四病四相为佛法。
不达如来圆顿制。
不能领受明心见性圆顿法门。
二乘精进勿道心。
小乘断六根,中乘断一念无明,跑错路途,虽苦行精进,终不能明心见性。
《法句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外道聪明无智慧。
智慧有三种,曰实相、观照、方便,外道有方便观照两种智慧,而无实相智慧,故虽聪明,而实无智慧。
昔慧忠国师问一禅客曰:「南方知识,如何示人?」曰:「彼方知识,直下示学人即心是佛,佛是觉义,汝今悉具见闻觉知之性,此性善能扬眉瞬目,去来运用,遍于身中,挃头头知…
《荷泽大师证道歌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