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喜,粪土在地上,地亦不厌,因自性如如不动故,佛法是说明心见性的人话,不是说神通的神话。如此见解是否?
答:不错。
五台山正定和尚
(106)问:古人云:「贪嗔痴太无知,赖我今朝识得伊,行便打坐便捶,分咐心王仔细推,无量劫来不解脱,问汝三人知不知。」师曰:「古人以么道,神鼎则不然,『贪嗔痴实无知,十二时中任从伊,行即住坐即随,分咐心王拟何为?无量劫来不解脱,何须更问知不知。』」如我的见解,假如不见性,两种都难解释;假如见性后,两种都可以,错不错?
答:不错。
广州霍洁尘
(107)问:我向来欢喜看经,一部经注解有五种,一种的注解的见解与那一种的不同,如我解释,我今说一譬喻,如杭州西湖为有名的名胜,有某甲去过,解释西湖的路途境界,丝毫不错。某乙未去过,解释西湖的路途境界,说南朝北,拉东补西,颠倒是非。古人云:「依文解义,与佛作冤。」西湖者,比如佛性,到过西湖者比见性的人,未到西湖者比未见性的人。见性的人解释经典,路途便不错,不见性的人解释经典,路途便不大明白矣。如《涅槃经》中说:「依义不依语(《报恩经》作依义不依字)、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所谓依义不依字者,释大乘经典,依经中之义理解释,不依字样;依智不依识者,指依自性中所流露者解释,识者,指知觉之认识;依了义经者,了义是大乘经,不了义是小乘经;依法不依人者,乃只依佛法,不依一切人等。见法师藏经柜上贴着一张纸条云:「王阳明云:『虽孔子之言,亦当审其言之是非,而后信从。』」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可想见古人读书之慎重也。吾佛亦云:「依法不依人。」如一般解释大乘经典的法师,断六根、断一念无明,将小乘、中乘修的法门来解释大乘经典,为害不浅。以上的见解有错否?
答:不错。
苏州章炳麟
(108)问:理学与禅宗的辨别?
答:理学者,即经学也。离开经学讲理学,堕入二乘禅学,堕入老庄之学。禅学分为四种,就是以前我讲与你听的,小乘禅是断六根,二乘禅是断一念无明,大乘禅是破无始无明,最上乘禅是拈花示众、吼棒痛骂。断六根是见闻觉知的净缘,断一念无明是无始无明,破无始无明见佛性。佛家所讲的见佛性,佛性是真如真觉,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的。经学家说的喜怒未发、无善无恶、虚为基本,由静为门户而后得。这个境界,就是佛家的见闻觉知性一念未起的境界,知觉虽有,尚无辨别。老子之说无极,是无知无觉,一念静是阴,一念动是阳,一阴一阳化生万物,由万物返归无极,这个境界是佛家的无始无明的境界。大乘禅学因我们本有的佛性,被无始无明遮藏,要将无始无明打破,佛性始可出现。最上乘禅是见性的人说的话,因自性是无言无的说,信手拈来,随拈一法,皆是佛法。
上海段祺瑞
(109)问:怎么是参禅的法门?怎么是念佛净土的法门?
答:释迦如来去雪山修道,四十九年说法,古今的祖师为佛法不惜身命,古今的居士苦心研究,别无他事,就是要我们一切人识取本来自性,就是此一事,余无他事。佛祖开示种种法门,亦是为这一桩事,别无他事。故经云:「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参禅的法门,就是从前我对你讲的,一念一起分为六根,随便用一根打破无始无明,见佛性,自性遍满虚空,充塞十方,十方者,即是常寂光净土,是自性法身的真净土,修此法门无层次、无阶级,一悟就悟,不悟就不悟。
(110)问:参禅的人,假如今生不悟,来生会堕落不堕落?临命终时有不有些发愿往生净土?
答:参禅的人,假如今生不悟,他的般若种子是在的,来生不会堕落。比如我们今生学佛的人,前生都有点善根的,临命终的时候,照《华严经》及祖师的开示中发愿,生善知识家,明心见性,普度众生。照我所见祖师的开示中,尚无参禅的人临终发愿生西方的,尚有未看见的也未可知。
(111)问:生净土法门如何?
答:假如找们在这个世界没有工夫参禅,如在家人士农工商,事务很多,我们不求在这个世界见自性,生在极乐世界,再修见性的法门,如经中说:「西方净土有听阿弥陀佛说法者、听讲经者、在地参禅者。」
(112)问:在这个世界,在极乐世界,见自性是否一样?
答:是一样的。
(113)问:方才所讲的自性遍满十方,是法身净土,与西方净土有何分别?
