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大慧,如犍闼婆城及幻化人,種種衆生,商賈出入。愚夫妄想,謂真出入,而實無有出者入者,但彼妄想故。如是大慧,愚癡凡夫,起不生不滅惑。彼亦無有「有爲」「無爲」,如幻人生,其實無有若生若滅、性無性,無所有故。一切法亦如是,離于生滅,愚癡凡夫墮不如實,起生滅妄想,非諸聖賢。
腦筋乃虛妄不實者,如犍闼婆城及幻化人,愚者認以爲真,起不生不滅感覺,其實皆無有也。
不如實者不爾,如性自性、妄想亦不異。若異妄想者,計著一切性自性,不見寂靜故。不見寂靜者,終不離妄想。
此言聖人見諸法不如實者,不以凡愚墮生滅妄見也。故雲「不爾」。何者因聖人見佛性與妄想無二,當體如如不起分別異見。若謂佛性與妄想異,計著有佛性者,則不能見佛性。寂靜本體,終不離于妄想也。
是故大慧,無相見勝,非相見。相見者,受生因,故不勝。大慧,無相者,妄想不生,不起不滅,我說涅槃。
無相則無生,佛性是也。有相乃受生之因,腦筋是也。故得無相叁昧者,便是涅槃也。
大慧,涅槃者,如真實義見,離先妄想心心數法。逮得如來自覺聖智,我說是涅槃。
涅槃者,明心見性是也。打破無明妄想而見佛性,便是涅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滅除彼生論,建立不生義,我說如是法,愚夫不能知。
一切法不生,無性無所有,犍闼婆幻夢,有性者無因。
不生無自性,何因空當說,以離于和合,覺知性不現。
是故空不生,我說無自性。
此頌明佛性離生滅,本不可說,爲破外道、度衆生使入于無生忍故,故申暢此義耳。
謂一一和合,性現而非有,分析無和合,非如外道見。
夢幻及垂發,野馬犍闼婆,世間種種事,無因而相現。
折伏有因論,申暢無生義,申暢無生者,法流永不斷。
熾然無因論,恐怖諸外道。
萬法皆因緣和合而現,然皆無實性,一經分析,便歸無有,蓋由腦筋計量之故也。外道諸邪見,莫非出自腦筋妄想,故如夢幻垂發。佛爲折伏外道有因論,故說無因以申佛性無生之義,使法流永無斷絕。然佛說無因,實爲一般外道不解佛義者所恐怖也。
爾時大慧以偈問曰:
雲何何所因,彼以何故生?于何處和合,而作無因論?
此承上文佛說無因以破有因而疑難也。雲此事究竟爲何?何所因而有萬法?複以,何故而萬法生?此一一和合,畢竟于何處和合,佛乃作無因論耶?
爾時世尊複以偈答:
觀察有爲法,非無因有因,彼生滅論者,所見從是滅。
此答顯佛性離因緣生滅相也。謂能觀察一切諸法不屬有因無因,即頓見無生,而彼生滅之見頓息矣。龍勝曰:「無物從緣生,無物從緣滅,起唯諸緣起,滅唯諸緣滅。」故然因緣生滅,與佛性了不相幹也。
爾時大慧以偈問曰:
雲何爲無生,爲是無性耶?爲顧視諸緣?有法名無生?
名不應無義,惟爲分別說。
此征無生義也。雲何爲無生?爲諸法無性是無生耶?爲諸緣中有法名無生耶?既有無生名,必有無生義,願爲我說之。
爾時世尊複以偈答:
非無性無生,亦非顧諸緣,非有性而名,名亦非無義。
一切諸外道,聲聞及緣覺,七住非境界,是名無生相。
遠離諸因緣,亦離一切事,唯有微心住,想所想俱離。
其身隨轉變,我說是無生。
佛性圓滿現成,故名無生,不屬有無,性非性等義,非外道二乘及七地以下諸菩薩所到境界,惟八地以上菩薩遠離因緣妄想,轉八識爲四智,得意生身,是名無生。
無外性非性,亦無心攝受,斷除一切見,我說是無生。
如是無自性,空等應分別,非空故說空,無生故說空。
此頌佛性真空以顯無生實義也。佛性不受熏染,無所攝受,故一切見自離,是名無生,即是真空法身。此非斷滅之空,或虛空之空,以心境無生,故說空耳。
因緣數和合,則有生有滅,離諸因緣數,無別有生滅。
舍離因緣數,更無有異性,若言一異者,是外道妄想。
有無性不生,非有亦非無,除其數轉變,是悉不可得。
但有諸俗數,展轉爲
鎖,離彼因緣鎖,生義不可得。
生無性不起,離諸外道過,但說緣
鎖,凡愚不能了。
因緣和合而有生滅,離諸因緣,則無生滅,入于佛性平等境界,只此佛性是實,更無他性雜乎其中,故曰絕對。若言一異者,則是外道用腦筋妄計也。佛性中本無有無,未達佛性者,則但見十二因緣輪轉如
鎖,除此之外,悉不可得。離彼因緣鎖,則生義不可得。生義不可得,則入于無生矣。入于佛性無生之境,則生與無生不二,十二因緣無非佛性也。然此理深奧,非凡愚所能曉也。
若離緣
鎖,別有生性者,是則無因論,破壞
鎖義。
如燈顯衆像,
鎖現若然,是則離
鎖,別更有諸性。
此釋外道計因緣外別有生性義也。若謂離因緣外別有性,則因緣義破,而爲無因之論矣。
無性無有生,如虛空自性,若離于
鎖,慧無所分別。
