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經疏▪P62

  ..續本文上一頁自相猶言微塵,自相而有知覺也,諸陰自共相相續流注斷涅槃者,謂無想天人,以永滅依爲歸甯地,斷受想行識四陰,相續流注,無色四空天,則斷色陰相續流注也。」

  大慧,我所說者,妄想識滅,名爲涅槃。

  外道所計涅槃,不出阿賴耶妄想作用。佛所說涅槃,乃轉識成智,妄想皆變爲佛性,無生無滅,名爲涅槃。

  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識耶?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雲何離意識非七識?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緣故,七識不生。

  此明離六識無七識,故六識乃用功修行之根據。識雖有八,而生死涅槃全由六識轉,以彼因及所緣故,余七識生,若離彼因及所緣,則七識不生矣,故曰: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七識在中間,司傳送作用,與六識俱轉,八識是種子,前五識是現行,現行熏種子,由意識爲因,種子熏現行,亦由意識爲因。若離意識,則種子現行不互爲因緣熏染,失其作用矣,故雲:「七識不生」。

  意識者,境界分段計著生,習氣長養藏識。意俱,我、我所計著思惟因緣生,不壞身相。

  現行熏種子,由前五識攝境相入意識,遂起分段計著,然後入八識熏子。意俱者,五八與意識俱轉也。由外轉內,或由內轉外,皆以意議爲俱,而起我、我所計著,思維等因緣,雖空而體不壞,故曰「成不壞身相」。六祖所謂「但轉其名,不轉其體」是也。

  藏識因,攀緣自心現境界計著心聚生。展轉相因,譬如海浪。自心現境界風吹,若生若滅,亦如是,是故意識滅,七識亦滅。

  種子熏現行,以藏識所持之種子習氣爲因,由第七識傳入第六意,起境界計著,複攀緣前五識,遂有生。故意識滅,則余七識亦滅,意識如一出入必經之大門。修行人,欲轉識成智,必須轉意識。意識轉,則余七識皆轉矣。至第七識乃司傳送者,出入皆與意識俱,故六祖曰:「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不涅槃 性, 所作及與相 , 妄想爾焰識 , 此滅我涅槃。

  彼因彼攀緣 , 意趣等成身 , 與因者是心 , 爲識之所依。

  如水大流盡 , 彼浪則不起 , 如是意識滅 , 種種識不生。

  佛爲知涅槃無性,故不取涅槃,爲破法執,又不舍作性而說因緣,爲說轉識成智之理,故立涅槃之名,皆假立施設以引導衆生也。現行、種子互熏,皆以意識爲門戶,有意識,則七識皆成活動變幻,有因有緣,有波有浪。意識滅則一切皆停止,如瀑流盡,波浪不起,故曰「如是意識滅,種種識不生」。

  複次大慧,今當說妄想自性分別通相。若妄想自性分別通相,善分別,汝及余菩薩摩诃薩,離妄想。到自覺聖,外道通趣善見,覺攝所攝妄想,斷緣起種種相、妄想自性行,不複妄想。

  大慧,雲何妄想自性分別通相?謂言說妄想、所說事妄想、相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見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續妄想、縛不縛妄想,是名妄想自性分別通相。

  妄想者,腦筋作用也;佛性者,非腦筋思想所能到也。若能明心見性,則能所雙忘,超過妄想,證聖智境,明白種種外道理論錯誤之點。妄想雖無窮盡,而其通相,不外此十二種。此十二者,皆不出腦筋思想作用,皆非本體實性也。

  大慧,雲何言說妄想?謂種種妙音、歌詠之聲,美樂計著,是名言說妄想。

  大慧,雲何所說事妄想?謂有所說事自性,聖智所知,依彼而生言說妄想,是名所說事妄想。

  大慧,雲何相妄想?謂即彼所說事,如鹿渴想,種種計著而計著,謂堅濕暖動相,一切性妄想,是名相妄想。

  大慧,雲何利妄想?謂樂種種金銀珍寶,是名利妄想。

  大慧,雲何自性妄想?謂自性持此,如是不異,惡見妄想,是名自性妄想。

  大慧,雲何因妄想?謂若因若緣,有無分別,因相生,是名因妄想。

  大慧,雲何見妄想?謂有、無、一、異、俱、不俱惡見,外道妄想計著妄想,是名見妄想。

  大慧,雲何成妄想?謂我我所想,成決定論,是名成妄想。

  大慧,雲何生妄想?謂緣有、無性生計著,是名生妄想。

  大慧,雲何不生妄想?謂一切性本無生,無種因緣生無因身,是名不生妄想。

  大慧,雲何相續妄想?謂彼俱相續如金縷,是名相續妄想。

  大慧,雲何縛不縛妄想?謂縛不縛因緣計著,如士夫方便,若縛若解,是名縛不縛妄想。

  此釋十二妄想差別之相,皆外道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非無、常、無常等計著也。

  于此妄想自性分別通相,一切愚夫計著有無。

  外道立于本體之外,而妄企說明本體,作種種有無計著推測,假設種種理論,皆不出妄想範圍。因其未入本體,未見實性,故無論如何用腦筋,終不能明白實性道理,越推測去本體越遠。佛則不然,先明白諸法如幻,證入實性本體,見一切本來圓滿現成,無有欠缺。離于生滅有無,欲說無從說,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大慧,計著緣起而計著者,種種妄想計著自性,如幻示現種種之身,凡夫妄想見種種異幻。

