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禅師問答錄▪P9

  ..續本文上一頁念佛,自性與諸佛已無別,還念誰?故有禅有淨土,指宏揚禅淨二宗而言,不是指又參禅又修淨土而言。如中峰國師,本人悟後宏揚禅宗,亦兼宏揚淨土。

  二、參禅不明白用功,如法師所講:不著有,不著無,起念滅念,曆曆孤明一念,非空非有,是知覺作用,妄念斷盡,是無始無明,皆錯用功,故十人九錯路;雖然錯,修的功德仍在,如人走路,一百裏走了五十裏,雖然未到,但已走之程不爲白費,來生菩提種子還在,不患墮落。

  叁、我們不求在此世界參禅見性,求生在淨土,見了阿彌陀佛,聽阿彌陀佛講經,自己參禅,然後明心見性,如十六觀經中所雲,故但得見阿彌陀佛,何愁不開悟?

  四、禅既不參,佛又不念,必定墮落,那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勒。照我解釋,是否?

  答:是的,不錯。

  

  西安華清法師

  (119)問:拈花示衆出于何經?

  答:拈花示衆出于《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大藏經中無,續藏經中有之。

  

  

  北平李廣權

  (120)問:古雲:「法離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求法,非求法也。」照我解說,自性如如不動,是真知真覺,如古人雲:「是知而無知,不是無知而說知。」見聞覺知求法,若將妄念斷盡,是無始無明,空無所有,是無知而說知也;起一念,不知有、不知無,非空非有,曆曆孤明,是見聞覺知作用,非真如自性也。是否?

  答:是。

  

  (121)問:用話頭參禅,假如明心見性後,話頭還用不用?照我解釋,如用「本來面目在什麼地方」的話頭,無明窠窟比一個門,本來面目如主人翁在門裏,必須將門打開,始得見主人翁;如用意根參究「還我本來面目」的話頭,話頭比喻一個石頭,用石頭去打門,門打開看見主人翁的時候,石頭無用了,故悟後話頭不用,是否?

  答:是。

  

  (122)問:明心見性後,還念佛不念?或念阿彌陀佛?或念藥師佛?照我解釋,自性與諸佛無二無別,自性就是佛,還念什麼佛?自性遍滿十方,還有何處可生?是否?

  答:不錯。

  

  (123)問:明心見性的人,惟悟與悟乃能知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他人不知。我今說一古人的事情,有一個禅師,名歸真,他去見沩山和尚,沩山問他叫什麼名字,他答歸真,沩山問:「歸真何在?」他不能答,便轉下山去。行到半山,遇著仰山和尚,問他何故下山,他答:「被沩山問,不能答。」仰山教他答雲:「鼻裏耳裏。」乃返見沩山,沩照前問,他答:「鼻裏耳裏。」沩山告曰:「此話不是你的,是仰山的。」照上所講,故惟悟與悟乃能知之,不悟者不知。以上的辯論,是否?

  答:是。

  

  (124)問:結水成冰,溶冰成水。一般人說,迷時如結水成冰,悟時如溶冰成水。水性不壞,水性比爲佛性,衆生迷悟,佛性依然。照我解說,佛性是如如不動的,那裏還有什麼迷悟?水性者比見聞覺知。結水成冰者,比見聞覺知起染緣;溶冰成水者,比見聞覺知起淨緣。結水成冰,溶冰成水,見聞覺知依然是見聞覺知,性非佛性。假如是佛性,則佛性有輪回,而忽冰忽水矣,以上辯論,是否?

  答:是,不錯。

  

  上海王小徐

  (125)問:上次法師開示之語,弟子大旨尚能領會,但弟子于本來面目及「誰」字話頭,尤無下手處,惟「萬物歸一,一歸何處」,據弟子所見,萬物皆是六根六塵六識,一即是根本無明,如此用心,似乎有個入處,特不知合乎禅宗參究功夫否?

  答:「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是指自性能生萬法,遍滿虛空,非指六根六塵。根本無明、六根六塵是妄念,不是萬法。是萬念歸一念,用此一念,向根本無明用心參究。根本無明是空洞黑暗,從這裏打破,能生萬法的自性,就會發生出來了。照上所問,用功的路子,是不錯,萬法妄念不合,妄念是從見聞覺知生,萬法是從自性生。「叁界唯心,萬法唯識」者,是指見聞覺知之認識;自性能生萬法,是遍滿虛空,包羅萬象。

  

  南京聖清法師

  (126)問:有一僧人說:「出家人在古時根基利,在今時根基鈍,古人修難修的法門,今人只宜修易修的法門。」如我解釋,此是自打退堂鼓的話。出家應修難修的法門,身既出家荷擔如來大法,難修的法門不修,莫非留與在家人修?古人根利,今人根鈍,今人會作飛機電燈,古人不會,根基利鈍,古今皆然。佛說汝等如病人,我如醫師,將藥方開示,汝若不吃,非醫之過。如指路人,將路途指示,不行,非指之過。是否?

  答:不錯。

  

  上海覺根法師

  (127)問:法師所講〈真妄偈〉:「真法性本淨,妄念何由起?從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止?無初即無末,有終應有始。無始而無終,常懷懵茲理。」是誰說的?

  答:是唐朝複禮法師說的,法師是明心見性的人,從自性中流露出來,大慈大悲,說此偈。在當時有根多的人,依此修行,皆明心見性。如我記得的,有一禅師,叫鳥窠道林禅師,就是現在西湖邊鳳林寺的開山祖師,也是依〈真妄偈〉修行悟道的。

  

  上海陳寶賓

  (128)問:爲什麼和尚不結婚?是否佛教一切人都出家?

