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语录(一)

  月溪法师语录(一)  

  徒妙相录编  

  开示

  佛性与灵性的分别

  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之分别

  修小乘、中乘、大乘及最上乘之分别

  如来禅与祖师禅之辨别

  参禅与念佛之分别

  示众 附小参、参公案、偈颂。

  说法

  示众说法语

  请益

  捉机缘

  勘验印证

  示众

  8-1 六祖劝人广学多闻

  8-2 四乘

  8-3 文字

  8-4 法身

  8-5 不断一念无明

  8-6 顿渐

  8-7 真如有知有觉

  8-8 不立文字

  8-9 亲近知识

  8-10 南泉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8-11 见闻觉知见闻觉知无障碍,色香味触常三昧。

  8-12 声闻

  8-13 三身说法文字

  8-14 南岳

  8-15 相对法

  8-16 三句

  8-17 欲界无禅

  8-18 四句百非外道

  8-19 三恶欲

  8-20 本地无明

  8-21 认无明为佛性

  8-22 名句由脑筋造

  8-23 死水不动

  8-24 佛经不属见闻觉知

  8-25 心不可观

  8-26 棒

  8-27 玄沙云

  8-28 文字无碍

  8-29 治生无碍

  8-30 海会演语

  8-31 作风

  8-32 南北宗之分

  8-33 味、鼻根

  8-34 耳根

  8-35 持戒

  8-36 佛性

  8-37 持戒

  8-38 得道全靠自己

  8-39 参话头

  8-40 见闻

  8-41 参禅病

  8-42 专一

  8-43 参禅须返看自己回光返照

  8-44 用功

  8-45 声

  8-46 真净禅师

  8-47 善知识印证

  8-48 圆觉

  8-49 佛性

  8-50 绝对

  8-51 牛头禅

  8-52 专一

  8-53 旧的迷信与新的迷信

  示众参公案

  

  --------------------------------------------------------------------------------

  目次

  (一)开示

  (二)说法

  (三)示众 附小参、参公案、偈颂。

  (四)请益

  (五)捉机缘

  (六)勘验印证

  师讲经说法数十年。足迹遍海内。所有语句,皆各法会各大德居士随时录存。向未编纂。日久多已散失。兹为利益学者起见,用为搜集编辑。分为开示、说法、示众、请益、捉机缘、勘验印证、六类。俾学者一览便知参禅学佛之正当途径。倘能照师所示参究修习,必能获大利益。证无上菩提。师曾云:“我把释迦佛传下来的药方开给你,吃不吃在你自已”。这本语录比如是一卷祖传的良方。灵验无比,但恐诸仁者信不及耳。师尚有语句讲录多种,因兵燹散失。候将来收集完备。再行补编。以供养大众。

  开 示

  文学家前辈王羲之说:“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诗人陈子昂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仙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儒教的先师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告颜回曰:“吾与尔皆梦也。”哲学家的祖宗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他们各位的聪明、人品、学问、道德,只要是读书人认得他们的,皆是最崇拜的。他们都感觉到要怎么样子,才能解决得死生的问题。一般的庸夫俗子,只知道父母生来,由少而壮而老而死,死了就算是了,假使死了就算了,那生死的问题就不必研究了。可是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死是有轮回的。这生了又死,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中所说,“死”字很有道理,兹摘录之以供众览。案“死”字之为物最能困人。记曰:“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人既生而必不能无死,是寻常人所最引为缺憾者也,故古来宗教家、哲学家,莫不汲汲焉研究“死”之一问题。尝综论之,约有八说。儒家之教以为死而有不死者存,不死者何?曰“名”。故曰:“君子疾殁世而名不称焉。”或曰:“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何而与日月争光?若何而与草木同腐?”此儒家之所最称也。其为教也,激厉(励)志气导人向上,然只能引进中人以上,而不范围中人以下,美犹有憾焉,此其一。道家之教,厥有三派,一曰庄列派,以生为死齐一,无所容心,故曰:“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又曰:“算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其为教也,使人心志开拓,然放任太过,委心任运,亦使人彷徨无所归宿,此其二。次为老杨派,以为死则已矣,毋宁乐生,故曰:“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杰纣,死则腐骨。腐骨一耳,熟(孰)知其极。”其为教也,使人厌世,使人肆志,伤风败俗,卒天下而禽兽,罪莫大焉,此其三。又次为神仙派,以为人固有术可以不死,于是炼养焉、服食焉,其愚不可及矣,此其四。此皆中国之言他。墨氏以为死后更无他事,故所言者为人世间之事,盖墨教不以死为立脚也,短丧命葬之说,其一端矣。其在域外,则埃及古教,虽死之后,犹欲保其遗骸,于是有所谓“木乃伊”术者,其思想何在,虽不能确指,要之出于畏死,而欲不死之心而已,此其五。印度婆罗门外道,以生为苦,以死为乐,于是有不食以求死者,有倭蛇以求死者,有卧辙下以求死者。厌世观极盛,而人道或几乎息矣,此其六。景教窃佛教之绪余,冥构天国,趋重灵魂,其法门有可取者,然其言末日审判,死者复生,是犹模棱于灵魂、躯壳之间者也,其解释此问题,盖犹未确未尽,此其七。佛说其至矣,谓一切众生本不生不灭,由妄生分别,故有我相,我相若留,则堕坐死海;我相若去,则法身常存。死固非可畏,亦非可乐。无所窒碍,无所恐布,无所贪恋,举一切宗教上最难解决之疑问,一喝破之,佛说其至矣。虽然,众生根器既未成熟,能受益者盖寡焉,此其八。”

