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荷泽大师证道歌考▪P7

  ..续本文上一页弹指圆成八万门。

  弹指之间,顿证实相,则八万四千总持门,皆圆满具足。

  〈灯录〉神会大师示众云:「其顿也,屈伸臂顷,便登妙觉。」

  剎那灭却三祇劫。

  无始无明叻的打破,剎那间,三阿僧祇劫,生死皆归消灭。

  一切数句非数句。

  明心见性之后,三藏十二部经典,一千七百则公案,不过一笑,语默动静,皆不相干。

  与吾灵觉何交涉。

  灵觉指大觉佛性,一切经典语默,与佛性皆没交涉。

  不可毁,不可赞。

  《维摩诘经》〈佛道品〉云:「如是道无量,所行无有涯,智慧无边际,度脱无数众,假令一切佛,于无量亿劫,赞叹其功德,犹尚不能尽。」

  佛性湛寂圆融,毁赞皆不相干。

  体若虚空勿涯岸。

  体即法身,遍满十方,超于空间,无有涯岸。

  《坛经》,六祖曰:「善知识,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不离当处常湛然。

  佛性无所不在,起心动念,当处即是。昔魏府老洞华严云:「佛法在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茶吃饭处,语言口相问虚,所作所为处。」庞居士云:「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头头非取舍,虚处勿张乖,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显宗记〉:「湛然常寂,应用无方。」

  觅即知君不可见。

  佛性不可思量测度见到,当下便见,拟思即差。赵州从谂禅师曰:「今时修行人,一似猎狗,专欲得物吃,佛法在甚么处,千人万人,尽是觅佛汉子,于中觅一个道人无。」人问禅师云:「如何是佛性」,曰:「大似骑驴觅驴。」

  六祖〈无相颂〉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志公〈大乘赞〉:「若欲存情觅佛,将网山上罗鱼,徒费功夫无益,几许枉用功夫。」

  取不得,舍不得。

  佛性圆满现成,无取无舍。

  不可得中只么得。

  傅大士偈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祇这语声是。」

  〈荷泽语录〉:「相应义者,谓见无念,见无念者,谓了自性,了自性者,谓无所得,以其无所得,即如来禅。」

  默时说,说时默。

  此乃祖师接引后人法门也,谓之祖师禅。默时说者,于无诤三昧中,举一物以表示佛性,如举拂拈槌,擎拳举手,吹毛击竹是也,说时默者,问东说西,垢骂嘘喝,皆入无诤三昧之中是也。世尊拈花示众,亦是默时说法也。

  《维摩诘经》云:「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我等……是真入不二法门。」

  大施门开无壅塞。

  自有祖师称,而大施门开矣。

  昔东京净因继成禅师,同圆悟法真慈受,并十六法师,禅讲千僧,赴太尉陈公良粥府斋,时徽宗私幸观之,有善华严者,贤首宗之义虎也,对众问曰:「吾佛设教,自小乘至于圆顿,扫除空有,独证真常,然后万德庄严,方名为佛,常闻禅宗一喝,能转凡成圣,与诸经论,似相违背,今一喝若能入吾宗五教,是为正说,若不能入,是为邪说。」诸禅视师,师曰:「如法师所问,不足三大禅师之酬,净因小长老,可以使法师无惑也。」师召善,善应诺,师曰:「法师所谓愚法,小乘教者,乃有义也,大乘始教者,乃空义也,大乘终教者,乃不有不空义也,大乘顿教者,乃即有即空义也,一乘圆教者,乃不有而有、不空而空义也,如我一喝,非惟能入五教,至于工巧伎艺,诸子百家,悉皆能入。」师震声喝一喝,问善曰:「闻么?」曰:「闻。」。师曰:「汝既闻此一喝是有,能入小乘教。」须臾又问善曰:「闻么?」曰:「不闻。」师曰:「汝既不闻,适来一喝是无,能入始教。」遂顾善曰:「我初一喝,汝既道有,喝久声消,汝复道无,道无则原初实有,道有则而今实无,不有不无,能入终教,我有一喝之时,有非是有,因无故有,无一喝之时,无非是无,因有故无,即有即无,能入顿教,须知我此一喝,不作一喝用,有无不及,情解俱忘,道有之时,纤尘不立,通无之时,横遍虚空,即此一喝入百千万亿喝,百千万亿喝入此一喝,是故能入圆教。」善乃起再拜,师复谓曰:「非唯一喝为然,乃至一语一默,一动一静,从古至今,十方虚空,万象森罗,六趣四生,三世诸佛,一切圣贤,八万四千法门,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契理契机,与天地万物一体,谓之法身,三界惟心,万法惟识,四时八节,阴阳一致,谓之法性,是故《华严经》云:『法性偏在一切处。』有相无相,一声一色,全在一尘中,含四义,事理无边,周遍无余,参而不杂,混而不一,于此一喝中,皆悉具足,犹是建化门庭,随机方便,谓之小歇场,未至宝所,殊不知吾祖师门下,以心传心,以法印法,不立文字,见性成佛,有千圣不传底向上一路在。」善又问曰:「如何是向上一路?」师曰:「汝且向下会取。」善曰:「如何是宝所?」师曰:「非汝境界。」善曰:「望禅师慈悲。」师曰:「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善胶口而出,闻者靡不叹仰。

