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荷澤大師證道歌考▪P8

  ..續本文上一頁

  志公〈十二時頌〉雲:「生死何曾屬有無,用時便用無文字。」

  敦煌本〈顯宗記〉雲:「無不能無,有不能有,行住坐臥,心不動搖,一切時中,獲無所得。」

  《維摩诘經》〈問疾品〉雲:「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維摩诘言:諸佛國土亦複皆空,又問:以何爲空?答曰:以空空,又問:空何用空?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又問:空可分別耶?答曰:分別亦空」,又曰:「雖行于空,而植種德本,是菩薩行。」

  二十空門元不著。

  二十門者,乃佛方便度衆生之法門,即一切布施門,具足持戒門,無盡忍辱門,無量苦行精進門,禅定寂靜叁昧門,無量大辯智慧門,一切所行方便門,四無量神通門,大慈大悲四攝門,無量功德智慧門,一切緣起解脫門,清淨根力道法門,聲聞小乘門,緣覺中乘門,無上大乘門,無常衆苦門,無我衆生門,不淨離欲門,寂靜滅定叁昧門,隨諸衆生起病門。此二十門。或方便衆生而設,自見性者觀之,皆用不著,故佛說法四十九年,未曾說著一字。

  李翺問藥山:「如何是戒定慧?」山曰:「貧道這裏無此閑家具。」

  一性如來體自同。

  佛性本體乃絕對者,本來圓滿,無所謂真妄有無同異,因此名目,皆是相對故也。

  昔南塔光湧禅師,依仰山剃度,北遊谒臨濟,複歸侍山,山曰:「汝來作甚麼?」師曰:「禮觐和尚。」山曰:「還見和尚麼?」師曰:「見。」山曰:「和尚何似驢?」師曰:「某甲見和尚亦不似佛。」山曰:「若不似佛,似個甚麼?」師曰:「若有所似,與驢何別?」山大驚曰:「凡聖兩忘,情盡體露,吾以此驗人二十年,無決了者,子保任之。」

  又五祖告六祖曰:「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爲堪作佛」,六祖對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

  心是根,法是塵。

  心是根即我執,小乘斷六根,破我執,我執破而法執存,二乘破法執而落于空執,皆非徹底之法也。

  兩種猶如鏡上痕。

  小乘破我執,中乘破法執,乃有取有舍,有垢有淨,皆屬有爲法,如鏡上有痕。

  痕垢盡除光始現。

  惟大乘破空執,爲究竟法門,空執破而佛性現,如痕垢盡而鏡光現。

  心法雙亡性即真。

  見佛性之後,根塵皆變爲佛性。

  慧思禅師偈曰:「天不能盡地不載,無去無來無障礙,無長無短無青黃,不在中間及內外,超群出衆太虛玄,指物傳心人不會。」

  〈顯宗記〉雲:「心如境謝,境滅心空,心境雙亡,體用不異,真如性淨,慧鑒無窮。」

  嗟末法,惡時世。

  佛法本無所得,無取無證,名爲正法,今時修行人,不求自心,徒向經卷文字是非上討生活,棄本逐末,故名末法,其實佛祇有一法,無所謂正像末之別,故中峰禅師雲:「法無正像末叁時之等差,人何上中下叁根之端的,惟知近學之弗荒,不擬真功之自績」,舉世盡是棄本逐末之人,故曰惡時世。

  衆生福薄難調製。

  衆生不聞正法,故曰福薄,五陰熾盛,難爲調製。

  去聖遠兮邪見深。

  聖者,指明心見性之善知識也,善知識日少,邪見日深,學佛人或誤認外道四句百非之說爲佛法,或以鬼神迷信之說爲佛法。

  魔強法弱多怨害。

  小乘二乘外道之說日盛,而大乘之法日微,倘有倡大乘之法者,彼輩必生姤忌,而加以冤害。

  聞說如來頓教門,恨不滅除令瓦碎。

  二乘外道之人,習于淺陋,驟聞頓教,不但不信,反加毀謗而思滅除之。

  《壇經》:「惠能于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今日得與史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緣,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智,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代聖人無別。」

