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语录(一)▪P4

  ..续本文上一页佛性是大觉,无迷无悟,一念迷觉是脑根作用,不是佛性。三、“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众祸之门”。当体一念,妙便是佛性,祸便是堕落,皆脑根作用。四、“一念不起无生死,便是本来面目;一念起有生死,便是众生”。其实本来佛性不起念,起念灭念与佛性不相干。

  现在又有一派主张“悟道是悟理”,古人说:“理虽顿悟,事要渐修。”悟道见性乃是实实在在的事,并非明白道理而已。

  六朝以前明心见性者不多,自达摩来中国之后,明心见性者日多,到唐朝便极盛。唐朝惠能之后禅宗盛行,五家门下见性者不可胜数。

  唐朝时始分宗、教,教是照经典解说,宗是不重经典专修参禅;宗是佛的心得,教是佛的语言文字。单有教则佛的心印不能传续,单有宗则恐后人走入错歧路,所以宗、教是不可分的。

  现在修行用功,最要紧是在破无始无明,《华严经》说“破无始黑暗”,《圆觉经》说“无始幻无明”,《胜鬘经》说“断无始无明”,《报恩经》“以智慧破无明黑暗”,《楞严经》说“幽闭法尘”,禅宗祖师叫做“无记空”、“无明窠臼”、“黑漆桶底”、“百尺竿头”、“湛湛无明,黑暗深坑”、“如入黑山鬼窟”,教下叫做“元品无明”、“无始无明”、“根本无明”、“白净识”。

  六朝高僧僧朗法师用“空、假、中”解释佛性,观“空、假、中”是脑筋见闻知觉心意识作用,不是佛性。打破无明窠臼见佛性之后得意生身,空的、不空的、真的、假的、中的、边的、嬉笑言谈、山川草木、石头瓦块通通是佛性。假若观的时候是佛性,不观的时候不是佛性,佛性不是有轮回吗?六朝高僧慧观法师分“顿、渐、不定”三教为判教之说,佛性上来说顿渐不定了不可得,顿渐不定是随人根性上说。五时判教之说出于《大涅槃经》,五时者是分开五个时间,是要看随你的根性能领受那一种佛法,就算是那一个时间。

  《胜鬘经》里面说小乘人二乘不知道断无始无明,要大乘人才知道断无始无明。

  修小乘破我执、断六根,有清净之一念无明在,是净缘,落于法执。

  修二乘破法执,断一念无明之净缘,落放空执,即无明窠臼。

  修大乘破空执,不断我执、六根、法执、一念无明,用我执法破空执见佛性为主要。

  六朝高僧吉藏法师用“本有、始有”解释见佛性,起念为始有,不起念为本有,起念不起念是见闻知觉脑筋的作用,与佛性了不相干。

  六朝高僧支道林法师用“小顿悟、大顿悟”解释十地(即十住),初欢喜地至十法云地。

  悟有解悟、顿悟之分,解悟即理悟,顿悟即事悟。解悟是见闻知觉脑筋的作用,见解高为大悟,见解浅为小悟;顿悟是一悟就悟,不悟就不悟,不分阶级及层次,即明心见性之顿教法门。我们学佛修明心见性的法门,要根据释迦牟尼佛及古今明心见性的人,有事迹考查,如《传灯录》等。假使未曾明心见性的高僧大德着的书,我们看了对于我们的修明心见性了不相干。考查他们的事迹不是明心见性,所讲的是义学玄里,不是心地法门的话,我们不能以他们为模范。一般人说修行以古人为师,我们考查他们的事迹,是明心见性的我们应该以他们为师;假使他们不是明心见性,就是他们着的书再多,我们走的是东,他们所说的是西,对于我们了不相干,就是孟子所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学佛的人,生死是我们的一件大事,以古人为师要细细考查他们是否明心见性,如“欲知三叉路,须问过来人”,千万记取!

  又须先明白佛性是不受薰染的,《华严经》里说过很多。不受薰染即不起妄念,受薰染是起妄念,起念灭念乃脑筋见闻觉知作用,不是佛性。略摘《华严经》两段:

  “佛性恒守本性,无有变易;恒守本性,始终不改。”出第三十卷。“佛性清净,无染无碍无厌,不受薰染。”出七十三卷。

  佛性、无始无明、见闻觉知、一念无明、六根皆无始以来便有,无始无明打破之后皆变为佛性。说一譬喻:未见性前,上明下暗,本来佛性譬如太阳,无始无明譬如乌云,太阳本来光明,被乌云遮障不能发现,我们用功打破无始无明窠臼,譬如大风吹散乌云,乌云一散,太阳光明遍满宇宙,充塞十方。太阳譬如佛性,宇宙万物在佛性中。故《华严经》云:“大千经卷一微尘。”又云:“芥子纳须弥。”《楞严经》云:“如能转物即同如来。”又云:“山河大地皆是如来妙明真心。”又云:“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

  释迦佛知道过去、现在、未来,乃指佛性而言,佛性中过去如是,现在如是,未来如是,并非能知明日将发生何事。佛有金枪、马麦、乞食空钵、旃遮女谤、调达推山、寒风索衣、双树背痛等厄,倘能预先知道,则不致有此遭遇也。