  有人问我解何宗?报道摩诃般若力。

  〈显宗记〉云:「妙有即摩诃般若,真空即清净涅槃。」

  摩诃译为大多胜,般若译为智慧,有三种,一实相般若,即佛性本体,二观照般若,即见闻觉知,三方便般若,即六根,修大乘法,乃由观照般若,利用方便般若破无始无明,证实相般若。

  《坛经》六祖曰:「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

  〈荷泽语录〉云:「远法师问曰:禅师修何法?行何行?神会和尚答言:修般若波罗蜜法,行般若波罗蜜行,远法师问曰:何故不修余法?不行余行?唯独修般若波罗蜜法,行般若波罗蜜行,和尚曰:修行般若波罗蜜者,能摄一切法,行般若波罗蜜行,即是一切行之根木,是故金刚般若波罗蜜,最尊最胜最第一,无生无灭无去来,一切诸佛从中出。」

  或是或非人不识。

  马祖云:「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云:「有时放汝扬眉瞬目,有时教汝不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是,有时扬眉瞬目不是。」

  说是,汝为甚么说不是?

  逆行顺行天莫测。

  《维摩诘经》:「若菩萨行于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如南泉斩猫,归宗斩蛇,丹霞烧木佛,德山喝佛骂祖,汾阳昭毁诋诸方。

  又信州鹅湖大义禅师,唐宪宗诏入麟德殿论义,有法师问:「如何是四谛?」师曰:「圣上一帝,三帝何在?」法师无语,又问:「欲界无禅,禅居色界,此土凭何而立禅?」师曰:「法师祇如欲界无禅,不知禅界无欲。」曰:「如何是禅?」师以手点空,法师又无对,帝曰:「法师讲无穷经论,祇这一点尚不奈何。」

  吾早曾经多劫修。

  《金刚经》云:「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高峰禅师云:「修行人如一人与万人敌,又如逆山行舟。」沩山云:「生生若能不退,佛(土+皆)决定可期。」

  《维摩诘经》云:「尔时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植善本,得无生忍。」

  不是等闲相诳惑。

  《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又吉州志诚禅师问六祖:「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祖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

  《维摩诘经》云:「谛是道场,不诳世间故。」

  建法幢。

  六祖以前,佛法多属文字有为之法,以心传心之旨,未大彰于世,学者多拘执文字,为法所缚,六祖出世,大扬宗风,荡涤旧污,别开生面,一花五叶,一灯千灯,法幢高建,照耀前古。

  立宗旨。

  中土顿宗,至六祖而完全建立,荷泽禅师复定南顿北渐之称。

  〈显宗记〉云:「内传心印,印契本心,外传袈裟,将表宗旨。」

  〈南宗定是非论〉曰:「和尚语法师:神会今设无遮大会,兼庄严道场,不为功德,为天下学道者定宗旨,为天下学道者辨是非。」

  明明佛敕曹溪是。

  自达磨西来,传法以衣为信,至六祖,衣止不传,单传心印,得法者益众,故曹溪乃佛教上划时代之人物。

  第一迦叶首传灯。

  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唯迦叶一人,破颜含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于汝,以为教外别传之旨」,从此祖祖相承,心心相印,如一灯传百千灯。

  二十八代西天记。

  自迦叶二十八传至达磨,为天竺禅宗系统,达磨入中土,为中土第一祖。

  〈显宗记〉:「自世尊灭后,西天二十八祖共传无住之心,同说如来知见,至于达磨,届此为初。」

  法东流,入此土。

  达磨来中国,为禅宗入中国之始。

  菩提达磨为初祖。

  达磨祖师,自南天竺泛海东来,于梁普通八年九月廿一日抵广州,武帝诏至金陵,因缘不契,移止嵩山,面壁默坐,人莫测之,后九年得慧可大师传法,是为禅宗第二代祖师。

  六代传衣天下闻。

  慧可传僧璨为第三祖,僧璨传道信为四祖,道信传弘忍为五祖,弘忍传惠能为六祖,事迹详载〈传灯录〉,六祖有《坛经》,流传最广。

  《坛经》五祖谓惠能曰:「昔达磨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

  后人得道何穷数。

  六祖传法不传衣,得道者极众,一时行婆走卒,皆有见性成佛者,名字载传〈灯录〉者千余人,故余不知名者,无有穷数,可谓盛矣。

  《坛经》五祖谓六祖曰:「以后佛法由汝大行。」

  真不立。

  佛性本来是真如,不须再求真。

  妄本空。

  妄本无体性,如人作梦,梦时非无,醒来了不可得。

  有无俱遣不空空。

  见性之后,真妄有无,皆是佛性。空着,真空,即真如佛性,遍满虚空。…

《荷泽大师证道歌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荷泽显宗记溯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