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者,有知谛者,有知實際者,有知法性者,有知涅槃者,有知常者,有知平等者,有知不二者,有知無相者,有知解脫者,有知道者,有知意生者。大慧,如是等叁阿僧祇百千名號,不增不減。此及余世界,皆悉知我如水中月,不出不入。
此明佛性一體而有多名,正顯其離于名字相也。由體不異,故如水中月,不出不入,所謂「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以無去來,故不出不入。蓋佛性普應衆生,平等顯現,而無去來之相,但隨所見聞各別異耳。《華嚴.名號》雲:「如來有四百億十千名。」《法華.壽量》雲:「我于余國作佛更有異名。」姓氏不同,名號各別。良以法身無生,故無不生,佛性無名,故無不名。以無不名,故不可得而名焉。不可得而名,故離名字也。此非愚者所知。
彼諸愚夫不能知我,墮二邊故。然悉恭敬供養于我,而不善解知辭句義趣,不分別名,不解自通,計著種種言說章句,于不生不滅作無性想。不知如來名號差別,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不解自通,會歸終極,于一切法,隨說計著。
愚夫未明心見性,故墮于有無二邊,認名字爲實,不能分別義與說之旨趣,故計著種種言說,故聞言佛性不生不滅,即作無性想。不知如來種種異名,實出一體,但能明心見性,則不解自通,皆會歸于佛性終極本體也。
大慧,彼諸癡人作如是言:義如言說,義說無異。所以者何?謂義無身故,言說之外更無余義,唯止言說。大慧,彼惡燒智,不知言說自性,不知言說生滅,義不生滅。大慧,一切言說墮于文字,義則不墮,離性非性故,無受生,亦無身。
此言計著言說者,不達實義也。彼愚夫謂義與言說無別,謂義無實體,故言說之外更無實義,此乃愚癡之見也。不知言說出自思想,乃生滅法,而義者,出自佛性本體,不生滅之法也。故一切言說皆是相對之文字,而義則是絕對者,故離于性與非性,無生無體可得也。
大慧,如來不說墮文字法,文字有無不可得故,除不墮文字。大慧,若有說言:如來說墮文字法者,此則妄說,法離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諸佛及諸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離文字故,非不饒益義說。言說者,衆生妄想故。
此明如來說法,全由佛性上發揮,不墮文字相也。若有謂如來說法,墮文字相者,則虛妄說也。何則?佛性本體離文字故,故諸佛及菩薩,不說一字,不答一字,何則?凡有言說,都無實義也。佛言「四十九年說法,未曾說著一字。」即此意也。然爲饒益衆生故,非無言說也。則如以指指月耳,衆生若認指爲月,則妄想耳。
大慧,若不說一切法者,教法則壞。教法壞者,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若無者,誰說爲誰?
佛性雖離文字,然爲教導衆生,使見性故,故仍借文字以宣教,非此,則教法壞矣。教法壞則無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誰爲衆生說法耶?
是故大慧,菩薩摩诃薩莫著言說,隨宜方便廣說經法。以衆生希望、煩惱不一故。我及諸佛,爲彼種種異解衆生,而說諸法,令離心意意識故,不爲得自覺聖智處。
佛爲引導衆生故,不得已而就佛性上隨宜方便說法,皆離于文字而說也。以衆生根性煩惱不一,故所說各異,然無非欲直離于心意意識,使明心見性也。
大慧,于一切法無所有。覺自心現量,離二妄想。諸菩薩摩诃薩,依于義,不依文字。
若能明心見性,則知一切法性空,惟佛性真實,離于文字言說妄想,故諸菩薩但依實義,不依文字。
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壞第一義,亦不能覺他。墮惡見相續,而爲衆說,不善了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亦不知章句。
文字是相對的,而佛性則是絕對的。故依文字者,墮于無明執著妄想,破壞第一義。自己無法明心見性,更不能度人。若依文字而說法,則于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以及佛經章句,皆不能透徹明了。
若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通達章句。具足性義,彼則能以正無相樂而自娛樂,平等大乘建立衆生。
若明心見性者,胸中七通八達,則可遊戲無相叁昧,以平等大乘法門教導衆生。
大慧,攝受大乘者,則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攝受諸佛、菩薩、緣覺、聲聞者,則攝受一切衆生;攝受一切衆生者,則攝受正法;攝受正法者,則佛種不斷;佛種不斷者,則能了知得殊勝入處;知得殊勝入處菩薩摩诃薩,常得化生,建立大乘,十自在力,現衆色像,通達衆生形類希望,煩惱諸相,如實說法。如實者,不異。如實者,不來不去相。一切虛僞息,是名如實。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應攝受隨說計著。真實者,離文字故。
