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禅師問答錄▪P10

  ..續本文上一頁。」師曰:「神通遊戲,則不無阇黎,佛法還須老僧始得。」曰:「特來東土禮文殊,卻遇小釋迦。」後人始號仰山曰小釋迦,此亦梵僧稱贊仰山之語,非謂仰山乃釋迦應世也。又有說蓮池大師是阿彌陀佛應世,《雲棲法彙》之中,並無其說,都是後人附會的話。如唐朝新羅國(即今朝鮮)有個僧人,俗姓金,法名喬覺,外國僧人普通皆一手杖錫,一手托缽,製度如此,來在中國,住錫安徽九華山,因從前畫地藏王菩薩像,乃一手杖錫,一手持缽者。衆人既見此僧,以爲乃地藏王菩薩化身。該僧老時,即在九華逝去,于是衆人皆附會其說。如是殊不可信。此等辯論不知是否?

  答:是。

  

  南京趙民新

  (135)問:宇宙山河是爲我們有的?或是我們爲宇宙山河有的?

  答:宇宙山河不能離開我們,我們不能離開宇宙山河。用田來比,假如我們不去種種子,他不會生長的;假如有種子而沒有田,我們也無米食。如有地而不蓋房,我們也無往處;如有工料而無地,我們也無由興蓋房屋。我們死了,房子地也帶不去,活著都不可少的。宇宙是我們過度的東西。照佛法來解釋,自性遍滿虛空,充塞宇宙,自性即宇宙,宇宙即自性。

  

  上海王小徐

  (136)問:弟子六根之中,似乎眼根偏利,例如見人問其姓名,但聞口說,往往轉身便忘。而見其名剌,則能牢記。又如英文能讀能寫,而英語說聽均頗勉強。他事類此亦多,故于佛法亦當用眼根返看。

  答:不錯。

  

  北平李廣權

  (137)問:先天道說:五祖傳法與六祖,傳法指玄關一竅(玄關一竅者,六根歸于一念,歸于眉心印堂,不要散亂,秘密傳授)。六祖大師于賣柴聽客誦《金剛經》雲:「應無所往而生其心。」便豁然大悟,有四方面可以證明:最初他去見五祖,祖曰:「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爲堪作佛?」六祖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由此看來,就是證明六祖已見佛性的一方面。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衆總在左右,乃令隨衆作務,六祖曰:「惠能啓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由此看來,就是證明他已經見佛性之第二方面也。「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由此看來,就是證明他已經見佛性之第叁方面也。及徒衆見偈,個個驚怪,五祖見衆人驚怪,恐人害他,曰:「亦未見性。」次日,祖潛至碓坊,見六祖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六祖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欠篩者,乃自己見性猶未得師印證也,由此看來,就是證明他已經見佛性之第四方面也。五祖曰:「昔達磨大師初來此土,人未知信,故傳此衣,以爲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衣爲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五祖以前皆是白天印證(印證即兩方皆已見性,不過先到者證明後到者),六祖聽《金剛經》悟道,已由四方面可以證明,見五祖只是印證而已。自性與自性相同,以心印心,爲什麼要叁鼓傳法?因袈裟乃寶物,本來佛家不要寶物,因爲自達磨以來,以此表信耳,但怕因寶物而起爭端,故乃于夜間予以印證也。因此袈裟乃何人見性,即歸何人所得故也。「衣爲爭端,止汝不傳。」先天道借此造謠,乃謂五祖傳六祖,六祖永不傳。不傳者,不傳衣耳,其腳下有大澈大悟者四十叁人,皆有史實可考。玄關一竅之說,害人不淺。密付者,指以心印心,非秘密傳授也,如六祖與惠明說法,祖曰:「汝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爲汝說。」明良久,祖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複問曰:「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祖曰:「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至于先天道教人受戒、行善,于世有益,惟見性之旨,與佛家見性之旨遠別。以上辯論,是否?

  答:是,不錯。

  

  南京月輪法師

  (138)問:大慧禅師,大悟十八遍,小悟不知其數。如我解釋大慧悟道因緣,圓悟禅師舉問五祖法演禅師語曰:「我問: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又問:「樹倒藤枯時如何?」祖曰「相隨來也。」慧師當下豁然貫通。悟道一悟就悟,無階級、無層次、無大小。大悟、小悟指解悟之悟。其解深者爲大悟,其解淺者爲小悟。是否?

  答:是,不錯。

  

  華山北峰馬道長

  (139)問:叁教之性,是否同源?