  作在心,殃在身。

  心造業則身遭殃,有果則有報,所謂自作自受。

  〈顯宗記〉:「心本無作,道常無念。」

  不須冤訴更尤人。

  造業遭殃皆自己所爲,欲向誰訴,怨天尤人,皆屬無益。

  欲得不招無間業。

  梵文阿鼻,此雲無間,爲極苦之地獄。

  莫謗如來正*輪。

  〈大乘律〉雲:「斷學般若,作一闡提,罪過無邊。」

  正*輪者,指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乃最上乘法也。

  栴檀林,無雜樹。

  栴檀林中,雜樹不能生,入林中惟聞栴檀之香,不聞異香,譬喻佛性絕對之境,一切相對者,皆不能立足,惟大乘人能到,小乘中乘不能涉足。

  郁密森沈師子住。

  師子譬喻大乘見性菩薩,郁密森沈譬喻佛性絕對之境,唯明心見性者能到。

  境靜林閑獨自遊。

  獨遊如來境中,不與萬法爲侶。

  走獸飛禽皆遠去。

  走獸飛禽,喻小乘中乘人,未能領受,故皆遠去,即法華會中,退席者五千人是也。

  師子兒。

  指明心見性宗匠。

  衆隨後。

  爲人天師表,衆生皆須追隨參學。

  叁歲便能大哮吼。

  宗門中出一人,如師子生兒,叁歲便能大吼,使百獸震懾。

  若是野幹逐法王。

  野犴,獸名,其狀略同師子,野犴說法,譬喻用腦筋測度佛性者,言空言有,談玄說妙,語雖相仿佛,而實隔天淵。

  百年妖怪虛開口。

  末明心見性之人,講說如來經典,如同野犴冒充師子,毫無是處。

  圓頓教。

  修向上一著法門,謂之圓頓教。

  勿人情。

  修頓教者,悟便是悟,不悟便是不悟,不能末悟,自謂是悟,明眼宗匠,接引後進,亦不輕許,須是澈底證悟者,方與印證,毫無人情可講。

  有疑不決直須爭。

  參禅人須下疑情,心中有不能決了處,須力爭不可稍存情面。

  不是山僧逞人我。

  有疑須爭,非教人逞人我之見,乃恐學道人,落于任病及外道之見,外道四句百非,六師斷滅之見,表面上常與佛理相仿佛,稍不留心便成大錯,故有疑須爭,不可苟且。

  修行恐落斷常坑。

  六祖雲:「無記空。」

  非不非,是不是。

  此乃外道四句百非也,四句者,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是也,百非者,由四句再積成百句,乃外道立此雙關語以爲高,其實此等語,最爲誤人,是非兩可,不著邊際,以此處世,尚且不可,況學佛乎,佛理分明,是即是,非即非,悟是悟,不悟是不悟,絲毫不能含混。

  差之毫厘失千裏。

  小乘中乘人,錯認止、作、任、滅四病爲修行法門,錯認我、人、衆生、壽者四相爲佛性境界,所謂差之毫厘,失之千裏。

  是則龍女頓成佛。

  是者,指聞頓教而能悟入者。昔靈山會上,有一龍女,獻佛珠寶,世尊受之而爲說法,龍女頓悟無生法忍。(出《法華經》)

  〈燈錄〉神會示衆曰:「其漸也,曆僧祇劫,猶處輪回,其頓也,屈伸臂頃,便登妙覺。」〈顯宗記〉雲:「一念相應,頓超凡聖。」(炖煌本)

  〈荷澤語錄〉:「比丘無行問:見俊法師所說,龍女是權,不得爲實,若是實者,剎那發心,豈能斷諸位地煩惱?見俊法師作如是說,無行尚疑,願和尚再示,和尚言:前列絲喻以明,即合盡見,何必更疑?《華嚴經》雲,十信初發心,金剛慧便成正覺,菩提之法,有何次第?言龍女是權者,《法華經》圓頓不思議義,有何威力?」

  非則善星生陷墜。

  昔有善星比丘,念得十八香象駝經,不解佛意,錯加揣測,反成謗墮,故非真能學佛,真能修行者。

  六祖示誦經僧法達偈曰:「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仇家。」

  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

  佛性妙理,非語言文字所能表達,凡經論注疏,不過助記億而已,欲見佛性,仍須球諸自心,福州古靈禅師得意後,見其本師日日在窗下看經,適有蜂子投(窗/心)紙求出,因諷曰:「世界如許廣闊,不肯出,鑽他故紙,驢年去」,遂有偈曰:「空門不肯出,投(窗/心)也太癡,百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

  法達禅師誦法華叁千部,而不悟牛車之旨,智通禅師看《楞伽》千余遍,而莫解叁身四智之義,一經六祖指點,當下知歸。〈大乘贊〉:「世間幾許癡人。」

  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徙自困。

  分別四教名相,如入海算沙,徒自疲困。

  志公〈大乘贊〉雲:「口內誦經千卷,體上問經不識,不解佛法圓通,徒勞尋行數墨。」

  昔趙州禅師問僧:「一日看多少經」,僧曰:「成七八或十卷」,師曰:「阇梨不會看經」,曰:「和尚一日看多少」,師曰:「老僧一日祇看一字。」

  卻被如來苦诃責。

  《楞嚴經》:「佛呵阿難,汝雖曆劫熏持諸佛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

  數他珍寶有何益。

  讀經看教,不能宛轉歸就自己,如同畫餅不能充饑,又如數他人珍寶,自己無半錢分。

  《壇經》雲:「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十四科頌〉,真俗不二。

  從來噌蹬覺虛行。

  馬祖告大珠慧海禅師曰:「自家寶藏不顧,抛家散走作什麼?」

  多年枉作風塵客。

  學佛不能明心見性,如入寶山空手而歸。

  志公〈大乘贊〉雲:「世間幾許癡人,將道複欲求道,廣尋諸義紛纭,自救己身不了,專尋他文亂說,自稱至理妙好,徒勞一生虛過,永劫沈淪生老。」

  種性邪。

  認外道六師斷常之見爲佛法。

  《圓覺經》雲:「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爲外道種性。」錯知解。

  認四病四相爲佛法。

  不達如來圓頓製。

  不能領受明心見性圓頓法門。

  二乘精進勿道心。

  小乘斷六根,中乘斷一念無明,跑錯路途,雖苦行精進,終不能明心見性。

  《法句經》雲:「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外道聰明無智慧。

  智慧有叁種,曰實相、觀照、方便,外道有方便觀照兩種智慧,而無實相智慧,故雖聰明,而實無智慧。

  昔慧忠國師問一禅客曰:「南方知識,如何示人?」曰:「彼方知識,直下示學人即心是佛,佛是覺義,汝今悉具見聞覺知之性,此性善能揚眉瞬目,去來運用,遍于身中,挃頭頭知…

《荷澤大師證道歌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荷澤顯宗記溯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