此言明心見性者,則能如實知一切法,世出世間,攝受無余,建立大乘,化度衆生,續佛慧命。凡所說法,不離自性,能知衆生種種心性,而隨宜爲說。如實者,如其本來面目,真如本體是也。真如本體,不來不去,離于虛僞言說,故名如實。
大慧,如爲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觀指,不得實義。如是愚夫,隨言說指。,攝受計著,至竟不舍。終不能得離言說指,第一實義。
此明執言說之誤,經雲「修多羅教,如標指月,因指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若執指以爲月,則終不能得離言說指第一實義。譬彼拘泥言教者,終不能見佛性也。
大慧,譬如嬰兒應食熟食,不應食生。若食生者則令發狂,不知次第方便熟故。大慧,如是不生不滅,不方便修,則爲不善,是故應當善修方便,莫隨言說,如視指端。
不生滅法,高深難入,有如生食,非嬰兒所能消化,食之反足爲病。故必以言教方便導之,如以熟食與嬰兒,使易消化,而獲長成。故修行者應明白文字方便,不爲拘泥。如離指而視月,勿徒視指端也。
是故大慧,于真實義,當方便修。真實義者,微妙寂靜,是涅槃因。言說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大慧,真實義者從多聞者得。大慧,多聞者,謂善于義,非善言說。善義者,不隨一切外道經論。身自不隨。亦不令他隨,是則名曰大德多聞。是故欲求義者,當親近多聞。所謂善義,與此相違計著言說,應當遠離。
此教修真實義之方便也。真實義是佛性,是涅槃因。言說者,是妄想合,出自腦筋,不免生死。欲修真實義方便,必須親近多聞善智識。多聞者,謂明心見性,善于真實義,非謂善于言說,能談玄說妙者,爲多聞也。多聞者,不隨外道經論,身自不隨,亦不令他隨,故名曰大德多聞。故欲明心見性者,必親近此種明眼善知識,至若計著言說之流,應當遠離之。
爾時大慧菩薩複承佛威神而白佛言:世尊,世尊顯示不生不滅,無有奇特。所以者何?一切外道因,亦不生不滅。世尊亦說虛空非數緣滅,及涅槃界不生不滅。世尊,外道說因,生諸世間。世尊亦說無明愛業妄想爲緣生諸世間。彼因此緣,名差別耳,外物因緣亦如是。世尊與外道論無有差別。微塵、勝妙、自在衆生主等,如是九物不生不滅。世尊亦說一切性不生不滅,有無不可得。外道亦說四大不壞,自性不生不滅。四大常,是四大乃至周流諸趣不,舍自性。世尊所說亦複如是,是故我言無有奇特。惟願世尊爲說差別,所以奇特勝諸外道。若無差別者,一切外道皆亦是佛,以不生不滅故。而世尊說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無有是處。如向所說一世界中應有多佛,無差別故。
此正不達真實義與言說之別,故執言說以難佛也。若依文解義,則外道說作者諸因不生不滅,世尊亦說叁無爲法不生不滅;外道說作者因緣生諸世間,世尊亦說無明愛業因緣生諸世間;外道說外物因緣,世尊亦假說泥瓶種芽等外物因緣;外道說九物不生不滅,世尊亦說一切法性不生不滅;外道說四大自性不壞,世尊亦有時分別四大自性。是則全無差別,外道亦可名佛矣。不幾一世界中有多佛乎。言九物者,一、時;二、方;叁、虛空;四、微塵;五、四大種;六、大梵;七、勝妙;八、自在;九、衆生主也。
佛告大慧:我說不生不滅,不同外道不生不滅。所以者何?彼諸外道有性自性得不生不變相,我不如是墮有無品。大慧,我者,離有無品,離生滅,非性,非無性。如種種幻夢現,故非無性。雲何無性?謂色無自性相攝受,現不現故,攝不攝故。以是故,一切性無性,非無性。但覺自心現量,妄想不生,安隱快樂,世事永息。愚癡凡夫妄想作事,非諸聖賢。
此言如來所說佛性,乃離有無生滅之見而說不生不滅,非如外道用腦筋計執有無而起生滅之見也。我所以說不生不滅者,乃因佛性本非有、非無故。言非無者,如幻夢中有種種相現,故雲非無。言無性者,一切色相,皆非真實體性,而佛性乃不可見,不可取。明心見性者,但自心現量妄想不生,安隱快樂。六祖所謂「繁興永處那伽定」是也。
不實妄想,如犍闼婆城,及幻化人。大慧,如犍闼婆城及幻化人,種種衆生,商賈出入。愚夫妄想,謂真出入,而實無有出者入者,但彼妄想故。如是大慧,愚癡凡夫,起不生不滅惑。彼亦無有「有爲」「無爲」,如幻人生,其實無有若生若滅、性無性,無所有故。一切法亦如是,離于生滅,愚癡凡夫墮不如實,起生滅妄想,非諸聖賢。
腦筋乃虛妄不實者,如犍闼婆城及幻化人,愚者認以爲真,起不生不滅感覺,其實皆無有也。
不如實者不爾,如性自性、妄想亦不異。若異妄想者,計著一切性自性,不見寂靜故。不見寂靜者,終不離妄想。
此言聖人見諸法不如實者,不以凡愚墮生滅妄見也。故雲「不爾」。何者因聖人見佛性與妄想無二,當體如如不起分別異見。若謂佛性與妄想異,計著有佛性者,則不能見佛性。寂靜本體,終不離于妄想也。
是故大慧,無相見勝,非相見。相見者,受生因,故不勝。大慧,無相者,妄想不生,不起不滅,我說涅槃。
無相則無生,佛性是也。有相乃受生之因,腦筋是也。故得無相叁昧者,便是涅槃也。
大慧,涅槃者,如真實義見,離先妄想心心數法。逮得如來自覺聖智,我說是涅槃。
涅槃者,明心…
《楞伽經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