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念佛,自性与诸佛已无别,还念谁?故有禅有净土,指宏扬禅净二宗而言,不是指又参禅又修净土而言。如中峰国师,本人悟后宏扬禅宗,亦兼宏扬净土。
二、参禅不明白用功,如法师所讲:不着有,不着无,起念灭念,历历孤明一念,非空非有,是知觉作用,妄念断尽,是无始无明,皆错用功,故十人九错路;虽然错,修的功德仍在,如人走路,一百里走了五十里,虽然未到,但已走之程不为白费,来生菩提种子还在,不患堕落。
三、我们不求在此世界参禅见性,求生在净土,见了阿弥陀佛,听阿弥陀佛讲经,自己参禅,然后明心见性,如十六观经中所云,故但得见阿弥陀佛,何愁不开悟?
四、禅既不参,佛又不念,必定堕落,那有天生的释迦、自然的弥勒。照我解释,是否?
答:是的,不错。
西安华清法师
(119)问:拈花示众出于何经?
答:拈花示众出于《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大藏经中无,续藏经中有之。
北平李广权
(120)问:古云:「法离见闻觉知,见闻觉知求法,非求法也。」照我解说,自性如如不动,是真知真觉,如古人云:「是知而无知,不是无知而说知。」见闻觉知求法,若将妄念断尽,是无始无明,空无所有,是无知而说知也;起一念,不知有、不知无,非空非有,历历孤明,是见闻觉知作用,非真如自性也。是否?
答:是。
(121)问:用话头参禅,假如明心见性后,话头还用不用?照我解释,如用「本来面目在什么地方」的话头,无明窠窟比一个门,本来面目如主人翁在门里,必须将门打开,始得见主人翁;如用意根参究「还我本来面目」的话头,话头比喻一个石头,用石头去打门,门打开看见主人翁的时候,石头无用了,故悟后话头不用,是否?
答:是。
(122)问:明心见性后,还念佛不念?或念阿弥陀佛?或念药师佛?照我解释,自性与诸佛无二无别,自性就是佛,还念什么佛?自性遍满十方,还有何处可生?是否?
答:不错。
(123)问:明心见性的人,惟悟与悟乃能知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人不知。我今说一古人的事情,有一个禅师,名归真,他去见沩山和尚,沩山问他叫什么名字,他答归真,沩山问:「归真何在?」他不能答,便转下山去。行到半山,遇着仰山和尚,问他何故下山,他答:「被沩山问,不能答。」仰山教他答云:「鼻里耳里。」乃返见沩山,沩照前问,他答:「鼻里耳里。」沩山告曰:「此话不是你的,是仰山的。」照上所讲,故惟悟与悟乃能知之,不悟者不知。以上的辩论,是否?
答:是。
(124)问:结水成冰,溶冰成水。一般人说,迷时如结水成冰,悟时如溶冰成水。水性不坏,水性比为佛性,众生迷悟,佛性依然。照我解说,佛性是如如不动的,那里还有什么迷悟?水性者比见闻觉知。结水成冰者,比见闻觉知起染缘;溶冰成水者,比见闻觉知起净缘。结水成冰,溶冰成水,见闻觉知依然是见闻觉知,性非佛性。假如是佛性,则佛性有轮回,而忽冰忽水矣,以上辩论,是否?
答:是,不错。
上海王小徐
(125)问:上次法师开示之语,弟子大旨尚能领会,但弟子于本来面目及「谁」字话头,尤无下手处,惟「万物归一,一归何处」,据弟子所见,万物皆是六根六尘六识,一即是根本无明,如此用心,似乎有个入处,特不知合乎禅宗参究功夫否?
答:「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是指自性能生万法,遍满虚空,非指六根六尘。根本无明、六根六尘是妄念,不是万法。是万念归一念,用此一念,向根本无明用心参究。根本无明是空洞黑暗,从这里打破,能生万法的自性,就会发生出来了。照上所问,用功的路子,是不错,万法妄念不合,妄念是从见闻觉知生,万法是从自性生。「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者,是指见闻觉知之认识;自性能生万法,是遍满虚空,包罗万象。
南京圣清法师
(126)问:有一僧人说:「出家人在古时根基利,在今时根基钝,古人修难修的法门,今人只宜修易修的法门。」如我解释,此是自打退堂鼓的话。出家应修难修的法门,身既出家荷担如来大法,难修的法门不修,莫非留与在家人修?古人根利,今人根钝,今人会作飞机电灯,古人不会,根基利钝,古今皆然。佛说汝等如病人,我如医师,将药方开示,汝若不吃,非医之过。如指路人,将路途指示,不行,非指之过。是否?
答:不错。
上海觉根法师
(127)问:法师所讲〈真妄偈〉:「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无初即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无终,常怀懵兹理。」是谁说的?
答:是唐朝复礼法师说的,法师是明心见性的人,从自性中流露出来,大慈大悲,说此偈。在当时有根多的人,依此修行,皆明心见性。如我记得的,有一禅师,叫鸟窠道林禅师,就是现在西湖边凤林寺的开山祖师,也是依〈真妄偈〉修行悟道的。
上海陈宝宾
(128)问:为什么和尚不结婚?是否佛教一切人都出家?
