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教化地方,北至雪山麓之劫比罗代率堵,南至婆罗尼斯,东至胆波,西至拘睒弥。迨佛灭后,各弟子分处领众游行布教,往来之地点,亦多在此区域。佛灭后二百十八年,阿育王继承孔雀王朝正统而为摩揭陀国,王者为阿育王,兵力强盛,征伐孟加拉湾附近之羯餕迦,杀掳无算,遂大悔兵祸之非,复遇高僧尼瞿陀之教化,遂皈依佛门为优婆塞。一生弘扬佛法,使佛法遍于全印度,且及于印度国境之外者。于国内置正法大官,以监理宗教之事。后遣正法大官、宣教师二百五十六人分赴外国各地,宣传正法。此种伟大传教事业,不图于纪元前遽然出现于印度,实为惊人之事。
阿育王所派宣教大官及宣教地点列表对照如左:
人 名 地 名
一、末阐提 罽宾犍驮罗
二、摩诃提婆 摩醯婆末陀罗
三、勒弃多 婆那婆私
四、昙无德 阿波兰多迦
五、摩诃昙无德 摩诃勒(口+宅)
六、摩诃勒弃多 鱼那世界
七、末示摩 雪山边
八、须那迦郁多罗 金地国
九、摩哂陀等 师子国
阿育王像赞
雄姿威风无比,慈肠仁德兼全。
训师二百五六,造塔八万四千,
愿力遍满世界,宏扬大法无边。
永为佛门砥柱,真相留在人天。
戊子中秋后一日沙门月溪敬赞
秦始皇实与阿育王同时……且当时中印海道交通似已开,朱士行经录:“秦皇政四年,西域沙门室利房等十八人,始斋佛经来华,皇怪其状,捕之系狱,旋放逐回国。”印度佛教的昌盛并不在释迦牟尼佛的生前,反而在他涅槃后。印度佛教遂分成南北两派,南派以锡兰为中心,日后传布缅甸、暹罗、安南和马来亚等处;北派则以尼泊尔一带为中心,遂渐传到中亚细亚、中国、朝鲜和日本。我国与印度之交通甚早,当周代燕昭王七年,沐胥国遣比丘尸罗来朝、缘当时我国帝王无信佛之思想,遂漠然置之。
鍚兰、缅甸、暹罗等地,所传佛教为印度第一期阿育王所传之佛教,今人皆曰“南传佛教”,又曰“小乘佛教”;中国及日本所传佛教,为印度第二期迦腻色迦王所传布之佛教,今人皆曰“北传佛教”,又曰“大乘佛教”;至西藏、尼泊尔、不丹等地所传佛教,则为印度第三期所传布之佛教,亦称“北传”,亦曰“大乘”,又曰“密宗”。在中国佛教界向以大、小乘分南、北传佛教,南方诸国则承认南、北传之不同,而不承认大、小乘之阶级名称。至西藏所传,世人多以神秘眼光视之,如以婆罗门教,即现在印度教之形式上及经咒与宗教仪轨仪式,去看西藏或中日所传密宗,则十九无别,因此锡兰、缅甸、暹罗诸国佛教视之为非佛说,为外道教。如下表:
佛最初所修非想非非想定乃婆罗门方法,将六根思想皆断尽空无所有,多数修行人皆曾经此阶段,但终无法明心见性。向内修静虑才能明心见性,但此法门修行人懂者很少。元朝高峰禅师说过:“欲明心见性,譬如有人堕在千尺井底一样,终日思想如何才能够出井,专心一意决无二念。或三日,或五日,成七日,若不彻去,西锋今日犯大妄语。”
自汉明帝迎印度僧人来中土传教,以后历代帝王多数养印度僧人,婆罗门教徒见东来僧人之如此受人欢迎,遂穿僧人衣服来中土传教,以婆罗门道理解说佛经,因其道理相近,故受害者极多。其最著者为“四句”道理,“四句”就是“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
宇宙世间是有穷有尽,佛性是无穷无尽的。释迦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等是未成之佛。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修行目的便是明心见性,佛性人人皆是一样,释迦佛性与我们的佛性是一样的,并无高低分别,亦非另有至高无上之主宰支配着我们。
佛性是绝对的,遍满虚空,充塞宇宙。《华严经》说:“法身充满于世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过,而常处此菩提座。”
佛说经典大略分两种:一是了义经,一是了不义经。大乘经典是了义经,小乘、中乘是不了义经。要解释大乘了义经典必须明心见性,然后才无滞碍,未明心见性而解说了义经典,一定很多错误,如《圆觉经》云:“未出轮回而辨圆觉,被圆觉性即同流转。”自古以来,最聪明的思想家其思索所能到之境界,至无始无明而止,除释迦佛之外无能超越此境界者,此境界释迦佛谓之“幽闲法尘”,祖师说:“如入黑山鬼窟。”临济祖师说:“湛湛无明,黑暗深坑,实可怖畏!”
