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破我执、法执,则得二无我。
是故大慧,此五法者,声闻、缘觉、菩萨、如来自觉圣智、诸地相续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此明五法可摄众法也,所谓法者皆是相对,以五法摄整个相对宇宙万法,然后收入佛性中,则无一法可得,如如不动矣。
复次大慧,五法者,相、名、妄想、如如、正智。大慧,相者,若处所、形相、色像等现,是名为相。若彼有如是相,名为瓶等,即此非余,是说为名。施设众名,显示诸相,瓶等、心心法,是名妄想。彼名彼相毕竟不可得,始终无觉,于诸法无展转,离不实妄想,是名如如。真实决定,究竟自性不可得,彼是如相,我及诸佛随顺入处,普为众生如实演说,施设显示,于彼随入正觉,不断不常,妄想不起,随顺自觉圣趣,一切外道、声闻、缘觉所不得相,是名正智。大慧,是名五法、三种自性、八识、二种无我,一切佛法悉入其中。是故大慧,当自方便学,亦教他人,勿随于他。
此将三界归纳于五法中,由判明相名妄想以达如如。证此如如,即究竟智始,能开示演说,发挥佛性如如妙理,使众生悟入如如,不随其他恶趣所转,此佛法大网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二种无有我,悉摄摩诃衍。
名相虚妄想,自性二种相,正智及如如,是则为成相。
佛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摄一切大乘法,而明妄想起于无明,正智起于佛性,依无明故名识藏,依佛性则名如来,元是一体,俱转其名而已。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句,过去诸佛如恒河沙,未来现在亦复如是。云何世尊为如说而受?为更有余义?惟愿如来哀愍解说。佛告大慧:莫如说受,三世诸佛量,非如恒河沙。所以者何?过世间望,非譬所譬。
佛性绝对者,不可以数量表示。数量乃相对者,相对不能表示绝对也。所以言恒河沙者,乃于无可譬喻中,勉为譬喻耳。
以凡愚计常,外道妄想,长养恶见,生死无穷。欲令厌离生死趣轮,精勤胜进故。为彼说言:「诸佛易见,非如优昙钵华难得见故」,息方便求。有时复观诸受化者,作是说言:「佛难值遇,如优昙钵华。」优昙钵华无已见、今见、当见。如来者,世间悉见。不以建立自通故,说言如来出世如优昙钵华。大慧,自建立自通者,过世间望,彼诸凡愚所不能信,自觉圣智境界,无以为譬,真实如来,过心意意识所见之相,不可为譬。
佛性绝对,无可为譬,为使众生起信精进,故说佛道易成,诸佛易见,故云如恒河沙。迨修行者已慧根成熟,则为破其轻慢之心,故说佛难值如优昙华,其实佛性并无难易,不可为譬也。
大慧,然我说譬佛如恒河沙,无有过咎。大慧,譬如恒河沙,一切鱼、鳖、输收摩罗、师子、象、马、人、兽践踏,沙不念言:彼恼乱我,而生妄想。自性清净,无诸垢污。如来应供等正觉,自觉圣智恒河,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诸人兽等,一切恼乱,如来不念,而生妄想。如来寂然,无有念想。如来本愿,以三昧乐安众生故,无有恼乱,犹如恒沙,等无有异,又断贪恚故。
佛性无爱憎不受刺激,如恒河沙任人兽践踏,而不恼乱。
譬如恒沙,是地自性,劫尽烧时,烧一切地,而彼地大不舍自性,与火大俱生故。其余愚夫作地烧想,而地不烧,以火因故如是。大慧,如来法身如恒沙不坏。
佛性不坏,无所不遍,地大不离自性,亦无成坏。恒河沙亦然,故以譬佛性。
大慧,譬如恒沙无有限量。如来光明亦复如是,无有限量,为成熟众生故,普照一切诸佛大众。
以恒河沙譬佛性光明无限。
大慧,譬如恒沙,别求异沙永不可得。如是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无生死、生灭,有因缘断故。
以恒沙譬佛性之无变易,离于生因。
大慧,譬如恒沙,增减不可得知。如是大慧,如来智慧成熟众生,不增不减,非身法故。身法者,有坏。如来法身,非是身法。
以恒河无增减譬佛性,佛性无身,故无坏,故如来法身,本非身法。
如压恒沙,油不可得。如是一切极苦众生,逼迫如来,乃至众生未得涅槃,不舍法界,自三昧愿乐,以大悲故。
以恒沙譬佛性大悲无厌舍。
大慧,譬如恒沙,随水而流,非无水也。如是大慧,如来所说一切诸法,随涅槃流。是故说言如恒河沙。如来不随诸去流转,去是坏义故。大慧,生死本际不可知,不知故,云何说去?大慧,去者断义,而愚夫不知。
以恒河譬说法随顺涅槃,如来随涅槃流,故无去来,是名如来。若有去来,则有成坏生死矣。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众生生死本际不可知者,云何解脱可知?佛告大慧:无始虚伪过恶妄想习气因灭,自心现,知外义,妄想身转解脱不灭,是故无边,非都无所有。为彼妄想作无边等异名,观察内外,离于妄想,无异众生,智及尔焰,一切诸法,悉皆寂静。不识自心现妄想,故妄想生,若识则灭。
大慧,意谓生死本际既不可知,则何辩乎解脱耶?佛答所谓生死及解脱等名相,皆依无始无明妄想而起。若无始无明打破,佛性现前,妄想身转八识变为四智,八识虽得八解脱,然非坏灭也。故不得言生死无边际,为破妄想故,作无边等名耳。明心见性之后,生死涅槃悉皆寂静平等。四智六通,妙用无穷,诸根诸识,皆是佛性作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观察诸导师,犹如恒河沙,不坏亦不去,亦复不究竟。
是则为平等,观察诸如来,犹如恒沙等,悉离一切过。
随流而性常,是则佛正觉。
佛性譬恒河之不坏不去,平等不二。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诸法剎那坏相。世尊,云何一切法剎那?