  佛有五眼、六通。五眼者:一、肉眼:谓持戒清净。二、天眼:明白小乘。三、慧眼:明白中乘。四、法眼:明白大乘。五、佛眼:明白最上乘。六通者:一、天眼通:见宇宙万物皆是佛性。二、天耳通:能听最上乘法。三、他心通:惟悟与悟乃能知之。四、宿命通:是见佛性后了生脱死。五、神足通:佛性遍满虚空。六、漏尽通:是诸漏已尽,不受后有。

  《华严经》里说佛到普光明殿说法,游多林说法,乃指佛之法身说法,非谓肉体有此神通他。《维摩诘经》中说他世界菩萨来此世界听法以及种种神异之事,皆指法身妙用,若你能明心见性,则此等法身道理皆能懂得了。

  佛有三身、四智,三身者:一、法身:就是佛性。二、报身:就是见闻觉知。三、应身(即化身):就是六根。四智者:明心见性之后,阿赖耶识变为大圆镜智,末那识变为平等性智,意识变为妙观察智,眼、耳、鼻、舌、身五识变为成所作智。只要你能明心见性,则三身、四智皆具备。

  正法眼藏是佛祖心印,代代相传,不着神通,佛一生亦常人一样穿衣、吃饭、睡觉。我们学佛目的在明心见性了生死,与神通无关。古祖师如邓隐峰能神通,后极悔之。庞居士说:“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故我们如想得神通,可学催眠术、幻术,不必学佛也。

  佛之肉体亦有生死,亦有父母妻子,佛临入灭时告诸弟子曰:“我此肉体,犹如盗贼,肉体己灭,吾人法身留存永住常寂光中(常寂光是遍满虚空,充塞十方),长乐我净,名大涅槃,亦名证净土。”此净土即法身净土。西方极乐世界譬如北平,是报身净土;娑婆世界譬如南京,是报身秽土。不论在西方世界亦好,娑婆世界亦好,明心见性后皆证法身净土。法身净土譬如太阳,太阳光明遍照十方,无不回遍也。自释迦佛一直到现在,一切明心见性祖师,及肉体灭后皆生法身净土,与诸佛同一法身。

  三教源理不同,一般说三教同源,佛法是有本有标。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告颜回曰:“吾与汝皆梦也。”孔子向来不谈生死的话,只教人五伦、八德。佛说五戒、十善,与五伦、八德一样,此是佛法之标。老子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此与佛家修十二因缘一样,亦是标。佛之本旨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欲令众生皆明心见性成佛,故三教标虽同,而本则不同。

  中国之佛法为害最广、中毒最深,就是受老子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渺兮冥兮,其中有精”害最大,婆罗门的四句“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为害更利害。每每一般人打坐的时间,心中恍兮惚兮、渺渺冥冥的,似有非无,似无非有,谓之曰悟道。又有心中亦不执着有,亦不执着无,真空不空,又不能执着有,渺渺冥冥的,这样也谓之曰悟道。渺兮冥兮、其中有精、不执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这些通通是脑筋见闻觉知的作用,对于悟道明心见性及佛性来说是了不相干的。渺渺冥冥的等于下等动物一样,那末我们上等知识的人,反不如下等的动物了!

  大乘的佛法是用功打破无明窠臼,亲见本来的佛性,见佛性后脑筋、见闻觉知、眼、耳、鼻、舌、身、意通通变为佛性,以后行、住、坐、卧、穿衣、吃饭、办公办私、妻孳聚会、宇宙山河、草木微尘通通皆是佛性。老子及婆罗门的说法是思想的作用、有轮回的,禅宗才会说“离四句,绝百非”,又说心意识的作用不是佛性。今天明心见性,以后是永久不会坏的,宇宙有坏,佛性不会坏的,一悟就悟,永久不会迷的,不是坐着才悟,起来不悟的外行话。理学与禅宗亦不同,周濂溪、程明道、程伊川三人皆出入佛老数十年,亲近禅宗善知识甚多,老子、孔子道理皆可用脑筋推测,惟佛之道理不可用脑筋推测,篇明心见性后始知究竟,故未明心见性者,徒凭脑筋测度,最多不过达到无始无明境界。

  《易经》只说太极不说无极,陈抟始采道家“无能生有”之说,如无极放太极之上,其实无极就是佛家之无始无明,不是佛性也。则一般误认无极即是佛性,三教同源,此乃大错。

  阳明学与禅宗不同,王阳明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为格物”,表面是儒家道理,而骨子里则是老子道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般人以为阳明学与禅宗同,拿佛理来解说,无善无恶是无始无明,有善有恶是见闻觉知,是二乘解,不是大乘解,大乘是破无始无明,见佛性后起心动念皆是佛性,无须分别。

  禅宗到五祖时内部发生弊病,六祖与神秀之辨别。神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神秀认见闻知觉为佛性,起念是灰尘,灭念是明镜,起念是背觉合尘,灭念是背尘合觉。六祖“本来无一物”是指佛性,佛性是一法不立,当本体遍满虚空,充塞宇宙,无净无染,才是佛性。神秀未见性,六祖已见性,故不同。古人有谓六祖得体,神秀体用俱全,六祖只具一只眼,神秀是双眼俱足。佛性是体,拈花示众,以至祖师喝棒痛…

《月溪法师语录(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