離因緣便是佛性,當未悟時,但見因緣,不見佛性,及其既悟,則因緣即是佛性,無所分別矣。
複有余無生,賢聖所得法,彼生無生者,是則無生忍。
二乘賢聖于法有所得,亦非真實,惟生同無生,乃無生法忍。
若使諸世間,觀察
鎖者,一切離
鎖,從是得叁昧。
若能察知緣生無性,則得無生叁昧。
癡愛諸業等,是則內
鎖,鑽燧泥團輪,種子等名外。
若使有他性,而從因緣生,彼非
鎖義,是則不成就。
若生無自性,彼爲誰
鎖,展轉相生故,當知因緣義。
內則癡愛諸業,外則鑽燧泥團種子等質礙,皆屬十二因緣範圍。若謂除此之外,有實性從因緣生,則不名因緣矣。若謂因緣無性,則何以有展轉相生之相乎?倘能明心見性,乃知因緣即是佛性也。
堅濕暖動法,凡愚生妄想,離數無異法,是則說無性。
謂四大等法,因緣和合而生。外道計其有自性,乃出于腦筋妄想作用,就佛性本體上觀之,四大與佛性,本無差別也。
如醫療衆病,無有若幹論,以病差別故,爲設種種治。
我爲彼衆生,破壞諸煩惱,知其根優劣,爲彼說度門。
非煩惱根異,而有種種法,唯說一乘法,是則爲大乘。
佛性平等,本無二法,爲對衆生病而下藥,故方便多門,然最後皆導入大乘,使歸真如性海。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複白佛言:世尊,一切外道皆起無常妄想,世尊亦說一切行無常,是生滅法。此義雲何?爲邪爲正?爲有幾種無常?
此問佛所說無常與外道所說無常之別。
佛告大慧,一切外道有七種無常,非我法也。何等爲七?彼有言說:作己而舍,是名無常;有說形處壞,是名無常;有說即色是無常;有說色轉變中間是名無常,無間自之散壞,如乳酪等,轉變中間不可見,無常毀壞,一切性轉;有說性無常;有說性無性無常;有說一切法不生無常,入一切法。
外道計有作有舍,故無常性。有生則有滅,故名無常。無常者,對常而言,故凡常與無常,便是相對者。相對之理皆出自腦筋計度,皆非實法。七種無常,皆生滅法也。
大慧,性無性無常者,謂四大及所造自相壞。四大自性不可得,不生。
外道妄計四大爲能造,種種諸物爲所造。能造所造,皆有壞滅,而先天無形之四大自性,則本來不生。以不生故,名之爲常;以壞滅故,名爲無常,皆腦筋計量而立。若佛性則本離有無,非腦筋所及也。
彼不生無常者,非常無常,一切法有無不生,分析乃至微塵,不可見。是不生義非生,是名不生無常相。若不覺此者,墮一切外道生無常義。
外道所計無常,乃用腦筋分析微塵使至不可見,而名無生,非佛性本來無生也。
大慧,性無常者,是自心妄想,非常無常性。所以者何?謂無常自性不壞。大慧,此是一切性無性無常事,除無常,無有能令一切法性無性者,如杖、瓦、石破壞諸物。
外道用腦筋計有無常自性不壞,能破一切法。
現見各各不異,是性無常事,非作所作有差別。此是無常,此是事。作所作無異者,一切性常,無因性。大慧,一切性無性,有因,非凡愚所知。
用腦筋計量有異不異,常無常,能作所作,有因無因,皆妄想也。
非因不相似事生。若生者,一切性悉皆無常,是不相似事,作所作無有別異,而悉見有異。
見事有不同,便是相對者,非平等佛性。見有生者,便是無常。
若性無常者,墮作因性相。若墮者,一切性不究竟。一切性作因相墮者,自無常應無常,無常無常故。一切性不無常,應是常。
有作者便是無常。既有無常,則有常。常與無常乃相對待者。
若無常入一切性者,應墮叁世。彼過去色與壞俱,未來不生,色不生故,現在色與壞相俱。
若一切性無常者,則有成有壞,有過現未,墮于叁世輪回中矣。
色者,四大積集差別。四大及造色自性不壞,離異不異故。一切外道,一切四大不壞。一切叁有,四大及造色,在所知,有生滅。離四大造色,一切外道于何所思惟性無常。四大不生,自性相不壞故。
唐譯雲:「一切外道計四大種體性不壞。色者,即是大種差別造色,離異不異故,其自性亦不壞滅。大慧,叁有之中,能造所造,莫不皆是生住滅相。豈更別有無常之性能生于物而不滅耶?」四大造色,既有能造、所造,便是生住滅相,而外道用腦筋計度,故作無常不壞之想。
離始造無常者,非四大,複有異四大。各各異相、自相故,非差別可得。彼無差別,斯等不更造。二方便不作,當知是無常。
此破第一作已舍無常。外道計四大之外有能造者,異于四大,故四大是常,而能造者是無常。然自共相既無差別可得,則何可更造,則所謂常者,乃由無常而來也。
彼形處壞無常者,謂四大及造色不壞,至竟不壞。大慧,竟者,分析乃至微塵觀察壞。四大及造色形處、異見、長短不可得,非四大。四大不壞,形處壞現,墮在數論。
此破第二形處壞無常計也。外道計能造大種及所造色畢竟不壞,即分析乃至微塵際…
《楞伽經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