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經疏▪P31

  ..續本文上一頁破我執、法執,則得二無我。

  是故大慧,此五法者,聲聞、緣覺、菩薩、如來自覺聖智、諸地相續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此明五法可攝衆法也,所謂法者皆是相對,以五法攝整個相對宇宙萬法,然後收入佛性中,則無一法可得,如如不動矣。

  複次大慧,五法者,相、名、妄想、如如、正智。大慧,相者,若處所、形相、色像等現,是名爲相。若彼有如是相,名爲瓶等,即此非余,是說爲名。施設衆名,顯示諸相,瓶等、心心法,是名妄想。彼名彼相畢竟不可得,始終無覺,于諸法無展轉,離不實妄想,是名如如。真實決定,究竟自性不可得,彼是如相,我及諸佛隨順入處,普爲衆生如實演說,施設顯示,于彼隨入正覺,不斷不常,妄想不起,隨順自覺聖趣,一切外道、聲聞、緣覺所不得相,是名正智。大慧,是名五法、叁種自性、八識、二種無我,一切佛法悉入其中。是故大慧,當自方便學,亦教他人,勿隨于他。

  此將叁界歸納于五法中,由判明相名妄想以達如如。證此如如,即究竟智始,能開示演說,發揮佛性如如妙理,使衆生悟入如如,不隨其他惡趣所轉,此佛法大網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五法叁自性,及與八種識,二種無有我,悉攝摩诃衍。

  名相虛妄想,自性二種相,正智及如如,是則爲成相。

  佛以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攝一切大乘法,而明妄想起于無明,正智起于佛性,依無明故名識藏,依佛性則名如來,元是一體,俱轉其名而已。

  爾時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說句,過去諸佛如恒河沙,未來現在亦複如是。雲何世尊爲如說而受?爲更有余義?惟願如來哀愍解說。佛告大慧:莫如說受,叁世諸佛量,非如恒河沙。所以者何?過世間望,非譬所譬。

  佛性絕對者,不可以數量表示。數量乃相對者,相對不能表示絕對也。所以言恒河沙者,乃于無可譬喻中,勉爲譬喻耳。

  以凡愚計常,外道妄想,長養惡見,生死無窮。欲令厭離生死趣輪,精勤勝進故。爲彼說言:「諸佛易見,非如優昙缽華難得見故」,息方便求。有時複觀諸受化者,作是說言:「佛難值遇,如優昙缽華。」優昙缽華無已見、今見、當見。如來者,世間悉見。不以建立自通故,說言如來出世如優昙缽華。大慧,自建立自通者,過世間望,彼諸凡愚所不能信,自覺聖智境界,無以爲譬,真實如來,過心意意識所見之相,不可爲譬。

  佛性絕對,無可爲譬,爲使衆生起信精進,故說佛道易成,諸佛易見,故雲如恒河沙。迨修行者已慧根成熟,則爲破其輕慢之心,故說佛難值如優昙華,其實佛性並無難易,不可爲譬也。

  大慧,然我說譬佛如恒河沙,無有過咎。大慧,譬如恒河沙,一切魚、鼈、輸收摩羅、師子、象、馬、人、獸踐踏,沙不念言:彼惱亂我,而生妄想。自性清淨,無諸垢汙。如來應供等正覺,自覺聖智恒河,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諸人獸等,一切惱亂,如來不念,而生妄想。如來寂然,無有念想。如來本願,以叁昧樂安衆生故,無有惱亂,猶如恒沙,等無有異,又斷貪恚故。

  佛性無愛憎不受刺激,如恒河沙任人獸踐踏,而不惱亂。

  譬如恒沙,是地自性,劫盡燒時,燒一切地,而彼地大不舍自性,與火大俱生故。其余愚夫作地燒想,而地不燒,以火因故如是。大慧,如來法身如恒沙不壞。

  佛性不壞,無所不遍,地大不離自性,亦無成壞。恒河沙亦然,故以譬佛性。

  大慧,譬如恒沙無有限量。如來光明亦複如是,無有限量,爲成熟衆生故,普照一切諸佛大衆。

  以恒河沙譬佛性光明無限。

  大慧,譬如恒沙,別求異沙永不可得。如是大慧,如來應供等正覺,無生死、生滅,有因緣斷故。

  以恒沙譬佛性之無變易,離于生因。

  大慧,譬如恒沙,增減不可得知。如是大慧,如來智慧成熟衆生,不增不減,非身法故。身法者,有壞。如來法身,非是身法。

  以恒河無增減譬佛性,佛性無身,故無壞,故如來法身,本非身法。

  如壓恒沙,油不可得。如是一切極苦衆生,逼迫如來,乃至衆生未得涅槃,不舍法界,自叁昧願樂,以大悲故。

  以恒沙譬佛性大悲無厭舍。

  大慧,譬如恒沙,隨水而流,非無水也。如是大慧,如來所說一切諸法,隨涅槃流。是故說言如恒河沙。如來不隨諸去流轉,去是壞義故。大慧,生死本際不可知,不知故,雲何說去?大慧,去者斷義,而愚夫不知。

  以恒河譬說法隨順涅槃,如來隨涅槃流,故無去來,是名如來。若有去來,則有成壞生死矣。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衆生生死本際不可知者,雲何解脫可知?佛告大慧:無始虛僞過惡妄想習氣因滅,自心現,知外義,妄想身轉解脫不滅,是故無邊,非都無所有。爲彼妄想作無邊等異名,觀察內外,離于妄想,無異衆生,智及爾焰,一切諸法,悉皆寂靜。不識自心現妄想,故妄想生,若識則滅。

  大慧,意謂生死本際既不可知,則何辯乎解脫耶?佛答所謂生死及解脫等名相,皆依無始無明妄想而起。若無始無明打破,佛性現前,妄想身轉八識變爲四智,八識雖得八解脫,然非壞滅也。故不得言生死無邊際,爲破妄想故,作無邊等名耳。明心見性之後,生死涅槃悉皆寂靜平等。四智六通,妙用無窮,諸根諸識,皆是佛性作主。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察諸導師,猶如恒河沙,不壞亦不去,亦複不究竟。

  是則爲平等,觀察諸如來,猶如恒沙等,悉離一切過。

  隨流而性常,是則佛正覺。

  佛性譬恒河之不壞不去,平等不二。

  爾時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世尊:惟願爲說一切諸法剎那壞相。世尊,雲何一切法剎那?