  答:和尚不結婚,是因結婚以後有子女的累贅,爲家務事纏縛,不能荷擔如來大法,到處宏揚佛法,普渡衆生。佛說:「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佛是教一切衆生明白本有佛性,不受生死輪回的痛苦,不是教一切人都出家。

  

  北平李廣權

  (129)問:「研窮法理,以悟爲則。」照我解釋,一切宗教哲學都是有窮有盡的,惟有佛法說,佛性是無窮無盡的。我們研究佛理,爲解悟,照著去修,見性之後,爲證悟。是否?

  答:是。

  

  廣州李義門

  (130)問:一切衆生,能否在世間證得佛法?世間指娑婆世界。

  答:有些古人,今生修行不悟,發願來生生娑婆世界,因娑婆世界太苦,故定生此娑婆世界明心見性,普渡衆生。因生他方世界太樂,假如在他方世界明心見性,證常寂光淨土,不受後有,就不能在娑婆世界度衆生。如釋迦佛,叁十歲見性,四十九年說法,八十歲時肉體一壞,在常寂光淨土不受後有,就不能說法,信佛者還有經典在;如千百祖師證道後,肉身說法些年,肉身一壞,在常寂光淨土中不受後有,就不能說法,幸有其語錄在;故《華嚴經》雲:「佛身充滿于法界」。法界者,指遍滿虛空,無所不在而言也。又雲:「普現一切衆生前,隨緣赴感靡不周,而常處此菩提座。」佛身者,指法身言,非指肉身、西方阿彌陀佛報身、東方藥師佛報身而言,法身諸佛是一樣的,肉身、報身是兩樣的。這個娑婆中,衆生只要修行,遲早總要證得佛性的。

  

  (131)問:設使一切衆生都信佛法,行叁皈五戒,進而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在此情況下,再一世紀後,一切衆生是否滅絕?因有人來問,不能答,故請問。

  答:這個世界本是成住壞空、輪回著的。在世界未成以前世界乃空,而業識已有。所謂業識,乃一切衆生共業之通稱。在此業識內,佛性、無始無明、見聞覺知之性、六根、六塵等,均已共在。佛性、無始無明乃是人人一樣的,見聞覺知以下是人人不一樣的。由此一樣的及不一樣的共業,感成此宇宙山河萬物,並感生而出六道(天、人、地獄、畜生、鬼、阿修羅)之輪回。一切六道衆生,既皆有佛性,則六道中度脫一衆生,即佛道中多一圓覺者。如斯一切衆生皆盡,佛海大圓覺中無盡也。若照來問,只就人類衆生而言,則人類中度去一人,則他道衆生仍不時投生人類,非俟六道淨盡,人類不盡也;若就國族來講,若此一國人度去若幹,他國人及他道衆生均可來此投生,亦無一國一族單就滅絕人類,或減少人類之事。若因受戒,斷淫欲而絕人類,殊不知只比丘、比丘尼斷淫,至于優婆塞、優婆夷,則只斷邪淫,並不斷正淫也;且斷欲出家,亦是聽個人自願,非勉強一切人爲之。佛未曾教一切人出家,只教一切人修見佛性,如維摩诘居士、傅大士、龐居士等,悟道的居士,皆有妻孥。《華嚴經》雲:「衆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執著」,故若要一切人皆斷欲出家,實不可行。又《華嚴經》雲:「以大悲故處在家屬,以大慈故隨順妻子,于菩薩淨道無所障礙」。又照六道來講,因業識個個不同,故所感自然不同。一母所生五子,父精母血雖同,而五人個性不同,非能用勉強方法使之同也。佛法乃慢慢的用種種方法來度脫之,非必皆強使斷欲出家也。

  

  (132)問:佛法與世間法,是二是一?抑可以並行?

  答:是一。世間法即是佛法,佛法即是世間法。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自性遍滿世間,出世而言,菩提心爲本,大悲心爲用。至于不故殺、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偷盜,五戒等,都是佛法也是世法。

  

  北平李廣權

  (133)問:有人說:「一念未動前,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若能悟得,但要除卻煩惱妄想,然後方能證得。」照我解說,父母未生以前是中陰身,不是本來面目;一念未起前是無始無明,非本來面目。煩惱妄想從外來,何幹汝事?煩惱妄想從內有,除了又起,是有輪回。一念不動是見聞覺知的淨緣;起煩惱妄想是染緣;染緣、淨緣除了,是空空洞洞的無始無明。自性是真知真覺,如如不動的,除卻染緣,起染緣,與自性了不相幹。若能見性,煩惱妄想,皆變爲自性。是否?

  答:是。

  

  天津潘複

  (134)問:有人說:「發願往生東方,見藥師佛,聞法明心見性後,再回入娑婆世界,普渡衆生。」假如在東方明心見性,證常寂光淨土,不受後有,那處還有輪回投胎之事。如釋迦佛、阿難、馬鳴、龍樹及我國悟道者數千人,並無有言某人是從東方世界降生,某人從西方世界降生。唐朝有個梵僧,從空而至,見仰山和尚,師曰:「近離甚麼處?」曰:「西域。」師曰:「幾時離?」彼曰:「今早。」師曰:「何太遲生?」曰:「遊山玩水…

《月溪禅師問答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