答:自性法身净土是遍满十方,东西南北无所不在,即常寂光净土。西方净土是报身净土,是指定西方,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净报所感。又如东方满月世界净土,是药师佛十二大愿净报所感。如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秽土,是我们共业所感。不论在那个世界见自性法身净土,乃是一样的,报身净土不是一样。
(114)问:常斋念佛的人,与五逆十恶的人,生在西方是否一样?
答:有品级的,不是一样。
(115)问:请将生在西方的品级说说。
答:往生西方分为九品,如下:
上品上生:发三种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种众生: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修行六念:念佛、法、僧、戒、天、师。回向发愿,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
上品中生: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
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回向往生,七日见佛。
中品上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回向往生。
中品中生:一日一夜持八戒斋,一日一夜持沙弥戒,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回向往生。
中品下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极乐、发愿,回向往生。
下品上生:作罪恶业,不谤方等经典。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经典名字,回向往生,七七日乃见观音菩萨。
下品中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盗戒,不净说法,应堕地狱,命欲终时遇善知识,赞说净土,回向往生,六劫乃见观音菩萨。
下品下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恶道,临命终时遇善知识,说法安慰,教令念佛,具足十念,回向往生,满十二大劫,乃见观音菩萨。(人间一百年为西方一昼夜,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为一小劫)。
英国人香港蒲乐道
(116)问:法师说有八个外国徒弟,最喜欢我。我是剑桥大学学生,已食长素三年了。我有一个疑问,请问法师我静坐时,将很多的妄念都断了,清清净净的,再将清清净净、明明白白的这个念头都断了,只有一点知觉,恍恍惚惚、渺渺冥冥的,再将这点知觉都断尽,是无知无觉空空洞洞,我觉得通通都不对。是不是修行人,都要经过这个境界?请法师慈悲开示,怎样用功才能明心见性?
答:我们见闻觉知,一念无明的妄念一动,分为两方面,就是正念与不正念,正念亦是妄,不正念亦是妄。如妄念从外面来,与你不相干,又何必去断呢?如妄念从里边生出来的,比喻龙潭出来的水源,时时有水生出来的,断了又生,生了又断,无有了期。修行断妄念,这个道理实在不通。古人云:「王道不外乎人情。」佛法亦不外乎人情。见闻觉知分两方面,染缘、净缘。一念无明的妄念一动,学佛法修行为善,是正妄念,种种的邪思想,是不正妄念。正妄念、不正妄念都是染缘,心中清清净净、明明白白的,这个是净缘。净缘断了是见闻觉知。知觉断了,空空洞洞的,是无始无明。我们的佛性被无始无明遮障,要见佛性,必定将无始无明打破,方能见佛性。要破无始无明,必定要用妄念的六根,随便那一根,假如用眼根,便向空空洞洞无始无明这个地方看,思想不要间断,看来看去,时候一到,叻的一声,无明一破,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的佛性,就现出来了。到这个时候,有明眼人就要请他印证,假若无此明眼之人印证,就将《五灯会元》、《指月录》随那一部拿来印证。佛性是如如不动的,大觉不起念,是无始无终的。无始无明是空洞黑暗,无知无觉,不起念,古人云:「湛湛黑暗深坑,实可怖畏。」是无始有终的。见闻觉知起一念无明妄动性,分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无始无终的。见性后妄念变为佛性,佛性是我们的法身;见闻觉知的智,是我们的报身;六根的行,是我们的应身。到这个地步,方不辜负汝从外国来到中国学佛之志愿也。
┌──────────────────────────────┐
│ │
↓可破 染缘 不可断 │
佛性 无始无明 见闻觉知 一念无明妄动性 眼耳鼻舌身意-┘
净缘
无始无终 无始有终 无始无终 无始无终 无始无终
南京王嘉宾
(117)问:「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这两句话是出于《华严经》。离世求佛法,恰似觅兔角,佛法即世间法,世间法即佛法。如我解释,我们这个地球通是世间,释迦佛在雪山修行,以及到处说法,还是世间。我们一切人还是居世间。我们照着佛的法门去修,觉悟见性之后,如裴休、庞蕴、张商英、杨无尽等,在世间作士大夫,作商贾。如古祖师说:「见性后办公办私、迎宾待客,闲里忙里,穿衣吃饭,无一不是佛法。」照这个道理来说,佛法即世间法,世间法即佛法,是否?
答:是的。
南京月轮法师
(118)问:一、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今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二、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三、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面见阿弥陀,何愁不开悟?
四、无禅无净土,铜床并铁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如我解释:
一、参禅明心见性后,自性与诸佛无二无别,自己已经到家,能参禅者教彼参禅,喜念佛者教彼念佛。不是见自性后还…
《月溪禅师问答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