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經疏▪P61

  ..續本文上一頁者,分別計著也。

  譬如依緣起自性,種種妄想自性計著生,以彼非有非無,非有無,無實妄想相故,愚夫妄想種種妄想自性相計著,如熱時焰,鹿渴水想。是須陀洹妄想身見。彼以人無我攝受無性,斷除久遠無知計著。

  此明須陀洹修行必先以人無我法破我執,使妄想計著斷除,因爲明白諸法緣起無性故也。

  大慧,俱生者,須陀洹身見,自他身等四陰,無色相故,色生造及所造故。展轉相因相故,大種及色不集故。須陀洹觀有無品不現,身見則斷。

  唐譯雲:「俱生身見以普觀察自他之身,受等四蘊無色相故,色由大種而得生故,是諸大種互相因,色不集故,如是觀已,明見有無,即時舍離。」

  如是身見斷,貪則不生,是者身見相。

  須陀洹破生身見,觀察此身乃五蘊四大和合而成,色及無色,皆無實性,全是因緣展轉相因,聚散無常,何有我身?能明乎此,則身見斷;身見斷則貪不生矣。俱生者,有色、無色同時俱生也。

  大慧,疑相者,謂得法善見相故,及先二種身見妄想斷故,疑法不生,不于余處起大師見,爲淨不淨,是名疑相須陀洹斷。

  須陀洹已斷身見妄想,得法善見,深信正法,不起外道大師、染、淨謬見,是名斷疑相。

  大慧,戒取者,雲何須陀洹不取戒?謂善見受生處苦相故,是故不取。大慧,取者,謂愚夫決定,受習苦行,爲衆具樂,故求受生。彼則不取,除回向自覺勝,離妄想,無漏法相行方便,受持戒支,是名須陀洹取戒相斷。

  然有漏戒善,乃人天之因,而須陀洹所以不取者,以明見生處苦相故。夫其取者,乃諸凡愚于諸有中貪著世樂,故苦行持戒,願生于彼,是故凡夫願生人天中,故持五戒十善;而外道愚人,恐未來有苦相,故持牛狗等戒,拔發熏鼻,臥棘投針,種種苦刑,謂今生受苦若盡,將來一味受樂,此乃取相邪戒,而須陀洹人不取是相。然其亦有取持戒品,乃是唯求最勝無漏,無相方便,故名斷取戒相。

  須陀洹斷叁結,貪癡不生。若須陀洹作是念:此諸結,我不成就者,應有二過:墮身見,及諸結不斷。

  魏譯雲:「若須洹生如是心,此是叁結。我離叁結者,是名二法,隨于身見,彼若如是,不離叁結。」

  此明破我執,仍須破法執也。叁結已斷,仍存能斷之心不舍,則落法執,不離叁結。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說衆多貪欲,彼何者貪斷?

  唐譯雲:「貪有多種,舍何等貪。」

  佛告大慧:愛樂女人,纏綿貪著,種種方便,身口惡業,受現在樂,種未來苦。彼則不生,所以者何?得叁昧正受樂故。是故彼斷,非趣涅槃貪斷。

  須陀洹雖斷世俗愛樂、女人等貪欲,而耽著禅味,故世俗貪雖斷,而趣涅槃之貪未斷,故仍未了生脫死。

  大慧,雲何斯陀含相?謂頓照色相妄想,生相見相不生,善見禅趣相故,頓來此世,盡苦際,得涅槃,是故者斯陀含。

  二果猶有欲界下叁品惑,故一往見色相,現前未免生心,而非分別所起見惑也。又以善修禅行故,一往來世間便盡余惑而入涅槃。

  大慧,雲何阿那含?謂過去、未來、現在色相性非性,生見過患。使妄想不生故,及結斷故,名阿那含。

  叁果觀叁世色蘊悉皆無性,過惡隨眠不起,叁結已斷,不複再來,故名不來。

  大慧阿羅漢者,謂諸禅、叁昧、解脫、力、明,煩惱、苦、妄想非性,故名阿羅漢。

  大慧白佛言:世尊,世尊說叁種阿羅漢,此說何等阿羅漢?世尊,爲得寂靜一乘道?爲菩薩摩诃薩方便示現阿羅漢?爲佛化化?佛告大慧:得寂靜一乘道聲聞,非余。余者行菩薩行,及佛化化,巧方便本願故,于大衆中示現受生,爲莊嚴佛眷屬故。

  諸禅等成就,即梵行已立,所作已辦,煩惱苦盡,即生生已盡,不受後有,此唯定性聲聞言之,非佛菩 [ 薩 ] 所化現也。

  大慧,于妄想處種種說法,謂得果、得禅、禅者入禅,悉遠離故,示現得自心現量得果相,說名得果。複次大慧,欲超禅、無量、無色界者,當離自心現量相。大慧,受想正受,超自心現量者,不然。何以故?有心量故。

  言得果、得禅者,未離腦筋妄想作用,皆誤認阿賴耶爲佛性,故有禅相、果相,皆是法執。欲超此執,應轉藏識離自心所見相,若仍憑腦筋作用,靠想受滅叁昧而超自心所現境者,仍未離于阿賴耶作用,心量仍有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禅四無 量, 無色叁摩提 , 一切受想滅 , 心量彼無有。

  將六根斷盡空無所有,以爲定佛性,其實是無始無明,非佛性也。此言愚夫禅。

  須陀盤那果 , 往來及不還 , 及與阿羅漢 , 斯等心惑亂。

  禅者禅及緣 , 斷知見真谛 , 此則妄想量 , 若覺得解脫。

  四果有修有證,皆非究竟,皆未離于妄想範圍,須明白二覺相,方得真解脫。下明二覺。

  複次大慧,有二種覺:謂觀察覺,及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

  此示正、邪二覺,乃得真解脫之門。

  大慧,觀察覺者,謂若覺性自性相,選擇離四句、不可得,是名觀察覺。大慧,彼四句者,謂離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是名四句。大慧,此四句離,是名一切法。大慧,此四句觀察一切法,應當修學。

