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语录(一)▪P2

  ..续本文上一页中有精”的道理。以上的道理“惚兮恍兮,似有非有”的学说,这样看来已等于下等动物一样,我们人类是高尚思想的,要此境地作何用?上等智识的人,反做了不如下等的动物吗?六朝的佛学家又变化老子的哲学说:“一念染即是众生,一念净即是佛。”这即是“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道理。庄子解释死生的问题是“坐忘”,那也与木石之比一样,但人那里能够不起思想呢?他们以上的学说都是相对生灭的,不能超出轮回,如无能生有、有复归无;真性起妄念、妄念复真性;染归净、净复染。历代的理学家如周濂溪、程明道、程伊川、张横渠、朱晦菴、陆象山、陈白沙、王阳明、李二曲等的学说,通通都脱不了二乘佛学家。

  老子及婆罗门所说的范围是真是妄,我们应该分别辩论。照一般人的见解,思想断灭,便为真心,思想一起,即是妄心,起了又断,断了又起,妄心变为真性,真性变为妄心,反反覆覆有何了止?我今说一比喻:有妇人焉,夫亡守节是为贞操,设若再醮便失贞操;后悔再嫁之非,复归故夫之家。是寡妇者,有贞操无贞操乎?若云:贞操未失,岂通人情。斯喻何解?寡妇譬如脑筋,守节譬如思想不起,贞操譬如真性,再醮譬如思想又起。后返夫家譬如再断思想,思想再断真性恢复之见,是何异于寡妇再嫁之喻哉?夫根本既错,修末无益也。昔祖师有〈真妄偈〉云:“真法性本净,妄念何由起?从真有妄生,此妄何所正?无初即无末,有终应有始。无始而无终,长怀懵兹理。”就是说佛性本自清净,那里会起妄念?起妄念是脑根不是佛性,假使妄念是从佛性起,那末根本就有妄念了,止他何益?是止不胜止。因为无初就无末,有终才有始的,若果“无始无终、相对是假、绝对是真”这个道理都不明白,那就不能够解悟佛法的。佛学错用工夫,犹如以沙煮饭,饭终不成。

  佛法说我们人人有个佛性,个个都是一样的,佛性是无死生无来去,超出轮回,遍满虚空,充塞宇宙,不受薰染(出《华严经》)。今天见佛性以后,灵性、妄念、眼耳鼻舌身意,通通变成佛性,不论士农工商、起居饮食、妻孥聚会、办公办私、痾屎撤尿,都在佛性中。我们的肉体,譬如一件东西,不用的时候,坏了死了,是与我们的佛性了不相干的。佛性是无穷无尽的存在的,就是山川世界变坏,佛性也是如如不动的。因为佛性是绝对的,所以不有成坏,相对的才有成坏。见佛性不单是出家人才能做到,所有世界上士农工商,不论男女,如得正见修持,都可以见性成佛。出家人是发愿为僧,弘扬佛法,免除家室妻拏之累才不娶婚的,非见性成佛只在出家人才能的。古时如维摩诘居士、博大士、庞居士等悟道的居士皆有妻拏。《华严经》云:“以大悲故,处在家属;以大慈故,随顺妻子。于菩萨净道无所障碍。”佛制和尚不结婚,是因为结婚后有家庭子女之累,有碍佛法宣扬之故。佛是教一切人明心见性,非教一切人皆不结婚也,所以愿出家代佛宣扬的人,也是听其自愿,非勉强一切人为之。众生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执着,故一切人皆断欲出家实不可行,所以佛说法一生,未曾教一切人断欲出家。我今将释迦佛所说的正法门通通告诵,祖师修明心见性的正法门说在下面,要想了脱生死、超出轮回的人,照着去修,百发百中,千万记取!