  大慧,幻與種種,非異,非不異。若異者,幻非種種因。若不異者,幻與種種無差別。而見差別,是故非異非不異。是故大慧,汝及余菩薩摩薩,如幻緣起妄想自性,異不異,有無莫計著。

  一切諸法緣起無性,同于幻事,智者了其不實,凡愚執以爲真。謂不異者,因其同屬無性,非各有起因,乃和合而成;謂非不異者,因其能現種種相,雖能現異相,皆妄想計著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心縛于境界,覺想智隨轉,無所有及勝,平等智慧生

  此四句頌轉識成智。

  妄想自性有,于緣起則無,妄想或攝受,緣起非妄想。

  妄想屬內,緣起屬外。妄想起于計著,緣起起于和合。初本不同,後則因妄想攝受,緣起互熏,唐譯雲:「在妄計是有,于緣起則無,妄計迷惑取,緣起離分別。」

  種種支分生,如幻則不成,彼相有種種,妄想則不成,

  彼相則是過,皆從心縛生。

  此明取境境熏心,心者阿賴耶識也。心取境,故有種種支分生。若知其如幻,則生同無生,故曰「不成」,境熏心有種種相生,若知其是計著,則妄想亦不能成立,因不了如幻妄想,依之造業,故彼相是過,此皆心境相縛而生也。

  妄想無所 知, 于緣起妄 想, 此諸妄想 性, 即是彼緣起,

  妄想有種 種, 于緣起妄想。

  妄想、緣起互爲攀緣。妄想本無計著,因緣起而生計著;妄想本無多種,因計著緣起而有多種。

  世谛第一義,第叁無因生,妄想說世谛,斷則聖境界。

  世谛第一義,無因生,凡此等等名字,皆是妄想,皆爲破衆生妄想而說耳。若離妄想,則無所謂世締,無所謂第一義,無所謂外道無因生。入于聖覺境界矣。

  譬如修行事,于一種種現,于彼無種種,妄想相如是。

  鈍根二乘修八背舍四遍處定。若觀青時,天地萬物皆青;若觀黃赤白時,一一皆然。其實並無種種相,乃妄想所生耳。

  譬如種種翳,妄想衆色現,翳無色非色,緣起不覺然。

  計著緣起而生妄想,猶如目翳而見空華衆色,其實無有也。因綠和合而不自覺,執以爲實,故有此過。

  譬如煉真金,遠離諸垢穢,虛空無雲翳,妄想淨亦然。

  妄想是遍計執性,緣起是依他起性,離此二性,則得圓成實性。如煉礦得金,雲散月見。

  無有妄想性,及有彼緣起,建立及誹謗,悉由妄想壞。

  外道因妄想計著而建立邪見,誹謗正法,不破自壞。

  妄想若無性,而有緣起性,無性而有性,有性無性生。

  依因于妄想,而得彼緣起,相名常相隨,而生諸妄想。

  究竟不成就,則度諸妄想,然後智清淨,是名第一義。

  妄想緣起,本無性,互爲因依,計著相名,相續而生。若欲說妄想緣起有性,則圓成實乃彼之性也。因爲當妄想度盡時,所余者實性耳。故轉識成智,但轉其名,不轉其體,是名第一義。

  妄想有十二,緣起有六種,自覺智爾焰,彼無有差別。

  五法爲真實,自性有叁種,修行分別此,不越于如如。

  第一義是絕對的,本無差別,本不可說,爲引導衆生修行故,故說十二妄想、六種緣起,以及自覺智所知障、五法、叁自性等。凡此諸法,皆是相對者。相對者不能存在,一入于絕對之第一義時,便變爲第一義。所以明心見性之後,一切皆變成佛性,妄想、緣起皆是佛性,故曰「不越于如如」。

  衆相及緣起,彼者起妄想,彼諸妄想相,從彼緣起生。

  覺慧善觀察,無緣無妄想,成已無有性,雲何妄想覺。

  迷時有妄想緣起,悟時則只有圓成實,一切皆圓成實矣。

  彼妄想自性,建立二自性,妄想種種現,清淨聖境界。

  因妄想故,建立真妄二性。其實言真言妄,皆是妄想,皆是相對者。若入絕對,則一切無二無別。

  妄想如畫 色, 緣起計妄 想。 若異妄想 者, 則依外道論。

  妄想如畫師所用之顔色,因緣起而渲染,相互爲用,和合而成。若認爲各有生因者,則是外道之說。

  妄想說所 想, 因見和合 生, 離二妄想 者, 如是則爲成。

  因妄想計著妄相,重重纏縛,無有了期。若能離此妄想緣起者,則得圓成實矣。

  大慧菩薩摩詞薩,複白佛言:世尊,惟願爲說自覺聖智相,及一乘。若自覺聖智相及一乘,我及余菩薩,善自覺聖智相及一乘,不由于他,通達佛法。

  佛告大慧: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當爲汝說。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菩薩摩诃薩獨一靜處,自覺觀察,不由于他,離見妄想,上上升進,入如來地,是名自覺聖智相。

  教外單傳之旨,惟在自證,不由于他。古祖師所謂:「我說的是我的,與你不相幹」是也。自覺觀察,是由觀照般若,主使方便般若,以打破無明窠臼。離見妄想,即是打破無始無明,超越一念無明,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便入如來地。

  大慧,雲何一乘相?謂得一乘道覺,我說一乘。雲何得一乘道覺?謂攝所攝妄想,如實處…

《楞伽經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