中国注经第一人道安法师,多用老子道理,其释“本无”义,谓:“无在万化之先,空为众形之始,夫人之所滞,滞在未有,若托本无则思想便息。”此乃用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道理作解释。吉藏《中观论疏》卷二有云:“本无者,未有色法,先有于无,故从无出有,即无在有先,有在无后,故称本无。”亦老子道理无能生有者。佛性本体无来无去、无生无灭、无增无灭、无生无死,佛性本体是不受薰染的,无能生有则是能受薰染,非佛性也。受薰染是相对、有生灭;不受薰染是绝对、无生灭。本无者,即佛家所讲之“无始无明”。
慧远法师学有十客,听讲实相义,往复移时弥增疑眛,远乃引庄子义为连类,于是惑者睫然。慧远的《肇论疏》也说:“因缘之所有者,本无之所无,本无之所无者,谓之本无。本无与法性同实而异名,以性异于无者,察于性也;以无异于性者,察于无也。察性者不知无,察无者不知性,知性之为无性者,其性无察也。”佛性本体无边,能容纳万物,山河宇宙万物,皆是如来妙明真心,因缘之所有者亦无边,皆是如来妙明真心,因缘所有是从见闻觉知分别,本无是无始无明,不是法性,倘若是佛性,则因缘所有亦变为法性,不能加以分别。
僧肇《宝藏论》云:“夫本际者,即一切众生无碍涅槃之性也。何谓忽有如是妄心及以种种颠倒者?但为一念迷也。又此念者从一而起,又此一则从不思议起,不思议者即无所起。故经云:“道始生一,一为无为,一生二,二为妄心。以知一故,即分为二,二生阴阳。”阴阳为动静也,以阳为清,以阴为浊,故清气内虚为心,浊气外欲为色,即有心色二法。心应于阳,阳应于动,色应于阴,阴应于静,静乃与玄牡相通,天地交合,故所谓一切众生,皆禀阴阳虚气而生,是以由一生二,二生三,三即生万法也。既缘无为而有心,复缘有心而有色,故经云:“种种心色,是以心生万虑,色起万端,和合业因,遂成三界种子。”夫所以有三界者,为以执心为本,迷真一故,即有浊辱,生其妄气,妄气澄清,为无色界,所谓心也;澄浊现为色界,所谓身也;散滓秽为欲界,所谓尘埃也。故经云:“三界虚妄不实,唯一妄心变化。”夫内有一生,即外有无为;内有二生,即外有为;内有三生,即外有三界。即内外相应,遂生种种诸法及恒沙烦恼也。”此乃僧肇引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而和”的道理来解释佛经的。妄心种种颠倒为一念迷,不思议者即无明所起,无明所起是见闻知觉,非佛性起,若以佛性起,则起是众生,灭又是佛,成佛亦有轮回。本际是佛性本体,不起妄念,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无生无灭。
支遁在其〈即色游玄论〉中有云:“一夫色之性,色不自色,虽有色而空;知不自知,虽知而寂。正以因缘之色,从缘而有,非自有故,即名为空。”佛性无边,色亦无边,宇宙万物就是色,故《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宇宙万物不越于色,岂非般若乎?
因缘之色从缘而有,非自有故,乃见闻知觉之辨别,非自有故,即名为空。空是指无始无明之空,非是佛性,倘若见佛性,则因缘缘色皆变为佛性矣。
自汉明帝时佛教入中国以至六朝时候,一般出家人皆修小乘、中乘,修大乘明心见性者极少。
六朝时讲佛经者多以“本觉始觉”为大纲,表如左:
起念、灭念、染缘、净缘是见闻觉知脑筋作用,佛性是如如不动、不受薰染,《华严经》、《圆觉经》中所示甚明。若能看见佛性,则佛性之光明,能将六根、六尘、五蕴、十八界、二十五有、八万四千起心动念尘劳门通通变为佛性,以后佛性无穷无尽,永远是佛,不再变为众生,返观父母所生之身,如大海一沤,若存若亡,肉体之存坏,与佛性两不相干。起念灭念是相对的,佛性是绝对的,相对不能超出轮回,绝对才能超出轮回。
始觉本觉道理,好像老子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始觉起念是阳,本觉不起念是阴。
又另有一派说:“佛性本体譬如一面镜子本来很明亮,因一念不觉而起无明,无明譬如灰尘,将镜子蒙蔽,道理上本来是佛,名字上亦是佛,观行者是将灰尘拂拭,相似者是已看见一点本来的明亮,分证者是灰尘逐步已拭去,究竟者是灰尘已拂完看见镜子本体。”
镜子譬如佛性,一念无明譬如灰尘,灰尘若从镜子生出来,则拭了还会生;若从外面来的则与镜子无干,何消拭他?一念无明、六根从见闻觉知灵性生来,见佛性后一念无明、六根皆变为佛性,所以一念无明不能断。断六根是小乘修四谛,断一念无明是中乘修十二因缘,小乘、中乘是化城,大乘是宝所,佛设化城以引导众生人宝所。
又有一派参禅用功,终日静坐,不执着有念,不执着无念,不执着非有,不执着非无,不执着亦有亦无,似空又有,似有又空,以为这样便是明心见性,此乃脑筋作用;佛性不起心动念,非脑筋作用也。此等境界有如老子之所谓:“道之为物,惟恍惟憾,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又有一派谓佛性是“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是”,中因前后而有,佛性无中、边、前、后,中间乃脑筋作用也。
唐朝一般法师解释佛性是有四派:一、“不怕妄起,只怕觉迟”。其实妄起是脑根作用,觉亦是脑根作用。二、“现前当体,一念觉是佛,一念迷是众生”。其实…
《月溪法师语录(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