  佛性究竟是甚么样子?佛性叫做“本来面目”,又叫做“法身”,又叫做“真如”,《华严经》发挥真如佛性之理尤详。〈十回向品〉云:“勤修一切出世间法,于诸世间无取无依,于深妙道正见牢固,离诸妄见了真实法。譬如真如,遍一切处,无有边际。……譬如真如,真实为性。……譬如真如,恒守本性,无有改变。……譬如真如,以一切法无性为性。……譬如真如,无相为相。……譬如真如,若有得者,终无退转。……譬如真如,一切诸佛之所行处。……譬如真如,离境界相,而为境界。……譬如真如,能有安立。……譬如真如,性常随顺。……譬如真如,无能测量。……譬如真如,充满一切。……譬如真如,常住无尽,……譬如真如,无有对比。……譬如真如,体性坚固。……譬如真如,不可破坏。……譬如真如,照明为体。……譬如真如,无所不在,……譬如真如,遍一切时。……譬如真如,性常清净。……譬如真如,于法无碍。……譬如真如,为众法眼。……譬如真如,性无劳倦。……譬如真如,体性甚深。……譬如真如,无有一物。……譬加真如,性非出现,……譬如真如,离众垢翳。……譬如真如,性无与等。……譬如真如,体性寂静。……譬如真如,无有根本,……譬如真如,体性无边。……譬如真如,体性无着。……譬如真如,无有障碍。……譬如真如,非世所行。……譬如真如,体性无住。……譬如真如,性无所作。……譬如真如,体性安住。……譬如真如,与一切法而共相应。……譬如真如,一切法中性常平等。……譬如真如,不离诸法。……譬如真如,一切法中毕竟无尽。……譬如真如,与一切法无有相违。……譬如真如,普摄诸法。……譬如真如,与一切法同其体性。……譬如真如,与一切法不相舍离。……譬如真如,无能映蔽。……譬如真如,不可动摇。……譬如真如,性无垢浊。……譬如真如,无有变易。……譬如真如,不可穷尽。……譬如真如,性常觉悟。……譬如真如,不可失坏。……譬如真如,能大照明。……譬如真如,不可言说。……譬如真如,持诸世间。……譬如真如,随世言说。……譬如真如,遍一切法。……譬如真如,无有分别。……譬如真如,遍一切身。……譬如真如,体性无生。……譬如真如。无所不在。……譬如真如,遍在于夜。……譬如真如,遍在于昼。……譬如真如,遍在半月及以一月。……譬如真如,遍在年岁。……譬如真如,遍成坏劫。……譬如真如,尽未来际。……譬如真如,遍住三世。……譬如真如,遍一切处。……譬如真如,住有无法,……譬如真如,体性清净。……譬如真如,体性明洁。……譬如真如,体性无垢。……譬如真如,无我我所。……譬如真如,体性平等。……譬如真如,超诸数量。……譬如真如,平等安住。……譬如真如,遍住一切诸众生界。……譬如真如,无有分别,普住一切音声智中。……譬如真如,永离世间。……譬如真如,体性广大。……譬如真如,无有间息。……譬如真如,体性宽广,遍一切法。……譬如真如,遍摄群品。……譬如真如,无所取着。……譬如真如,体性不动。……譬如真如,是佛境界。……譬如真如,无能制伏。……譬如真如,非是可修,非不可修。……譬如真如,无有退舍。……譬如真如,普摄一切世间言音。……譬如真如,于一切法无所希求。……譬如真如,住一切地。……譬如真如,无有断绝。……譬如真如,舍离诸漏。……譬如真如,无有少法而能坏乱,令其少分是非觉悟。……譬如真如,过去非始,未来非末,现在非异。……譬如真如,于三世中无所分别。……譬如真如,成就一切诸佛菩萨。……譬如真如,究竟清净,不与一切诸烦恼俱。”此乃佛祖就其亲证之真如佛性境界,用语言方便以昭示众生,众生闻之或茫然不知所云,或约略知其大意。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修行,每天以麦(廿%麻)充饥,入非想非非想定,五年多知道不是正法,修苦行无益。因身上垢腻太多,到泥连禅河沐浴,受牧女供养牛乳,来一长者告诉他说:“应向内修静虑。”佛照法修持,总四十九天,破无始无明,豁然证悟,从佛性中看,见一切众生皆是佛,乃叹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为引导众生使悟入如来知见,说种种方便,大略可分为四乘:小乘修四谛,断六根;中乘修十二因缘,断一念无明;大乘修六度静虑,打破无始无明,见性成佛。最上乘是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无言无说。释迦佛向向内修静虑方法表如左(下):

  佛性与灵性的分别

  佛性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无生无灭,无去无来,如如不动,遍满虚空,充塞宇宙,恒守本性,无有改变,不受薰染,不起妄念,出《华严经》。佛性人人的都是一样。

  “灵性”新学家谓之脑筋,旧学家谓之灵魂,内外合成,内是见闻觉知,外是眼、耳、鼻、舌、身、意。分两方面的能力:染缘与净缘。染缘,有善恶、是非、喜怒哀乐、爱欲、烦恼、思想种种俱全,是受薰染有漏的,人人的不是一样;净缘,灵性里面只有清清净净的一念。染缘是起妄念,净缘是断妄念。我们的眼睛看见,印象在灵性里面见的一部份;耳听得的印象,在灵性里面闻的一部份;鼻子所嗅的、舌头所嚐的、身子所感触的,印象在灵性里面觉的一部份;意思所想的,印象在灵性里面知的一部份。所有印象在灵性见闻觉知四部份收藏。

  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之分别

  不同之点,无始无明是无知无觉、无生无灭、空洞黑暗、无善无恶、一无所有,是可以破的;一念无明是有知有觉、有生有灭,就是从灵性里面起一个妄念,谓之一念无明。无始无明是无知无觉、无始有终,可以打破;一念无明是有知有觉、无始无终,是不可破的,悟后变为佛性。佛性与无始无明不同之点,佛性是有知有觉、无生无灭、遍满虚空、光明普照;无始无明是无知无觉、无生无灭、空洞黑暗、一无所有。

  未见佛性以前,佛性不受薰染;见性以后,灵性、一念无明、眼耳鼻舌身意,皆变为佛性。

  修小乘、中乘、大乘及最上乘之分别

  小乘是断六根,灵性里面只有清清净净的一念,譬喻一面明镜,将灰尘打扫得干干净净,就是脑筋里面的净缘(即修四谛法门)。

  中乘将一念无明清清净净的断了,知觉都没有,空空洞洞是无始无明,非佛性(即修十二因缘法门)。

  大乘用功,一念无明及六根通通都不断,利用六根随便那一根,破无始无明见佛性为主要(即修六度净虑法门)。

  最上乘即一佛乘,是明心见性的话,专指佛性说,不是修的法门(即是六度般若)。

  释尊…

《月溪法师语录(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