答:和尚不结婚,是因结婚以后有子女的累赘,为家务事缠缚,不能荷担如来大法,到处宏扬佛法,普渡众生。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是教一切众生明白本有佛性,不受生死轮回的痛苦,不是教一切人都出家。
北平李广权
(129)问:「研穷法理,以悟为则。」照我解释,一切宗教哲学都是有穷有尽的,惟有佛法说,佛性是无穷无尽的。我们研究佛理,为解悟,照着去修,见性之后,为证悟。是否?
答:是。
广州李义门
(130)问:一切众生,能否在世间证得佛法?世间指娑婆世界。
答:有些古人,今生修行不悟,发愿来生生娑婆世界,因娑婆世界太苦,故定生此娑婆世界明心见性,普渡众生。因生他方世界太乐,假如在他方世界明心见性,证常寂光净土,不受后有,就不能在娑婆世界度众生。如释迦佛,三十岁见性,四十九年说法,八十岁时肉体一坏,在常寂光净土不受后有,就不能说法,信佛者还有经典在;如千百祖师证道后,肉身说法些年,肉身一坏,在常寂光净土中不受后有,就不能说法,幸有其语录在;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法界者,指遍满虚空,无所不在而言也。又云:「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佛身者,指法身言,非指肉身、西方阿弥陀佛报身、东方药师佛报身而言,法身诸佛是一样的,肉身、报身是两样的。这个娑婆中,众生只要修行,迟早总要证得佛性的。
(131)问:设使一切众生都信佛法,行三皈五戒,进而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在此情况下,再一世纪后,一切众生是否灭绝?因有人来问,不能答,故请问。
答:这个世界本是成住坏空、轮回着的。在世界未成以前世界乃空,而业识已有。所谓业识,乃一切众生共业之通称。在此业识内,佛性、无始无明、见闻觉知之性、六根、六尘等,均已共在。佛性、无始无明乃是人人一样的,见闻觉知以下是人人不一样的。由此一样的及不一样的共业,感成此宇宙山河万物,并感生而出六道(天、人、地狱、畜生、鬼、阿修罗)之轮回。一切六道众生,既皆有佛性,则六道中度脱一众生,即佛道中多一圆觉者。如斯一切众生皆尽,佛海大圆觉中无尽也。若照来问,只就人类众生而言,则人类中度去一人,则他道众生仍不时投生人类,非俟六道净尽,人类不尽也;若就国族来讲,若此一国人度去若干,他国人及他道众生均可来此投生,亦无一国一族单就灭绝人类,或减少人类之事。若因受戒,断淫欲而绝人类,殊不知只比丘、比丘尼断淫,至于优婆塞、优婆夷,则只断邪淫,并不断正淫也;且断欲出家,亦是听个人自愿,非勉强一切人为之。佛未曾教一切人出家,只教一切人修见佛性,如维摩诘居士、傅大士、庞居士等,悟道的居士,皆有妻孥。《华严经》云:「众生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执着」,故若要一切人皆断欲出家,实不可行。又《华严经》云:「以大悲故处在家属,以大慈故随顺妻子,于菩萨净道无所障碍」。又照六道来讲,因业识个个不同,故所感自然不同。一母所生五子,父精母血虽同,而五人个性不同,非能用勉强方法使之同也。佛法乃慢慢的用种种方法来度脱之,非必皆强使断欲出家也。
(132)问:佛法与世间法,是二是一?抑可以并行?
答:是一。世间法即是佛法,佛法即是世间法。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自性遍满世间,出世而言,菩提心为本,大悲心为用。至于不故杀、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偷盗,五戒等,都是佛法也是世法。
北平李广权
(133)问:有人说:「一念未动前,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若能悟得,但要除却烦恼妄想,然后方能证得。」照我解说,父母未生以前是中阴身,不是本来面目;一念未起前是无始无明,非本来面目。烦恼妄想从外来,何干汝事?烦恼妄想从内有,除了又起,是有轮回。一念不动是见闻觉知的净缘;起烦恼妄想是染缘;染缘、净缘除了,是空空洞洞的无始无明。自性是真知真觉,如如不动的,除却染缘,起染缘,与自性了不相干。若能见性,烦恼妄想,皆变为自性。是否?
答:是。
天津潘复
(134)问:有人说:「发愿往生东方,见药师佛,闻法明心见性后,再回入娑婆世界,普渡众生。」假如在东方明心见性,证常寂光净土,不受后有,那处还有轮回投胎之事。如释迦佛、阿难、马鸣、龙树及我国悟道者数千人,并无有言某人是从东方世界降生,某人从西方世界降生。唐朝有个梵僧,从空而至,见仰山和尚,师曰:「近离甚么处?」曰:「西域。」师曰:「几时离?」彼曰:「今早。」师曰:「何太迟生?」曰:「游山玩水…
《月溪禅师问答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