  答:一切衆生之自性,本同圓明普照,殊無二致,惟以世間聖賢所見未能盡達究竟。如儒家言「惟天下至誠爲能盡其性」,此以「誠」爲性。而又言「誠者天道也。」是以性歸本于天。又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此乃以無聲無臭爲性,無聲無臭者何?乃見聞覺知中之淨緣之性而已。淨緣與染緣相對,互爲消長,互爲生滅,故雲:未達究竟也;又如《道德經》中所言「無名天地之始」,此乃以無始無明爲性。又雲:「吾既無身,吾有何患?」與「絕聖棄智」雲雲,以及道家無極之性,亦是以無始無明爲性也,故雲:未達究竟。查叁教同源之說,不見于儒家者說,而見于後世丹經甚多。若揆諸我佛本來妙明自性之旨,而皆有未達也。蓋佛性乃如如不動,遍滿虛空,充塞宇宙,真知真覺。如雲無極之性,則無知無覺,空無所有矣。孔家之性,亦是起念動念,是見聞覺知的作用,非真性也。談性之說,叁教差別天淵矣!至于改惡遷善,則儒之忠恕、佛之慈悲、道之感應,其利益群生,則不異也。

  

  

  北平李廣權

  (140)問:「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六祖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系縛。」因示一偈曰:「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照我解釋,「能斷百思想」,乃見聞覺知之淨緣,「六祖之沒伎倆」,乃指自性本無伎倆可言,「對境心數起」,乃指一念不可斷,妄念轉爲菩提也。臥輪之斷了,不免又起,起了又斷,乃是輪回。是否?

  答:不錯。

  

  五臺山寂光和尚

  (141)問:呂岩真人,字洞賓,京川人也。唐末叁舉不第,偶于長安酒肆,遇锺離權,授以延命術,自爾人莫之究。嘗遊廬山歸宗寺,書鍾樓壁曰:「一日清閑自在身,六神和合報平安,丹田有寶休覓到,對鏡無心莫問禅。」未幾,道經黃龍山,睹紫雲成蓋,疑有異人,乃入谒。值龍擊鼓升堂,龍見,意必呂公也,欲誘而進,厲聲曰:「座旁有竊法者。」呂毅然出問:「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內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龍指曰:「這守屍鬼。」呂曰:「爭奈囊有長生不死藥。」龍曰:「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呂薄訝,飛劍脅之,劍不能入,遂再拜,求指歸。龍诘曰:「半升铛內煮山川即不問,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呂于言下頓契,作偈曰:「棄卻瓢囊槭碎琴,如今不戀汞中金,自從一見黃龍後,始覺從前錯用心。」龍囑令加護。依我所解,「六神和合報平安」,是起淨緣,一念曆曆孤明;「對鏡無心莫問禅」,是不往一切相,不執著一切相,即著作用,非佛性;「一粒粟中藏世界」,是自性能容納萬物,遍滿虛空。是否?

  答:是。

  

  (142)問:太原孚上座,初在揚州光孝寺講《涅槃經》。有禅者阻雪,因往聽講,至叁因佛性,叁德法身,廣談法身妙理,禅者失笑。師講罷,請禅者吃茶,白曰:「某甲素志狹劣,依文解義,適蒙見笑,且望見教。」禅者曰:「實笑座主不識法身。」師曰:「如此解說,何處不是?」曰:「請座主更說一遍。」師曰:「法身之理,猶如太虛,豎窮叁際,橫亘十方,彌綸八極,包括二儀,隨緣赴感,靡不周遍。」曰:「不道座主說不是,只是說得法身量邊事,實未識法身在。」師曰:「既如是,禅德當爲代說。」曰:「座主還信否?」師曰:「焉敢不信。」曰:「若如是,座主辍講旬日,于室內端然靜慮,收心攝念,善惡諸緣一時放卻。」師一依所教,從初夜至五更,聞鼓角聲,忽然契悟,便去扣門,禅者曰:「阿誰?」師曰:「某甲」。禅者咄曰:「教汝傳持大教,代佛說法,夜來爲什麼醉酒臥街?」師曰:「禅德自來講經,將生身父母鼻孔扭捏,從今已去,更不敢如是。」禅者曰:「且去,來日相見。」師遂罷講。依我見解,爲什麼上座以後不講經?是否「無法可說,是名說法。」隨拈一物,皆是佛法?

  答:如是,如是。

  

  

《月溪禅師問答錄》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