  启超之说将死字分为八种,如儒家所说,人死名留,流芳百世,可是名固可流芳百世,然对其本身之死生问题丝毫没有关系,他的灵魂仍然是轮回生死,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庄列派主张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样说,永久是生死轮回,对于生死问题根本不能解决;杨子所说,以为死则已矣,生则不同,死则同,这种说法以为人死就算了事,可是人死你的灵魂不死,仍然轮回,对于生死问题依然不能解决;神仙派的炼养服食求长寿,就是让你活一万年依然要死,仍然要受轮回;墨子说的死后更无他事,你心中虽然如此思想,可是事实不是如此,肉体虽死,灵魂依然存在,仍然轮回,生死问题,仍未能解决;埃及古教所谓“木乃伊”,肉体是地、水、火、风卅六种所成之一种物体,有成必有坏,这更谈不上生死问题;印度婆罗门外道以生为苦,以死为乐,这种思想是没有志气的人,更谈不上解决生死问题;景教死后升天国,死生是相对的,死后升天国,由天国又生人间,仍然是死生来去永久轮回;佛说一切众生本不生灭,法身常存,我们现在就来研究这法身常存,用甚么方法去修,才能见法身?因为法身无死亦无生,生死问题根本就可解决。

  死了又生是为轮回,是有证据的。佛经里边说,父亲的精、母亲的血和灵性三种,才会成为人的(灵性者,人活时能觉知万物,灵性一失去即成死人),欲心重者受妇女身。若果说一个人全由父母的精血而来的,没有第三者东西参加成功的,那就有以下的反说了:一、譬如有甲、乙、丙三对夫妇同时结婚,年纪、康健、职业、环境等,大家都是一样,过了十年之后,甲夫妇有六个子女,乙不过两个,丙就一个也没有。假使一个人只由父的精、母的血结合成功的,那就这三对各条件都相同的夫妻,都应当有一样的子女,何以一则多,一则少,一则全无呢?二、譬如另一人有五个儿子,第一个是很聪明的,第二个是很蠢笨的,第三个是很凶恶的,第四个是很良善的,第五个是平常的,没有特别的品质的,这五个儿子都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他们的面孔也都是大家相似的,为甚么品性就大家完全不相同呢?以上二则可以证明有灵性了。第一则的解说,甲对夫妻多子女,就是多灵性和他们有缘份;乙对只有两个子女,就是只有两个灵性和他们有缘份;丙对没有一个,就是没有灵性和他们有缘份的原因。所谓缘份者,前世因也,非亲爱则怨憎。第二的解释,五个儿子性情各别,就是有五个灵性不同的缘故,说到相貌都差不多一样,是由于同一样的父精母血所生的原因。现在科学家也有说一个人的来历,除了父精母血两种东西以外,必定还有第三种条件参加成功的,不过所用的名称不同就罢了。由同一父母的精血,同生五个儿子的相貌相同,但五个儿子的性情各自不同,就可以证明有五个轮回不同的灵性参加精血所生的了。

  古人贤哲感觉得死生轮回的痛苦,所以用种种的方法来解决此轮回的痛苦,而超出死生的问题。老子解决死生的问题是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皆由于我们的妄念生来的,我们的妄念断了,即是还归清净无为的。六朝的佛学家表面是说佛学,内里边实在是用老子的哲学来解释佛学。他说:“万念起有生死,万念断生死即无。”这是与老子的“有生于无,无能生有”是一样的,人非木石,念如何能断?如果说有生于无,无能生有,那仍然是轮回的。老子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更由阴阳反归万物,万物复归三二一。”所以六朝的佛学家用此道理,改了名词说:“如一明镜生尘,明镜比如本性,灰尘比如妄念,灰尘去尽,明镜发光,灰尘一生,明镜滞暗。”那是“一生万物,万物归一,尘生镜暗,尘去镜明”,这即生灭轮回的。老子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此与《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理相合。印度婆罗门用四句“不执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一般佛学家解释:“静坐时心不执着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这仍是老子的“恍兮惚兮,其…

《月溪法师语录(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