  剎那者時間也,時間乃相對宇宙之開始,一切法皆相對者,依時間而立,故以爲問。西洋哲學亦以時間、空間爲一重要問題。

  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佛告大慧:一切法者謂善、不善、無記、有爲、無爲、世間、出世間、有罪、無罪、有漏、無漏、受、不受。

  佛言所謂一切法者,無一非相對者也。如善與不善,有爲與無爲等等。皆是相對待而立。

  大慧,略說心意意識及習氣,是五受陰因。是心意意識息氣長養,凡愚善不善妄想。大慧,修叁昧樂,叁昧正受,現法樂住,名爲賢聖善無漏。

  一切相對法,可歸納于八識及習氣 (即無始無明)。由無始無明而起一念無明,即是八識;由八識而起五陰,即是妄想;由妄想分別而生時間 (即剎那)空間;有時間空間,然後一切法得以活動發展。若修叁昧定,入于不動寂滅樂境界者,則是由一念無明返無始無明境界,乃羅漢果賢聖所修也。時間 (剎那)雖斷,空間仍存。然當其由定而起,一念無明複生,則剎那複現,仍有過去、現在、未來,不離輪回,故非究竟。

  大慧,善不善者,謂八識。何等爲八?謂如來藏,名識藏。心、意、意識及五識身,非外道所說。大慧,五識身者,心、意、意識俱,善不善相展轉變壞,相續流注,不壞身生,亦生亦滅,不覺自心現,次第滅,余識生,形相差別攝受。意識、五識,俱相應生,剎那時不住,名爲剎那。

  八識則相對法也。由八識而善不善等相對法展轉變壞相續流注。八識互起相因,剎那不住,故名剎那,此明時間起于八識。

  大慧,剎那者,名識藏,如來藏。意俱生,識習氣剎那,無漏習氣非剎那,非凡愚所覺,計著剎那論故,不覺一切法剎那非剎那,以斷見壞無爲法。

  八識屬時間,而無始無明不屬于時間,凡愚以爲離八識超過時間境界,便是佛性,殊不知乃落于無始無明境界也。彼計無始無明爲同諸法剎那壞者,乃墮于斷見也。

  大慧,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大慧,如來藏者,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四住地、無明住地所醉,凡愚不覺,剎那見妄想熏心。

  七識暫停,則入于無始無明境界,空洞冥漠,無知無覺,不受若樂,然非涅槃因也。因第八識中,無始習氣種子仍受刺激,與因俱,有生有滅,不過是七識暫爲無始無明所覆而已。故凡愚見一念起,七識流注而以爲有剎那,一念滅,入于無明住地而以爲剎那壞。此乃妄想計著也,佛性中本無剎那可見。

  複次大慧,如金、金剛、佛舍利得奇特性,終不損壞。大慧,若得無間有剎那者,聖應非聖,而聖未曾不聖。如金、金剛雖經劫數,彌量不減。雲何凡愚不善于我隱覆之說,于內外一切法作剎那想?

  佛性超于時間空間如金剛舍利不壞,倘證悟佛性之後而仍有剎那者,則佛不成佛,何則?佛亦是相對者,有成壞生滅也。然佛性實超過時間、空間也。如金剛曆劫而不增減,絕對無二。徒因凡愚不解佛深奧道理,故作剎那之想。

  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六波羅密滿足得成正覺,何等爲六?

  此問大乘修六度之法。

  佛告大慧:波羅蜜有叁種分別。謂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

  世間即人天行,出世間即二乘行,出世間上上乃一乘行。

  大慧,世間波羅蜜者,我我所攝受計著,攝受二邊,爲種種受生處,樂色聲香味觸故,滿足檀波羅蜜、戒、忍、精進、禅定、智慧亦如是,凡夫神通,及生梵天。

  波羅蜜,此翻「度無極」,亦翻「到彼岸」。凡愚妄計梵世等未來殊勝果報爲彼岸,故修布施等六法爲能度能到也。一般俗人拜佛布施以求福報,皆此類也。

  大慧,出世間波羅蜜者,聲聞緣覺墮攝受涅槃故,行六波羅蜜,樂自己涅槃樂。

  二乘以得羅漢果爲涅槃,徒樂已而不能度他。

  出世間上上波羅蜜者,覺自心現妄想量攝受,及自心二故,不生妄想,于諸趣攝受非分,自心色相不計著。爲安樂一切衆生故,生檀波羅蜜,起上上方便。即于彼緣,妄想不生戒,是屍波羅蜜,即彼妄想不生忍,知攝所攝,是羼提波羅蜜。初中後夜,精勤方便,隨順修行方便,妄想不生,是毗黎耶波羅蜜。妄想悉滅,不墮聲聞涅槃攝受,是禅波羅蜜。自心妄想非性,智慧觀察,不墮二邊,先身轉勝而不可壞,得自覺聖趣,是般…

《楞伽經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