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语录(一)▪P5

  ..续本文上一页骂是用,体是如如不动的,若是无用则不能接引后人。神秀之体乃见闻觉知,他之用乃起念灭念。维摩诘居士说:“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是则见闻觉知,非求法也。”

  神秀用功方法起念灭念,乃修二乘十二因缘,向臆禅。用脑筋测度,不能超脱轮回。二乘人向认见闻觉知,便是佛性,无法成佛,这是属于渐教。六祖是心地法门,破无明窠臼见佛性,是属顿教,静虑禅。当时神秀在北方,六祖在南方,各以其法度人,殆荷泽神会始定南顿北渐。

  佛法最难知道的地方就是佛性,因为佛性是绝对的,不同哲学,因为哲学是相对的。哲学用我们聪明的脑筋去想,是想得到的,譬如老子的无能生有,周濂溪的无极太极,我们用脑筋将万念断尽,就可以明白本源,可是万念只是暂时断,不能永久断,人非木石。万念断是无极,万念起是太极,始终生灭是相对轮回的;庄子的坐忘、二乘的断一念无明道理,是暂时又起的;婆罗门修四句,心中不执着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老子的渺兮冥兮,通通是脑筋的作用,脑筋作用时就有,脑筋不作用时就无,也是相对轮回的。他们这些境界就是六祖说的无记空、佛说的无始无明、禅宗说的无明窠臼、教家说的元品无明,任你再绝顶聪明的思想,只能到这个地步为止,不能见佛性。古今不知多少人错认为佛性,临济祖师叹声说:“是湛湛无明,黑暗深坑,实可怖畏!”大乘佛法要将无明窠臼无始无明打破才见佛性。佛说未出轮回,就是未见佛性,用脑筋去辩论佛性始终不可以,仍然是轮回,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境界,如取萤火烧山。我们最要紧是要明白他们说的无极、坐忘、无能生有、无明窠臼这些境界,通通打得破的,我们佛性被他遮藏在里面,他是无始有终的,要打破后才能亲见本来佛性。佛性是绝对的,终始生灭、相对轮回了不可得。见佛性后就不修了,六根、六尘、六识、起心动念通通变为佛性,这才是修静虑的大乘法门。以后嬉笑言谈、鸟语花香、清风明月,随拈一法皆是佛法。见佛性定要用功修,将无始无明打破,一破永破,再不会复生的,不是你们说的那些境界,用脑筋去测度,用世智辩聪是了不相干的。古今有很多人讲经著书,错将无始无明认为佛性,始终修不成。

  六祖以前悟道祖师只有悟道偈语,顺口拈句不用韵,名为颂、法语、开示、问答。印度经典分经论两种,佛所说者为经,菩萨所说者为论,惟观世音菩萨所说的《心经》、维摩诘居士所说的《维摩诘居士所说经》称为经,因其意思与佛无别。《六祖坛经》亦是与佛说无别,故称经。

  佛说经分四乘,祖师语录其旨与大乘最上乘经相合,不与小乘、中乘同。语录采用白话,以免以辞害意,故古人说《碧岩集》、《中峰广录》是文字禅。每见后人语录多录诗文,唱高调,非祖师语录本色。如欲读文,则有韩愈、柳宗元,诗则有李白、杜甫。唱高调皆古人现成话,不消再说。如此种语录,如瞎子引瞎子,误人不浅。凡吾师徒皆应戒之,佛法重事实,不重空谈。

  语录本色,分:一、开示。二、示众小参。三、说法。四、请益。五、捉机缘。六、勘验印证。开示是开示佛法大意,将参禅用功道理详细说明白,把错走路途的原因指点出来;示众法语及举古人公案偈颂,公案是判断生死,小参是晚上警策学人。古人公案分两种,一是参公案,二是透澈公案。参公案是告诉学人那一桩公案要下疑情来参,透澈公案是明心见性后,拿古人的公案来印证,古祖师的偈颂亦可以参究;说法,是由自性中流露发挥佛祖道理,如依西来第一义谛,说法和盘托出,如雁过空中不留痕迹,或说偈说颂,拉东扯西,皆是一法不离自性。就佛性本体上讲,是无言无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只为引导学人起见,故随拈一法和盘托出,使悟入佛之知见;请益,是学人到善知识面前,把自己用功的境界说出,善知识听了,便把他对的地方和不对的地方指点出来,使他得到正当的方法;捉机缘,学人用功已熟,善知识乃捉住机缘,学人蓦的看见本来面目,豁然澈悟:勘验,是善知识验学人是否已明心见性,要学人下转语,如下得转语便可印证。如遇不到善知识,可拿《传灯录》、《维摩诘经》自己印证。以上是古人语录本色。自南宋以后语录日多,弊病日甚,已非从前本色,多夸诗文之富,唱高调。

  佛之真理是万古不磨的,现在一般禅宗见解已失古禅宗本色,皆落于脑筋测度,属于向臆禅,其毛病上已说过。禅宗本来不立文字,至于《法宝坛经》及祖师偈颂语录,不外黄叶止儿啼而已。