  能離四句觀察一切法,乃修行正途,故當學。

  大慧,雲何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謂妄想相攝受,計著堅濕暖動,不實妄想相四大種。宗、因相、譬喻計著,不實建立而建立,是名妄想相攝受計著建立覺,是名二種覺相。

  外道憑腦筋測量計著,建立種種邪見,非正覺也,故當明白。

  若菩薩摩诃薩,成就此二覺相,人法無我相,究竟善知方便,無所有覺,觀察行地得初地,入百叁昧,得差別叁昧,見百佛及百菩薩,如前後際各百劫事,光照百剎土。知上上地相,大願殊勝,神力自在,法雲灌頂,當得如來自覺地,善系心十無盡句,成熟衆生,種種變化,光明莊嚴,得自覺聖樂叁昧正受。

  邪正既明,則不致誤入岐途,故能從解行地,入歡善地,乃至佛地,盡未來時,成熟衆生,恒住自覺聖智樂,得法身妙用。「善系心十無盡句」者,言就佛性上發揮妙理,以一法演無盡法也。

  複次大慧,菩薩摩诃薩,當善四大造色。雲何菩薩善四大造色?大慧,菩薩摩诃薩作是覺:彼真谛者,四大不生,于彼四大不生,作如是觀察。觀察已,覺名相妄想分齊,自心現分齊。外性非性,是名心現妄想分齊,謂叁界,觀彼四大造色性離,四句通淨,離我我所。如實相,自相分段住,無生自相成。

  四大能造色者,乃妄想作用耳。佛性上四大不生,一切平等,名相平等,心量平等。所以有叁界者,妄想分別耳。能明乎此,則離四句,離我我所,住如實處,得無生相。

  大慧,彼四大種,雲何生造色?謂津潤妄想大種,生內外水界;堪能妄想大種,生內外火界;飄動妄想大種,生內外風界;斷截色妄想大種,生內外地界。色及虛空俱,計著邪谛,五陰集聚,四大造色生。

  四大乃四種妄想計著,其名其相,皆無實性。妄想既破,四大何存?外道計著,而立邪谛,甚可笑也。

  大慧,識者,因樂種種迹境界故,余趣相續。

  萬法唯識,識者既能執持種子,複受熏染,執著種種言說境界,故于余趣中相續受生。數論計神我即識也。

  大慧,地等四大及造色等,有四大緣,非彼四大緣。

  此破外道以四大種爲生因,四大與色蘊,皆是衆緣和合而生,而衆緣乃依妄想計著爲起因,非四大本身能造,而色蘊乃所造也。

  所以者何?謂性、形相、處所、作方便無性,大種不生。大慧,性、形相、處所,作方便和合生,非無形,是故四大造色相,外道妄想,非我。

  四大乃因緣和合而成,求其體相,皆非實性,故曰不生。至其形乃妄想影相耳。外道執此影相而言四大造色,皆妄想計著也,與我所說不同。

  複次大慧,當說諸陰自性相。雲何諸陰自性相?謂五陰。雲何五?謂色受想行識。彼四陰非色,謂受想行識。

  大慧,色者,四大及造色,各各異相。大慧,非無色有四數,如虛空,譬如虛空,過數相,離于數,而妄想言一虛空。大慧,如是陰過數相,離于數,離性非性,離四句。數相者,愚夫言說,非聖賢也。

  大慧,聖者如幻種種色像,離異不異施設。又如夢影士夫身,離異不異故。大慧,聖智趣,同陰妄想現,是名諸陰自性相。汝當除滅,滅已,說寂靜法。斷一切佛剎諸外道見。大慧,說寂靜時,法無我見淨,及入不動地,入不動地已,無量叁昧自在,及得意生身,得如幻叁昧,通達究竟,力明自在,救攝饒益一切衆生,猶如大地載育衆生。菩薩摩诃薩,普濟衆生,亦複如是。

  五陰皆無體性, 《 心經 》所謂「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也。今言有色、無色者,爲使凡愚易了解耳。其實如無色,四陰同于虛空。何可分爲四數?無色者如是,有色者,何獨不然!皆妄想計著所生也。若明心見性離妄想,則一切但是佛性,五陰亦變爲佛性矣!何則?佛性超時間空間,超性非性,超四句,五陰亦然,故依計著者,則一切皆有數相,有四句,一切皆妄。若明佛性者,一切皆超數相,離四句,一切皆真。聖賢爲使凡愚明了諸法如幻,故設五陰之法,其實此法爲夢中之身,不可執其爲有、爲無也。若能如實知五陰本無,又能如實知五陰與佛性無別,則斷外道邪見,能修寂靜之法,破我執、法執、空執,入不動地,得無量叁昧及法身妙用,普益衆生。

  複次大慧,諸外道有四種涅槃。雲何爲四?謂性自性非性涅槃;種種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覺涅槃;諸陰自共相相續流注斷涅槃,是名諸外道四種涅槃,非我所說法。

  性自性非性涅槃者,謂數論立神我、自性等冥谛以爲體性,諸法滅盡遂歸冥谛,名爲涅槃;種種相性非性涅槃,外道計色究竟天及大自在天等爲涅槃,又計四大是常,以爲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覺涅槃者,謂勝論立六句義以極微爲常住,以十方草木,皆稱有知,與人無異。草木爲人,人死遂爲十方草木,故唐譯雲:「覺…

《楞伽經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