剎那者时间也,时间乃相对宇宙之开始,一切法皆相对者,依时间而立,故以为问。西洋哲学亦以时间、空间为一重要问题。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佛告大慧:一切法者谓善、不善、无记、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有罪、无罪、有漏、无漏、受、不受。
佛言所谓一切法者,无一非相对者也。如善与不善,有为与无为等等。皆是相对待而立。
大慧,略说心意意识及习气,是五受阴因。是心意意识息气长养,凡愚善不善妄想。大慧,修三昧乐,三昧正受,现法乐住,名为贤圣善无漏。
一切相对法,可归纳于八识及习气 (即无始无明)。由无始无明而起一念无明,即是八识;由八识而起五阴,即是妄想;由妄想分别而生时间 (即剎那)空间;有时间空间,然后一切法得以活动发展。若修三昧定,入于不动寂灭乐境界者,则是由一念无明返无始无明境界,乃罗汉果贤圣所修也。时间 (剎那)虽断,空间仍存。然当其由定而起,一念无明复生,则剎那复现,仍有过去、现在、未来,不离轮回,故非究竟。
大慧,善不善者,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识藏。心、意、意识及五识身,非外道所说。大慧,五识身者,心、意、意识俱,善不善相展转变坏,相续流注,不坏身生,亦生亦灭,不觉自心现,次第灭,余识生,形相差别摄受。意识、五识,俱相应生,剎那时不住,名为剎那。
八识则相对法也。由八识而善不善等相对法展转变坏相续流注。八识互起相因,剎那不住,故名剎那,此明时间起于八识。
大慧,剎那者,名识藏,如来藏。意俱生,识习气剎那,无漏习气非剎那,非凡愚所觉,计着剎那论故,不觉一切法剎那非剎那,以断见坏无为法。
八识属时间,而无始无明不属于时间,凡愚以为离八识超过时间境界,便是佛性,殊不知乃落于无始无明境界也。彼计无始无明为同诸法剎那坏者,乃堕于断见也。
大慧,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大慧,如来藏者,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四住地、无明住地所醉,凡愚不觉,剎那见妄想熏心。
七识暂停,则入于无始无明境界,空洞冥漠,无知无觉,不受若乐,然非涅槃因也。因第八识中,无始习气种子仍受刺激,与因俱,有生有灭,不过是七识暂为无始无明所覆而已。故凡愚见一念起,七识流注而以为有剎那,一念灭,入于无明住地而以为剎那坏。此乃妄想计着也,佛性中本无剎那可见。
复次大慧,如金、金刚、佛舍利得奇特性,终不损坏。大慧,若得无间有剎那者,圣应非圣,而圣未曾不圣。如金、金刚虽经劫数,弥量不减。云何凡愚不善于我隐覆之说,于内外一切法作剎那想?
佛性超于时间空间如金刚舍利不坏,倘证悟佛性之后而仍有剎那者,则佛不成佛,何则?佛亦是相对者,有成坏生灭也。然佛性实超过时间、空间也。如金刚历劫而不增减,绝对无二。徒因凡愚不解佛深奥道理,故作剎那之想。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六波罗密满足得成正觉,何等为六?
此问大乘修六度之法。
佛告大慧:波罗蜜有三种分别。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
世间即人天行,出世间即二乘行,出世间上上乃一乘行。
大慧,世间波罗蜜者,我我所摄受计着,摄受二边,为种种受生处,乐色声香味触故,满足檀波罗蜜、戒、忍、精进、禅定、智慧亦如是,凡夫神通,及生梵天。
波罗蜜,此翻「度无极」,亦翻「到彼岸」。凡愚妄计梵世等未来殊胜果报为彼岸,故修布施等六法为能度能到也。一般俗人拜佛布施以求福报,皆此类也。
大慧,出世间波罗蜜者,声闻缘觉堕摄受涅槃故,行六波罗蜜,乐自己涅槃乐。
二乘以得罗汉果为涅槃,徒乐已而不能度他。
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觉自心现妄想量摄受,及自心二故,不生妄想,于诸趣摄受非分,自心色相不计着。为安乐一切众生故,生檀波罗蜜,起上上方便。即于彼缘,妄想不生戒,是尸波罗蜜,即彼妄想不生忍,知摄所摄,是羼提波罗蜜。初中后夜,精勤方便,随顺修行方便,妄想不生,是毗黎耶波罗蜜。妄想悉灭,不堕声闻涅槃摄受,是禅波罗蜜。自心妄想非性,智慧观察,不堕二边,先身转胜而不可坏,得自觉圣趣,是般…
《楞伽经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