  释迦牟尼佛的中心是四乘法门,四乘法门如果分不清楚,则佛法始终不能分清楚。修小乘断六根,修中乘十二因缘,断一念无明,小乘与中乘相差不多,修大乘与二乘比起来就是天渊相隔,差之丝毫失之千里。大乘说小乘二乘是止、作、任、灭四病中的病,修大乘不断六根,不断一念无明妄念,你如果将六根一念断,用甚么去修静虑禅呢?你用功不住有、无、非有、非无是脑筋作用,不是佛性;一念知道觉或迷,不是明心见性;你要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你要修中道,中因边有,是相对的,亦不是明心见性。

  自古及今,宗与教相斗,就是四乘法门分别不清楚才会相斗。修宗者,单说大乘,中乘、小乘不说;修教的,用脑筋尽量去推测,最多推至一念无明不起为止。修教的,认为发心度众生为大乘,不发心度众生是小乘,但是你自己还不能自度,用甚么度众生呢?宗与教冲突,最明显的是六祖与神秀,神秀修十二因缘“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尽其量不过到一念无明不起为绝顶,神秀用功完全是中乘,故修中乘的人无法明心见性,须再亲近大乘的善知识,问明修大乘的方法才不走错路途,照着用功方能明心见性。如果你不明白修大乘方法,就容易落在婆罗门的四句、老子的道理、孟子的道理。六祖“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本来者就是佛性本来清净,没有尘埃,故不用拂拭。六祖的话是由佛性上发挥出来,神秀的话是由脑筋见闻觉知上发挥出来,神秀错认无始无明为佛性,不但神秀是这样,就是佛的弟子,如《维摩诘经不二法门品》里的各菩萨皆是如此错认,任你推想不落二边,不着有无,还是在婆罗门四句范围里面,不是明心见性。

  向来禅宗祖师皆说:“经有经师,论有论师,老僧只以本份事接人。”李翱问药山和尚:“如何是戒、定、慧?”师云:“贫道这里无此闲家俱。”可以不说四乘的话,只用喝棒痛骂接人,因此学者对四乘真相更闹不清楚。教骂宗为不依言语经典,呵佛骂祖,胡说八道;可是教下的人虽口骂宗门的人,而心里是承认他是明心见性。禅宗骂教下的人讨疏寻经,如入海算沙没有结果,任你用脑筋去推测,总是在无明窠臼里面,不能了生脱死。每每一般人说:“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通教不通宗,犹如黄鳝穿洞洞。”宗门的人对于教相的境界可以了解,而教下的人对于宗门的境界,则完全不了解。宗门下的人说最上乘法喝棒痛骂,学人用功时下疑情,一触机缘便可以明心见性。教下的人修的断妄念不落二边、不住有无、知觉知迷、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他见宗下的喝棒痛骂,一摸不着头脑莫名其妙,因此宗、教均相冲突。考察历史以来,照教下道理用功的,没有一人明心见性,如同很多修教的人临命终时,念佛求生西方。杜顺和尚是修禅宗悟道,他说的:“嘉州牛吃草,益州马腹胀。”天台宗贤首宗后来的人,讲是讲天台贤首道理,修是修净土念佛;法相宗的玄奘死了生兜率天。所以佛学是问路,学佛是照着路径去修,学佛人如果路径不清楚就不能修。

  现在将四乘道理清清爽爽讲给你们听,最要紧的是不要犯止、作、任、灭四种病,明白四乘道理,宗教彼此便不冲突,明白了路径照着修去,便可以明心见性。最大的问题,修小乘四谛断六根,修中乘十二因缘断一念无明,我们现在明白修大乘六度静虑禅,破无始无明见佛性。见佛性后,六根、一念无明、起心动念皆是佛性了,一直到世界宇宙万物随拈一法皆是佛性,这就是最上乘禅。

  释迦牟尼佛、古今明心见性的祖师说法亦是用六根,其妄念未曾断者,六根及妄念我们看起来是六根妄念,但在他是佛性作用。假如我们明心见性后,六根妄念皆变为佛性,以后起心动念、嬉笑怒骂皆是佛性。假如释迦牟尼佛将六根断了、一念断了,他用甚么来说法度生呢?

  《涅槃经》里说:“中道者,名为佛性。不得第一义谛空,不行中道。”第一义谛空,就是禅宗说的“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后,遍满虚空中。宇宙万物,皆是佛性。中道的义,就是遍满虚空中。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龙树菩萨之义,亦如《涅梁经》所说者一样,只要明心见性后,因缘所生的、假名的、空的通通是佛性。中道的第一义谛,《心经》里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空中的意思,也是与《涅槃经》所说的中道是一样,只要你明心见性,则五蕴、六尘及空中之万物皆是佛性。中道的意思,一般人所解释者,全属错误,一般人解释中道:“我们现前一念,不落有无,不落非有非无,不落亦有亦无。”这四句是婆罗门教的,不是中道,这是中因边有;现前之一念不落阴阳,阳是起念,阴是灭念,这也是阴阳前后,不能算中道;现前之一念觉悟的念,其余杂念不起,也不可名为中道。总而言之,是见闻觉知脑筋的作用,不是佛性。一念回光便同本觉,这觉仍是见闻觉知脑筋的觉,不是佛性的大觉,总要明心见性才能算为中道。

  一般人说:“万念断尽,不落有无,就是佛性。”可是这个境界不是佛性,禅宗讲的“无明窠臼”、“黑漆桶底”,临济祖师说的“湛湛无明,黑暗深坑,实可怖畏”,六祖说的“无记空”,教下说的“元品无明”、“根本无…

《月溪法师语录(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